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文科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语言幽默、口若悬河。而理科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在多数学生的印象中总是一副老学究的模样,语言讲究逻辑性,显得刻板单调。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上好一节课,需要教师用有趣、简明、扼要、精确的语言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的思维,组织课堂的各教学环节,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改革不仅在形式、内容上。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能注意语言的艺术,用幽默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课堂的气氛;用机智、灵活的语言去处理不可预测的问题……。这可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将课改真正落到实处。正如曾繁雄老师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主要是语言艺术,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不但语文教师需要修炼语言基本功,数学教师也需要修炼语言基本功,并且比语文教师还要多下一番苦功。
一、导入语言要激趣启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的开头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开启学生思维大门之锁,教师的导入语言是关键。比如在讲解《三视图》的内容时,我的语言导入是借助于苏轼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首千古名诗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再利用多媒体播放庐山风光,学生的目光和思维被紧紧地抓住了。这节课我将枯燥的数学课变成了近乎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那是一堂公开课,当然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无独有偶,最近我校“五四杯”青年教师观摩课中,教学处组织开展同课异构,开展生命课堂。两位老师在《正弦定理》教学的语言导入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张老师在“近测高塔远测山,量天度海只等闲。古有九章勾股术,今看三角正余弦”的数学诗中开始了教学,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抓住了。将九章勾股与三角正余弦放在一起,说明所学内容何等重要。然后张老师给出了“测量山高”和“嫦娥奔月”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情境和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周老师的语言导入是从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含120度的等腰三角形)开始的,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一般三角形中边角关系从而得到正弦定理。显然前者采用的是情境创设,由贴近生活的两个问题带领学生认识正弦定理,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环节间的过渡语言要承前启后
新课前固然需要教师的谈话作铺垫,但新授课中间的各个环节也需要教师的语言来引渡,一两句精彩生动的话语,能激起学生的情绪,消除前一段学习的疲惫,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前与新课之间要组织过渡语言;读了例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要组织过渡语言;学了例题让学生归纳概括要组织过渡语言;学习了新知让学生巩固练习要组织过渡语言;巩固练习与发展练习之间要组织过渡语言;……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重要的,它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调节课堂的气氛,让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过渡语言要简明扼要、精当巧妙,自然地把各环节连在一起。例如在讲解双曲线的性质时,我说:“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数学课、歌曲?这群90后的孩子又来了精神。“如果我是那双曲线,你就是那渐近线,虽然我们有缘,漫漫长路无交点”在美妙的歌声中不仅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再如前面周老师在让学生总结出正弦定理以后的一句过渡性的语言“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定理有多少种证明方法?”瞬间就将课堂交给了学生,体现了生命课堂的价值。这也充分说明了老师课堂语言承前启后的重要性。数学老师在很大程度上以例题的讲解为主,如果例题之间的语言串联得不好易使学生思维断档,甚至莫名其妙。另外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行”、“很好”等赞美学生的语言在课堂上不要吝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三、课堂语言准确、规范、通俗易懂
可能有很多老师认为:数学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解题,语言无需准确和规范。其实这个观念是不对的,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严谨的科学体系,这样的严谨不仅体现在规范的解题过程中,更体现在老师课堂上规范准确的语言中。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的语言要科学、精炼
总结归纳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体现。归纳总结:每道例题后的总结,一节课后归纳总结。教师的总结归纳,要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比如:我在讲椭圆的例题时,离心率e=
是一类特殊且非常重要的椭圆。我就引导学生总结 , 的椭
圆所具有的性质。学生学习了什么内容,需要教师的总结归纳,让学生重现新知的概貌;一堂课的总结,本节课新知的重点在哪里,要把握知识的要领。学生学了一节课,好在哪里?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欠缺在哪里?对知识性的总结归纳,教师组织的语言更要深思熟虑,符合科学性、逻辑性,备课时要做好笔记;过程性的归纳总结,教师要具备敏捷的思维,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句。语言要精炼、有条不紊。表扬性的总结要形象、生动、情真意切,使学生获得细腻的情感感受和潜移默化的修养。
数学教师不但要注意组织好课堂教学导入语言、过渡语言和总结语言,还应注意运用语法。如:陈述句与感情强烈的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要结合使用,语调、语速、音量、语感、节奏都要注意调节,张驰有致、声音圆滑、紧张舒缓适时的语言,让学生听着如春风拂面,心情舒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无疑说明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效率。所以,数学教师应注意对语法的学习和语言艺术的修养,克服数学教师语言基本功欠缺的现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导入语言要激趣启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的开头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开启学生思维大门之锁,教师的导入语言是关键。比如在讲解《三视图》的内容时,我的语言导入是借助于苏轼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首千古名诗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再利用多媒体播放庐山风光,学生的目光和思维被紧紧地抓住了。这节课我将枯燥的数学课变成了近乎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那是一堂公开课,当然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无独有偶,最近我校“五四杯”青年教师观摩课中,教学处组织开展同课异构,开展生命课堂。两位老师在《正弦定理》教学的语言导入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张老师在“近测高塔远测山,量天度海只等闲。古有九章勾股术,今看三角正余弦”的数学诗中开始了教学,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抓住了。将九章勾股与三角正余弦放在一起,说明所学内容何等重要。然后张老师给出了“测量山高”和“嫦娥奔月”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情境和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周老师的语言导入是从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含120度的等腰三角形)开始的,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一般三角形中边角关系从而得到正弦定理。显然前者采用的是情境创设,由贴近生活的两个问题带领学生认识正弦定理,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环节间的过渡语言要承前启后
新课前固然需要教师的谈话作铺垫,但新授课中间的各个环节也需要教师的语言来引渡,一两句精彩生动的话语,能激起学生的情绪,消除前一段学习的疲惫,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前与新课之间要组织过渡语言;读了例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要组织过渡语言;学了例题让学生归纳概括要组织过渡语言;学习了新知让学生巩固练习要组织过渡语言;巩固练习与发展练习之间要组织过渡语言;……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重要的,它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调节课堂的气氛,让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过渡语言要简明扼要、精当巧妙,自然地把各环节连在一起。例如在讲解双曲线的性质时,我说:“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数学课、歌曲?这群90后的孩子又来了精神。“如果我是那双曲线,你就是那渐近线,虽然我们有缘,漫漫长路无交点”在美妙的歌声中不仅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再如前面周老师在让学生总结出正弦定理以后的一句过渡性的语言“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定理有多少种证明方法?”瞬间就将课堂交给了学生,体现了生命课堂的价值。这也充分说明了老师课堂语言承前启后的重要性。数学老师在很大程度上以例题的讲解为主,如果例题之间的语言串联得不好易使学生思维断档,甚至莫名其妙。另外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行”、“很好”等赞美学生的语言在课堂上不要吝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三、课堂语言准确、规范、通俗易懂
可能有很多老师认为:数学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解题,语言无需准确和规范。其实这个观念是不对的,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严谨的科学体系,这样的严谨不仅体现在规范的解题过程中,更体现在老师课堂上规范准确的语言中。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的语言要科学、精炼
总结归纳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体现。归纳总结:每道例题后的总结,一节课后归纳总结。教师的总结归纳,要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比如:我在讲椭圆的例题时,离心率e=
是一类特殊且非常重要的椭圆。我就引导学生总结 , 的椭
圆所具有的性质。学生学习了什么内容,需要教师的总结归纳,让学生重现新知的概貌;一堂课的总结,本节课新知的重点在哪里,要把握知识的要领。学生学了一节课,好在哪里?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欠缺在哪里?对知识性的总结归纳,教师组织的语言更要深思熟虑,符合科学性、逻辑性,备课时要做好笔记;过程性的归纳总结,教师要具备敏捷的思维,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句。语言要精炼、有条不紊。表扬性的总结要形象、生动、情真意切,使学生获得细腻的情感感受和潜移默化的修养。
数学教师不但要注意组织好课堂教学导入语言、过渡语言和总结语言,还应注意运用语法。如:陈述句与感情强烈的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要结合使用,语调、语速、音量、语感、节奏都要注意调节,张驰有致、声音圆滑、紧张舒缓适时的语言,让学生听着如春风拂面,心情舒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无疑说明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效率。所以,数学教师应注意对语法的学习和语言艺术的修养,克服数学教师语言基本功欠缺的现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