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捉鼠记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i_w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躲在暗地的老鼠似乎对人无大害,实际后患无穷。
  自去年以来,有两只小老鼠进驻了我这狭小的办公室。
  每当到了晚上,就能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我知道,那是老鼠们在“发掘”我的书本,或者是什么零碎物品,寻找它们可口的食物。这几个月来,不仅晚上,甚至白天也开始出来活动,让我有些忍无可忍。每当我读书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总会听到这种另类的声音,于是就采用跺脚的办法让它们停止。起初还管用,几次下来,似乎失去了效果。于是,我决定寻找它们的老窝。
  第一回合 找老窝赶老鼠
  先看抽屉,我把书橱的抽屉全部抽出来,这才发现问题很严重。抽屉里的杂志有的已经没有了整齐的边口,那都是我发表文章的样刊,好在老鼠很懂事,还没有吃掉我的名字和文章的标题。本来一些用来招待客人的茶叶,也成了老鼠的美食。每一小包都被它们品尝了几口,大概想测试一下铁观音是否正宗。看到破皮烂肉的茶叶包,我只好哀叹,以后,再招待客人,只能“君子之交淡如白开水”了,也符合简朴精神。
  继续寻觅,拉开橱门,在厚厚的书堆中,我似乎看到了蛛丝马迹:书堆后面有撕碎的纸屑,那肯定是老鼠的作品。我把书堆一点点取出,里面的碎纸越来越多,难闻的气味扑面而来,就在取出最后一叠的时候,一只黑色的小老鼠悠然滑出,不紧不慢地溜之大吉。我惊诧地叫了一声:你在这里啊!眼睁睁看着它大摇大摆地躲进了办公桌的什么黑洞里。这时,我面前的地上,书堆已如小山,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生日酒带来的小毛巾,已经俨然是小老鼠的铺盖,窝在一起,臭气难闻。这,原来就是老鼠享受生活的地方。
  每到夜深人静之时,我在寒气逼人的斗室中读书作文,这个家伙正舒畅地在书堆里享受它温暖的美好生活,这似乎太不公平了吧?可是转念一想,也算公平,因为它享受的温暖不是人的生活。我在寒冷中的苦累,虽然收获不多,但却是精神的愉悦。由此想来,心理有了一些平衡。
  第二回合 设埋伏粘老鼠
  驱赶一只老鼠后,以为就可以安心读书了,可是,第二天晚上,依然如故。依然在书橱里,看来,真的不可沽名学霸王啊:于是,我开始进入第二层书橱,果不其然,在一堆整齐的书本后,一只老鼠正在安然酣睡。听到我搬书的声音后,“腾”地跳到地上,如溜冰一样瞬间不见踪影。
  看来,治标不治本,后患无穷。第二天在食堂吃饭,我把两次找老鼠的经历讲给同事听,大家一起建议:用粘纸去粘。这个还真没用过,很小的时候用的鼠夹,曾经不小心手被夹了,现在想到就有些害怕。后来追老鼠,砸坏过一只花瓶,由此知道“投鼠忌器”。这个粘纸可是实用玩意,食堂仓库就有,用于防鼠的。我拿了一张,费了好大的劲,两个人才把粘纸撕开,我把它平放在老鼠的卧室那个橱子里,还在边上放了快点心,边放边说:小老鼠,这是送你上路的啊,希望你一路走好。
  一晚安静。
  当晚,我就和一朋友说,这几天和老鼠的战斗未分胜负,今夜要见分晓。朋友还开玩笑:“你来三年,发展不错,你的老鼠也读书了,有老鼠相伴,也算是一种幸福,至少没有孤单。别把母老鼠杀死了,手下要留情啊。”细细想来,尽管是老鼠,不足以与人斗,躲在暗处似乎也并不对我的日常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还是得做到防微杜渐,不可高枕无忧。一不小心,崭新的书本就没了形状,自己准备吃的美食就成了毒品,若隐若现的动静对于寻求安静的我更是一种精神妨碍。更甚者,哪天一不留心,原本的一两只老鼠就能繁衍出更多的鼠辈,一发不可收拾。这样一种有害的东西绝不能长期与之为伍,如此一来,毒害的不仅是我,还可能是来借书看的其他人。看来,还是要下定决心除鼠,至少从我的房间里赶走。要不,何以静心读书?
  早晨起来,天还没亮,我做的第一件事,直奔书橱,打开橱门:一只小老鼠可爱地躺在粘纸上,还在不停地晃动,如同在闪亮的冰场上起舞。我慢慢地提起粘纸,同情地看着他它看似可爱,实际很痛苦的神态:“你,也有今天吗?”
  是的,人人喊打的老鼠,为什么不知道人的智慧与力量能超越它?它总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烦扰着这个静心读书的人,尽管咬坏了我的杂志,尽管吃去了本来完整的新书,使借阅者读来有些不舒服,影响了阅读的心情,但似乎也不影响阅读的质量。但若不警醒,尚属完整的书籍也许以后就残缺不全了,宝贵的资料会不复存在。
  再联系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类似于老鼠一样看似影响不大,但实际“繁衍能力”强的隐患,也不少。无论是工作中工于心计的同事,还是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小问题,或者学校的某处建筑设施等等,不及时改正,不居安思危,则有可能因小失大,后患无穷。
  (作者系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中学校长)
  引言
  把所有抽屉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老鼠的影子,只有它们啃过的残羹剩饭和排泄物。我知道,这几个抽屉是它们华美的餐厅和敞亮的卫生间。卧室在哪里?
其他文献
革命老区有铁骨铮铮的革命精神,革命老区的学校有红色的精神血脉。但革命老区大多在边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红色校园文化不能很好地扩散出来。2015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广州市党代表发起,开展以“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发挥政治资源优势,牵手革命老区、牵手红军小学共筑“中国梦”。第一期活动“山与海的对话”就是邀请贵州省遵义市娄山关红军第一小学到广州来,分享经验,带走心得,来一场“山与海
期刊
一个偏远的库区镇,高州大坡镇,连续几年创造高州“中考神话”,看了张翠玲记者写的《大坡: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引起了我对大坡镇教育关注的兴趣。  一个班级成功靠班风,一所学校成功靠校风,一个地区成功靠民风,大坡镇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是大坡“中考神话”的基础。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不可能暴风骤雨般地改良和提升,但瓦解和衰败则非常容易。要维持或改良社会风气需要地方政府和学校领导智慧和毅力,而这种投入
期刊
想提升教师培训会议的氛围和效果,就应注意会议场景效果、会议空间布局、会议要件三方面的布置技巧。  会议室是与会者聚集开会的场所,同时又是会议技术和手段展现的场所。通过会场布置,不仅有效营造了会议的交流氛围,更体现了会议理念、精神和组织者的品位。教师培训会议是一种比较正式的会议,因此会场布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参加培训的教师的情绪、会议的效率及交流互动的氛围。  凡会议室都具备如坐席、灯光、音响等这些
期刊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呼唤学校文化建设,呼吁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特别是“依法治校”的呼唤,其实质渊于对现下比比皆是的“以法治校”做派的内心否定与思想反抗。  依法治校遭异化  “以法治校”是选择性的,它把严肃、公正的法律法规工具化,将法律法规当成工具,在管理学校教育教学中加以使用。而“依法治校”则是以法律为思想准绳与行动准则,对学校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良好健康的
期刊
成功不是偶然的,成功者必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精神与品质。  有谁能像李嘉诚一样谦逊、周到?  万通总裁冯仑在参加李嘉诚组织的一次晚宴后大为感慨。在他看来,作为华人世界的财富状元、大陆商人的偶像, 李嘉诚应当是这样出席这场聚会的:“一般伟大的人物都会等大家到来坐好,然后才会缓缓过来,讲几句话,如果要吃饭,他一定坐在主桌,有个名签,冯仑等企业界20多人中相对伟大的人会坐在他边上,其余人坐在其他桌,饭还没有
期刊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机会稍纵即逝;用户的耐心越来越不足,所以,必须遵循“大道至简”的原则,在短时间内抓住他!  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容易高不成低不就,报考志愿犹豫再三,下一学段的普通学校受到的冲击最大。这些“用户”的挑剔更甚于市场,基本原因有以下两个:  其一,学生所处的圈子往往已经有了对下一学段一些学校的价值认定。如果某学校在这个圈子里的价值认定不高,这个学校连被这些学生提及的机会都没有,
期刊
校庆活动不应只局限于大型晚会,还可以像中山纪念中学一样,将活动深入开展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2014年11月12日是中山纪念中学建校80周年,学校决定在2014年开展系列纪念活动。  校庆校友筹备会  1月下旬,在“中山纪念中学校友会换届大会暨80周年校庆校友筹备会”上,校长贺优琳、对纪中80周年校庆筹备情况作了说明。他表示,纪中80周年校庆筹备的内容,包括校庆筹备安排意向、校庆筹款意向、校史馆维
期刊
真正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有效的培训,同时谋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进修学校的当务之急。  针对教师培训,业内普遍存在“有理念,无策略”“有培训,无实效”现象。通过对教师培训需求的广泛调查,学校发现,教师培训课程单一、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模式僵化、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培训工作难以开展的瓶颈,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成为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期刊
编者按:日前,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已筹建完毕,并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了2014年的大学品牌中非常特别的一员。为此,我刊专程采访了广州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的处长李毅教授,让我们对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成为中国卓越品牌充满期待。  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采访手记  6月的最后一周,《学校品牌管理》杂志总编王永江携记者一行三人走进了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见到了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的亲手建立者——温文尔雅的李毅教授
期刊
在学校,老师需要创新方法去培养探究型人才,学校更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说到创新,好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教育创新在公办学校难以实现?是要抛头颅洒热血才能创一点点新。为什么呢?”因为体制不允许你创新,所以民办才有自由呼吸的空气,哪怕是一点点。很多学校都讲究以人为本,但真正的“以人为本”是什么?  创新方法培养探究型人才  创新是从无到有,且创新的人才多半是“门外汉”。有时候,受的教育越是系统、完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