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数学课堂既真实朴素又亮丽鲜活,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出发生命力呢?
一、仔细揣摩教材,主动驾驭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仔细揣摩教材,主动驾驭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中有的内容没有提供详尽的材料,也没有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驾驭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情境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思考之后,教师肯定能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比如,北师大版教材每一部分都用几幅信息图来呈现,看上去没有多少内容,有些教师抱怨教材不好用,练习题太少,信息图太多,不知从何下手,学生得不到充分的练习。其实每一幅信息图中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问题。就看教师会不会用,会不会引导。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有几支铅笔》一课后,很有收获。数学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做个有心人,用好情境,引导学生扎实建构知识体系。
第一节在101班上课时,对于教材22页中试一试的2幅情境图,我只是把它们作为单独的个体来练习。学生对相应的数量关系的体验与感受不够深刻。在作业中学困生对看图列式显得很陌生。第二节,在102班处理练习时,我重组情境,把试一试中“小鸟图”由树上2只小鸟变成3只小鸟,让学生经历从这2个不同情境中得出相同算式3 1=4的过程,感受不同中的相同、相同中的不同,而后我引导学生尽情描述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3 1=4。学生在不同情境、相同算式的对比中充分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强化基本数量关系,顺利实现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积累和归纳。
二、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学习非空中楼阁,它建立在学生现实学习的起点上。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为基点设计教学。学习起点应包括知识积累起点、生活经验起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怎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灵性?泰戈尔用诗歌道出了真谛:“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以光辉灿烂的自由。”在课堂上,学生是风景,教师是背景,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的个性发展,才是我们要真正关注的内容。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在教学“认识角”时,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然后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图,可以模仿也可以自己创作。我看到学生拼摆成功,让学生为自己加油,并问:加油或者快乐的时候用什么方法表示?
生1:V字型。
生2:是一个角。
师:对,它和我们英文字母里的V很像,从数量上来说它表示2个手指,也有同学说它是角。在数学学习中它究竟是什么图形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多媒体演示从中抽象出标准的角的过程,并显示图形的名称——“角”。)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
轻松、有趣的对话情境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与此同时,这两个活动都能成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如:七巧板中的钝角、V字型手势。这个教学环节,一是运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V字型手势”的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迅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二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图形到数学图形的抽象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注重实践操作,渗透数学思想
笛卡尔说:“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数学思想方法反映着数学概念、原理及规律的联系和本质,是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纽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排列与组合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了排列与组合知识。《搭配中的学问》一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和实验等活动继续探究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学会用符号表示事物,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发展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节课我始终把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渗透符号化思想放在教学首位。我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改变教材中“配菜”活动,引导学生帮老师搭配漂亮的衣服。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感悟有序的思考方法,我放手让学生经历摆一摆、想一想、连一连三个层次的数学活动,在“做”的同时,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广泛、有效的“说”活动,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思考的意识,获得有序思考的具体方法。
片段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情境:诸葛亮为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小勤奋好学,做一个有志向的人,写了一本诫子书,书中有三个字:读、好、书。
我引导学生思考:将读、好、书组合成词,可以怎样组合?
片段二:动手操作,有序思考。
(1)摆一摆。
创设情境:星期六,老师想去参加一个聚会。老师准备从两件上衣、三件下装中搭配一套衣服。
学生探究:利用服装卡片,动手摆一摆老师搭配衣服的可能情况,并记录不同的搭配方法。
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摆法,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观察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发表看法。
(2)想一想。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怎样记录所有的摆法。
(3)连一连。
教师展示搭配过程,重点讲解按顺序搭配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当学生的感性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就可以节约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大量思考时间。我在实践应用环节中设计了猜密码游戏、路线搭配等,经历多次有序的“数”后,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序搭配的方法,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为了避免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停留在直观水平上,我重视引导学生点破知识的内在规律,力求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课堂上要真正让学生把外在的操作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帮助学生概括提升,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体现从动作到符号的数学化过程,提升数学活动的价值。
与此同时,教师要加强反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馈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强化,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矫正。只有恰当时刻和恰当强度的反馈信息,才能保证最佳反馈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课内练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习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机械重复。形成性测试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制定补救方案,采取补救措施,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仔细揣摩教材,主动驾驭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注重实践操作,渗透数学思想、加强反馈等方面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富实效,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仔细揣摩教材,主动驾驭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仔细揣摩教材,主动驾驭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中有的内容没有提供详尽的材料,也没有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驾驭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情境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思考之后,教师肯定能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比如,北师大版教材每一部分都用几幅信息图来呈现,看上去没有多少内容,有些教师抱怨教材不好用,练习题太少,信息图太多,不知从何下手,学生得不到充分的练习。其实每一幅信息图中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问题。就看教师会不会用,会不会引导。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有几支铅笔》一课后,很有收获。数学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做个有心人,用好情境,引导学生扎实建构知识体系。
第一节在101班上课时,对于教材22页中试一试的2幅情境图,我只是把它们作为单独的个体来练习。学生对相应的数量关系的体验与感受不够深刻。在作业中学困生对看图列式显得很陌生。第二节,在102班处理练习时,我重组情境,把试一试中“小鸟图”由树上2只小鸟变成3只小鸟,让学生经历从这2个不同情境中得出相同算式3 1=4的过程,感受不同中的相同、相同中的不同,而后我引导学生尽情描述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3 1=4。学生在不同情境、相同算式的对比中充分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强化基本数量关系,顺利实现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积累和归纳。
二、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学习非空中楼阁,它建立在学生现实学习的起点上。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为基点设计教学。学习起点应包括知识积累起点、生活经验起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怎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灵性?泰戈尔用诗歌道出了真谛:“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以光辉灿烂的自由。”在课堂上,学生是风景,教师是背景,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的个性发展,才是我们要真正关注的内容。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在教学“认识角”时,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然后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图,可以模仿也可以自己创作。我看到学生拼摆成功,让学生为自己加油,并问:加油或者快乐的时候用什么方法表示?
生1:V字型。
生2:是一个角。
师:对,它和我们英文字母里的V很像,从数量上来说它表示2个手指,也有同学说它是角。在数学学习中它究竟是什么图形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多媒体演示从中抽象出标准的角的过程,并显示图形的名称——“角”。)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
轻松、有趣的对话情境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与此同时,这两个活动都能成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如:七巧板中的钝角、V字型手势。这个教学环节,一是运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V字型手势”的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迅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二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图形到数学图形的抽象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注重实践操作,渗透数学思想
笛卡尔说:“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数学思想方法反映着数学概念、原理及规律的联系和本质,是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纽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排列与组合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了排列与组合知识。《搭配中的学问》一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和实验等活动继续探究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学会用符号表示事物,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发展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节课我始终把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渗透符号化思想放在教学首位。我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改变教材中“配菜”活动,引导学生帮老师搭配漂亮的衣服。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感悟有序的思考方法,我放手让学生经历摆一摆、想一想、连一连三个层次的数学活动,在“做”的同时,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广泛、有效的“说”活动,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思考的意识,获得有序思考的具体方法。
片段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情境:诸葛亮为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小勤奋好学,做一个有志向的人,写了一本诫子书,书中有三个字:读、好、书。
我引导学生思考:将读、好、书组合成词,可以怎样组合?
片段二:动手操作,有序思考。
(1)摆一摆。
创设情境:星期六,老师想去参加一个聚会。老师准备从两件上衣、三件下装中搭配一套衣服。
学生探究:利用服装卡片,动手摆一摆老师搭配衣服的可能情况,并记录不同的搭配方法。
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摆法,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观察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发表看法。
(2)想一想。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怎样记录所有的摆法。
(3)连一连。
教师展示搭配过程,重点讲解按顺序搭配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当学生的感性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就可以节约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大量思考时间。我在实践应用环节中设计了猜密码游戏、路线搭配等,经历多次有序的“数”后,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序搭配的方法,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为了避免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停留在直观水平上,我重视引导学生点破知识的内在规律,力求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课堂上要真正让学生把外在的操作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帮助学生概括提升,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体现从动作到符号的数学化过程,提升数学活动的价值。
与此同时,教师要加强反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馈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强化,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矫正。只有恰当时刻和恰当强度的反馈信息,才能保证最佳反馈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课内练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习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机械重复。形成性测试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制定补救方案,采取补救措施,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仔细揣摩教材,主动驾驭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注重实践操作,渗透数学思想、加强反馈等方面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富实效,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