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绪调节策略作为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核心成分,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对幼儿情绪研究的逐渐深入,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成果日渐丰富。文章主要对国内外关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對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幼儿;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调节是个体有意识地监控、评估情绪反应,调控情绪反应强度及持久度的过程,个体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策略就是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策略作为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内容,在幼儿情绪研究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概念界定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标准对情绪调节策略的概念进行界定。Gross将情绪调节策略视为个体有意图、有计划地调控情绪反应的行为和认知;Denham认为情绪调节策略由认知、情绪、行为等成分构成,是个体在对情绪体验及情绪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Grolnick指出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是幼儿对情绪进行调节的行为。总的来看,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的情绪被唤起后,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在情绪、认知或行为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二、国内外关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现状
随着各界学者对幼儿情绪发展的重视,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笔者将其分类概括为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方式以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几个方面。
(一)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
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情境出发,提炼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曹婷婷通过对幼儿应对情绪事件的观察,将情绪调节策略分为语言、转移、被动、自我安慰、问题解决和发泄等策略。杨曼华、李晓巍采用挫折情境实验考察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将其划分为积极活动、寻求帮助、自我安慰、寻求他人安慰、分心及动作发泄,并进一步归纳为积极型、求助型和分心型三类。孟祥蕊等人以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倾向进行探索,将其分为积极型、矛盾型、成长型和被动型。
综上所述,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易于操作,但恰恰由此带来主观性较强的问题。部分情绪调节策略虽命名不同但含义相同,缺乏一定的整合性,有待进一步地修编和整理。
(二)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
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其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升,因此在不同年龄段,幼儿所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也不尽相同。杨曼华、李晓巍的研究结果表明,2~3岁幼儿已经掌握较为复杂的情绪调节策略,能够综合采用几种策略调节自身情绪。高年龄组幼儿使用积极活动策略的频率更高,低年龄组幼儿倾向于采用寻求帮助策略。郑卫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幼儿使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频率呈下降趋势,而对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在逐渐增加,这与柯知慧的研究结论一致。柯知慧的研究显示,幼儿年龄越大,使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以及替代活动策略的可能性越大,其中替代活动策略是4~6岁幼儿使用率最高的策略。
总之,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第一,数量及复杂性随年龄增长均逐渐提升;第二,从他人引导发展为自主调节;第三,使用愈发灵活,能根据情境转换而选用适宜的策略。
(三)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首先,在气质特征上,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有所差异。如陆芳、陈国鹏发现,易养型倾向于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而难养型多选择被动应付策略。其次,在性别上,关于男女生的情绪调节策略是否存在差异,众多学者的观点并未达成一致。郑卫认为男女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较多采取发泄情绪调节策略,女生更擅长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柯知慧认为男女生仅在发泄策略上具有差异,其他策略不存在差异,这一观点得到了崔洁阳的支持。然而,杨方娇、吴倩倩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策略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再次,在人格特质上,Barańczuk认为高外倾性能够积极尝试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Purnamaningsih则指出高神经质偏向于采取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2.外部因素
幼儿情绪调节策略与家庭环境因素息息相关。赵振国指出,家庭嘈杂度越高,幼儿对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越少,而对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越多。从父母教养方式上看,杨方娇的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呈显著正相关,而专制型、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呈正相关。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时嘉惠等人发现,安全型更多采取积极调节策略,而回避型、矛盾型较多使用消极调节策略。
不同情境下幼儿对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存在显著差异。郑卫发现,在游戏拒绝情境下幼儿较多采取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在身体侵犯情境下更多运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李曼的研究显示,幼儿在家情绪发泄的强度及外显性均比在幼儿园中更高,在幼儿园使用被动应付策略时能听从教师要求,且在幼儿园中自我安慰策略的使用率比在家中更高。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教师是引导幼儿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力量。Kristiina Kurki等人指出,幼儿在独立行动时较多使用身体调节策略,而与教师活动时通常会改变其注意偏向,将注意转向积极信息。幼儿的同伴关系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密切相关,如田瑞向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良好的幼儿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频率更高,同伴关系较差的幼儿偏向于使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总之,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因素众多,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外部因素,虽有涉及气质、性别、人格特质的探索,但相较而言,对于内部因素的研究较少,且很多研究仅能解释相关性,无法阐明因果关系,故未来仍待深入探究。 (四)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综观相关文献可知,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与幼儿社会性、心理健康及认知发展的关系。
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状况与社会交往息息相关。采取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幼儿无法及时从负性情绪中抽离,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行为,从而被同伴所排斥;相反,擅长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幼儿能够有效减少负性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表现出更多的友好行为而受到同伴喜爱。吴倩倩的研究显示,偏向于采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与寻求支持策略的幼儿在幼儿园的总体适应情况良好,而较多使用被动应付、攻击行为与情绪发泄的幼儿在幼儿园中适应存在一定的困难。
情绪调节策略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情绪调节不良是诱发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如Wang X发现,若个体较多采取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难以宣泄消极情绪,最终陷入抑郁的风险更高。Reiser指出,适应性情绪调节不良会增加焦虑敏感性和抑郁的风险,适应性情绪调节良好的幼儿将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执行功能是个体有意图地监督和控制自身意识、情感和行为的一种高级认知能力。孟祥蕊等人探索发现,积极型和成长型倾向于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其执行功能发展水平更高,而矛盾型更多采用非适应性策略,其执行功能水平较低。李梅则通过实验发现,抑制策略会阻碍其他认知任务的完成,探其原因,抑制需耗费一定的认知资源对情绪反应进行持续的监控和纠正,因而对其他认知任务产生影响。
(五)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干预研究
情绪调节的教育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黄进梅指出,情绪调节策略训练优化了中、大班幼儿在难过情境中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受训幼儿对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较多,对被动应付和自我安慰策略的使用逐渐减少。商妮通过实验发现,教育戏剧活动能够显著提升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可作为改善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教学活动。王露通过对幼儿进行为期9周的绘本教学发现,绘本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实验组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综上所述,未来不仅能对已有的干预方式进行优化创新,而且可尝试将多种干预方式相整合,探索出更为理想的干预形式。
(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方法
近五年来,研究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上述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方式、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探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研究方法。
1.問卷调查法
Shields和Cicchetti基于精神病理学视角,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分类,编制出ERC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Checklist)。学者曾玉冰率先完成ERC在中国幼儿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共删除原量表中的12个题目,修订后的ERC-R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后续中国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梁美玉编制了《4~7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教师评定问卷》,考察幼儿在消极情境下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情况。问卷调查法高效简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父母或教师对幼儿抱有一定的期许,故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察。
2.实验法
杨曼华、李晓巍设计了挫折情境实验考察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郑卫在实验中创设了学前阶段易发生的5类同伴冲突情境,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观察。实验法能获得更加客观真实的数据,但操作较为繁杂,对研究者的专业性有更高要求,且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严格控制,导致结果无法推广到真实情境中。
3.访谈法
李曼为探究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在家庭、幼儿园中的差异,对幼儿、家长以及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崔洁阳在其研究中也对幼儿父亲进行了深入访谈,以充分了解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访谈法更适用于教师、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人,它能帮助研究者全面获取幼儿的相关情绪资料,方便后续进行质性分析。
由此可见,研究方法各有优劣,如何将各种方法有机整合,并以此来构筑一个科学系统的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探究模型,是未来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未来研究展望
从以上梳理可知,虽然广大研究者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对特殊儿童群体如感官言语障碍、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实际上,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的情绪问题更为普遍。未来可与特教领域学者携手,对特殊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与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将研究视角聚焦到特殊儿童群体上。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有关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如家庭因素可以扩展到同胞数量、隔代抚养和家庭氛围等方面,内部因素可对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力、自我意识发展等进行探索。同时,应关注中介变量在各因素间的调节作用,全面把握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机制。在干预研究方面,目前的干预项目以短期性为主,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长期影响有待考察,未来有必要进行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干预的追踪研究。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实验法是研究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常用方法,研究者通常会在实验中创设引发幼儿情绪反应的故事情境,以此考察幼儿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状况。然而,目前在情境的选择上,大多是参照国外研究的故事情境,如Smith等人设计的挫折情境,抑或是自己设计实验情境。鉴于此,实验材料的本土化和标准化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陆芳,陈国鹏.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05):1202-1204.
孟祥蕊,刘文,车翰博,等.3~5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类型倾向与执行功能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20(07):14-23.
刘方,刘文,于腾旭.基于气质视角的情绪调节与儿童问题行为[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04):646-656.
【关键词】幼儿;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调节是个体有意识地监控、评估情绪反应,调控情绪反应强度及持久度的过程,个体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策略就是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策略作为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内容,在幼儿情绪研究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概念界定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标准对情绪调节策略的概念进行界定。Gross将情绪调节策略视为个体有意图、有计划地调控情绪反应的行为和认知;Denham认为情绪调节策略由认知、情绪、行为等成分构成,是个体在对情绪体验及情绪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Grolnick指出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是幼儿对情绪进行调节的行为。总的来看,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的情绪被唤起后,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在情绪、认知或行为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二、国内外关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现状
随着各界学者对幼儿情绪发展的重视,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笔者将其分类概括为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方式以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几个方面。
(一)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
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情境出发,提炼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曹婷婷通过对幼儿应对情绪事件的观察,将情绪调节策略分为语言、转移、被动、自我安慰、问题解决和发泄等策略。杨曼华、李晓巍采用挫折情境实验考察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将其划分为积极活动、寻求帮助、自我安慰、寻求他人安慰、分心及动作发泄,并进一步归纳为积极型、求助型和分心型三类。孟祥蕊等人以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倾向进行探索,将其分为积极型、矛盾型、成长型和被动型。
综上所述,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易于操作,但恰恰由此带来主观性较强的问题。部分情绪调节策略虽命名不同但含义相同,缺乏一定的整合性,有待进一步地修编和整理。
(二)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
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其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升,因此在不同年龄段,幼儿所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也不尽相同。杨曼华、李晓巍的研究结果表明,2~3岁幼儿已经掌握较为复杂的情绪调节策略,能够综合采用几种策略调节自身情绪。高年龄组幼儿使用积极活动策略的频率更高,低年龄组幼儿倾向于采用寻求帮助策略。郑卫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幼儿使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频率呈下降趋势,而对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在逐渐增加,这与柯知慧的研究结论一致。柯知慧的研究显示,幼儿年龄越大,使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以及替代活动策略的可能性越大,其中替代活动策略是4~6岁幼儿使用率最高的策略。
总之,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第一,数量及复杂性随年龄增长均逐渐提升;第二,从他人引导发展为自主调节;第三,使用愈发灵活,能根据情境转换而选用适宜的策略。
(三)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首先,在气质特征上,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有所差异。如陆芳、陈国鹏发现,易养型倾向于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而难养型多选择被动应付策略。其次,在性别上,关于男女生的情绪调节策略是否存在差异,众多学者的观点并未达成一致。郑卫认为男女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较多采取发泄情绪调节策略,女生更擅长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柯知慧认为男女生仅在发泄策略上具有差异,其他策略不存在差异,这一观点得到了崔洁阳的支持。然而,杨方娇、吴倩倩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策略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再次,在人格特质上,Barańczuk认为高外倾性能够积极尝试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Purnamaningsih则指出高神经质偏向于采取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2.外部因素
幼儿情绪调节策略与家庭环境因素息息相关。赵振国指出,家庭嘈杂度越高,幼儿对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越少,而对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越多。从父母教养方式上看,杨方娇的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呈显著正相关,而专制型、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呈正相关。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时嘉惠等人发现,安全型更多采取积极调节策略,而回避型、矛盾型较多使用消极调节策略。
不同情境下幼儿对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存在显著差异。郑卫发现,在游戏拒绝情境下幼儿较多采取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在身体侵犯情境下更多运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李曼的研究显示,幼儿在家情绪发泄的强度及外显性均比在幼儿园中更高,在幼儿园使用被动应付策略时能听从教师要求,且在幼儿园中自我安慰策略的使用率比在家中更高。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教师是引导幼儿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力量。Kristiina Kurki等人指出,幼儿在独立行动时较多使用身体调节策略,而与教师活动时通常会改变其注意偏向,将注意转向积极信息。幼儿的同伴关系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密切相关,如田瑞向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良好的幼儿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频率更高,同伴关系较差的幼儿偏向于使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总之,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因素众多,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外部因素,虽有涉及气质、性别、人格特质的探索,但相较而言,对于内部因素的研究较少,且很多研究仅能解释相关性,无法阐明因果关系,故未来仍待深入探究。 (四)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综观相关文献可知,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与幼儿社会性、心理健康及认知发展的关系。
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状况与社会交往息息相关。采取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幼儿无法及时从负性情绪中抽离,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行为,从而被同伴所排斥;相反,擅长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幼儿能够有效减少负性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表现出更多的友好行为而受到同伴喜爱。吴倩倩的研究显示,偏向于采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与寻求支持策略的幼儿在幼儿园的总体适应情况良好,而较多使用被动应付、攻击行为与情绪发泄的幼儿在幼儿园中适应存在一定的困难。
情绪调节策略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情绪调节不良是诱发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如Wang X发现,若个体较多采取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难以宣泄消极情绪,最终陷入抑郁的风险更高。Reiser指出,适应性情绪调节不良会增加焦虑敏感性和抑郁的风险,适应性情绪调节良好的幼儿将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执行功能是个体有意图地监督和控制自身意识、情感和行为的一种高级认知能力。孟祥蕊等人探索发现,积极型和成长型倾向于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其执行功能发展水平更高,而矛盾型更多采用非适应性策略,其执行功能水平较低。李梅则通过实验发现,抑制策略会阻碍其他认知任务的完成,探其原因,抑制需耗费一定的认知资源对情绪反应进行持续的监控和纠正,因而对其他认知任务产生影响。
(五)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干预研究
情绪调节的教育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黄进梅指出,情绪调节策略训练优化了中、大班幼儿在难过情境中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受训幼儿对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较多,对被动应付和自我安慰策略的使用逐渐减少。商妮通过实验发现,教育戏剧活动能够显著提升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可作为改善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教学活动。王露通过对幼儿进行为期9周的绘本教学发现,绘本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实验组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综上所述,未来不仅能对已有的干预方式进行优化创新,而且可尝试将多种干预方式相整合,探索出更为理想的干预形式。
(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方法
近五年来,研究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上述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方式、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探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研究方法。
1.問卷调查法
Shields和Cicchetti基于精神病理学视角,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分类,编制出ERC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Checklist)。学者曾玉冰率先完成ERC在中国幼儿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共删除原量表中的12个题目,修订后的ERC-R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后续中国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梁美玉编制了《4~7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教师评定问卷》,考察幼儿在消极情境下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情况。问卷调查法高效简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父母或教师对幼儿抱有一定的期许,故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察。
2.实验法
杨曼华、李晓巍设计了挫折情境实验考察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郑卫在实验中创设了学前阶段易发生的5类同伴冲突情境,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观察。实验法能获得更加客观真实的数据,但操作较为繁杂,对研究者的专业性有更高要求,且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严格控制,导致结果无法推广到真实情境中。
3.访谈法
李曼为探究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在家庭、幼儿园中的差异,对幼儿、家长以及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崔洁阳在其研究中也对幼儿父亲进行了深入访谈,以充分了解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访谈法更适用于教师、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人,它能帮助研究者全面获取幼儿的相关情绪资料,方便后续进行质性分析。
由此可见,研究方法各有优劣,如何将各种方法有机整合,并以此来构筑一个科学系统的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探究模型,是未来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未来研究展望
从以上梳理可知,虽然广大研究者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对特殊儿童群体如感官言语障碍、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实际上,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的情绪问题更为普遍。未来可与特教领域学者携手,对特殊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与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将研究视角聚焦到特殊儿童群体上。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有关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如家庭因素可以扩展到同胞数量、隔代抚养和家庭氛围等方面,内部因素可对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力、自我意识发展等进行探索。同时,应关注中介变量在各因素间的调节作用,全面把握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机制。在干预研究方面,目前的干预项目以短期性为主,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长期影响有待考察,未来有必要进行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干预的追踪研究。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实验法是研究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常用方法,研究者通常会在实验中创设引发幼儿情绪反应的故事情境,以此考察幼儿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状况。然而,目前在情境的选择上,大多是参照国外研究的故事情境,如Smith等人设计的挫折情境,抑或是自己设计实验情境。鉴于此,实验材料的本土化和标准化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陆芳,陈国鹏.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05):1202-1204.
孟祥蕊,刘文,车翰博,等.3~5岁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类型倾向与执行功能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20(07):14-23.
刘方,刘文,于腾旭.基于气质视角的情绪调节与儿童问题行为[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04):64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