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回归本位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thaway6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解读,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列举了数学教学中在情境创设、课堂活动、课堂提问、教学过程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用案例呈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本应保留的特色,即数学问题应多一点,思考感悟应多一点,思维交流应多一点,更应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笔者想与广大教师共勉:沉下心来,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学,还数学教学本应有的特色。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 思考感悟 思维交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刻意追求形式之风盛行,使得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得兴致盎然,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这似乎说明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已经落到实处了。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
  一、华丽情境少一些,数学问题多一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案例(一):《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出示汉字吞、呆。)你知道这些汉字的部首调换位置后各是什么字?
  生1:“吞”字上下部首调换应是“吴”字。
  生2:“呆”调换部首是“杏”。
  师:下面老师可要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你们敢挑战吗?请把我说的句子倒过来念。
  师:“客上天然居”!
  生:“居然天上客”!
  师:“人过大佛寺”!
  生:“寺佛大过人”!
  师: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倒数。
  这个案例中的情境可用“漂亮、华丽”来形容,教师充分挖掘语文中的教学资源,通过汉字的倒写、句子的倒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倒数这一概念。但这是否就是一个好的情境?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多少数学思考?回答是否定的。在“倒数的认识”学习之后,少数学生把“6”的倒数写成了“9”,“3.27”的倒数写成了“7.23”。这应该说是教学价值的误导。
  案例(二):《通分》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下面是小明一家对自家小花园的设计方案。
  妈妈:这块地的种牡丹,种杜鹃。
  爸爸:这块地的种桃花,种郁金香。
  小明:这块地的种月季,种菊花。
  师:根据他们的设计方案,你知道他们各人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生1:妈妈最喜欢牡丹。因为和相比,它们的分母相同,就比分子,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所以说妈妈最喜欢牡丹。
  生2:爸爸最喜欢桃花。因为和相比,它们的分子相同,就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就大,>,所以说爸爸最喜欢桃花。
  师:那小明最喜欢什么花?
  [没有学生举手]
  师:为什么不能做出判断?
  生:因为和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不好比较。
  师:看来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通分”。
  这个情境的创设,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复习了同分母、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旧知。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多一些,思考价值高一些。
  
  二、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案例(一):《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片断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上学时究竟是走中间的直路较近,还是分别绕道位于直路两侧的邮局和商店较近?然而,尽管从一开始被提问的学生就能立即对上述问题正确作答,大多数学生并能依据“两点间直线最短”对此作出必要的论证,但任课教师却仍然坚持要求学生去量一量来验证结论,并重新提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猜想。
  这个案例让我们首先来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活动”,我想真正有效的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而在这案例中学生对活动的结果已经一目了然了,还有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吗?当然唯一的“过程性目标”也会大打折扣。
  案例(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片断
  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三轮两组同学抽数排数的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第一轮比赛,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低位到高位排列起来。让学生逐步懂得,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但千位上数小,这个数就小。游戏中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体会到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轮比赛,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高位到低位排列起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领会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轮比赛,规定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大小的关系有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缜密性。
  教师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游戏比赛中,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学生在活动中有感而发,活动让学生更高效、活泼地掌握和内化了数学知识。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三、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多一些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而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得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案例(一):《1亿有多大》教学片断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亿”这个计量单位,你们能想象出1亿有多大吗?
  生1:我猜想1亿栋楼房摞起来可以冲到月球上去。
  师:你的想法真奇特!但是1亿栋楼房能摞起来吗?
  生2: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姚明那么高吧!
  师:比姚明要高多了!
  生3:我猜想我的指甲里大约1亿个细菌吧?
  师:是吗?那你可要讲卫生哟!
  生4: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可以冲到天空上去吧,1亿粒米大约有一个房间那么多吧。
  师:同学们,你们的猜测有很大胆,到底谁猜得比较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亿有多大”。
  这位老师设想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通过讨论、比较哪个接近1亿,从而建立起“1亿有多大”这一概念。但是由于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空泛、教师的引导没有数学含量,以至学生只能瞎猜,而没有数学思考。这样的设计活跃气氛尚可,但时间上的代价太大,更严重的是造成一些原本善于思考的同学受其影响也随口说说、不着边际
  案例(二):《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习题:用一根31.4米长的绳子,在草地上围出一个平面图形,怎样围面积最大?
  生1:平面图形我们学过的太多了,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生2:要使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三角形和梯形肯定不划算,因为计算它们的面积都要除以2。
  师:若围成平行四边形呢?
  生4:也不行,因为S平行四边形=底×高,若以一条边为底,那么这条底上对应的高一定比这一条边短,这样所得的面积肯定比同底的长方形小。
  生5:看来只能考虑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师:有道理,在这三种平面图形中,你估计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互相讨论讨论!
  这个案例中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智慧型的对话,很快排除了几种面积较小的图形的可能性,将目标锁定在三种图形上。再通过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很快在对话交流中发现了规律。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还发现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宽的米数越接近面积就越大这一规律。
  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切口适量,具有数学含量,提一些看似简单却能揭示规律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利用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更要在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时及时地引导,学会与学生思维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规律的生成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四、过程铺设少一些,能力提升多一些
  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充分,数学思考,但又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尽可能想做到面面俱到,每个过程的铺设都尽可能“全”和“齐”,但结果却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少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案例(一):四年级下册《三角形面积练习课》教学片断
  师出示:三角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底为6厘米
  (1)学生计算三角形的高
  (2)学生画三角形
  (3)反馈(投影展示)
  这个案例中,教师练习的设计本身是很好的,但由于教师预设后面还有很多的练习,所以当学生画好后,教师校对了就结束了。而没有对学生所画的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得出等底等高的特征;然后可以让学生思考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除了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以外,还有哪些可能?从而得出底和高相乘的积是24的三角形面积都是12,增加学生思维的含量,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否则练习再多、再新也只是“蜻蜓点水”的教学流程。
  案例(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复习课教学片断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它的底面是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高是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1:(5×5+5×l0+5×10)×2。
  生2:5×5×2+5×l0×4。
  师:还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面面相觑)
  生3:我想出了一种简便方法:5×5×l0。
  生4:他错了,他求的是长方体的体积。
  师鼓励生3:你是怎么想的?请你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3很自信地说:每个侧面可以看作2个底面,那么四个侧面就有8个底面,再加上下2个底面,一共是10个底面,算式就是:5×5×l0。
  师:非常有创新,真是太简便了。
  生5:5×l0×5这种计算方法也很简便。
  师:这种方法跟刚才的一样吗?
  生6:跟刚才的一样,只是交换了两个因数。
  生5解释:上下两个底面合并起来是1个侧面,再加上四个侧面一共是5个侧面,算式就是:5×l0×5。
  多么好的诠释啊!大家不由地鼓起掌来。学生在老师的大力表扬、热情鼓励下,创造性思维得到迸发,体验到了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特级教师朱乐平说的好:不要对一节课求全责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定太多的、过于丰富的目标,要从课堂整体入手,考虑每节课的特点,或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或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落实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能得到落实。
  什么是数学,它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在滚滚而来的改革中,我们应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关注什么?有没有带着冠冕堂皇的帽子、心安理得地进行着“不着边际”的教学活动?应该做到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它生命的本色重见阳光!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月刊》2006.11
  《新课程》2006.7
  《小学教学研究》2006.10
  《小学数学教育》2006.11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了“腰、捡”两个生字。  3、体会小鱼的回不了大海的痛苦,激起怜惜之情,表达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件演示,谈话引入  1、出示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板书:小鱼)是呀!蔚蓝的大海是鱼儿们幸福的家园,它们每天和亲爱的爸爸、妈妈,还有亲密的朋友们一起快乐地玩耍,尽情地游戏。  2、可是,有一天,
期刊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的焦点是“教师”,一堂课中评价的要素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是否有感染力,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讲授是否详略得当、是否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设计结构是否合理等等。对于学生的关注主要是在教师的一步步诱导下他们是否能根据教师的安排做出积极反应,其行为表现是否符合教师的“教”。因此,传统课堂教学评价虽有其优点和合理性,但它最大的特点是“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
期刊
历史学科作为中学的基础教育只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那么,德育,作为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也相大巨大,并且,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同所有的课程的联系都密不可分。《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提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包括传授历史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这里不难看出历史教育同德育的巨大联系,但是怎样把历史教学和德育相联系起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了历史知识又让他们的德育得到提升,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下面
期刊
有效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其核心是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益,如何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大家知道,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建构焕发生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笔者欲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愿与同仁共勉。    一、激发自尊,唤起自信  自尊心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和自身尊严的维护。学生在
期刊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引领和启迪。灵性的课堂离不开智慧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可见,拥有教学灵性的教师要勇敢地做“平等的首席”,明主地与学生讨论、对话,并有效地把握教学的时机,培养学生学习的灵性,促使其灵动地学
期刊
摘要: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关键词:培养 自主 学习 能力    “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
期刊
内容摘要:现如今,不少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自己的真知灼见,缺乏自己的真情实感,针对这一现状,我作了一些思考。我认为很有必要培养学生写周记的习惯,并且使学生明白“能触动人心弦的文章即为好文章”,此外,多和学生一起欣赏、交流相关文章,方能使我们的学生写出有真性情的文章来。  关键词:文章 真情实感 周记 触动心弦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一直以来我都在琢磨该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总在探索一些教习作文
期刊
摘要: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是数学思想、方法和意识在人脑中的综合。数学意识对人的思维方式乃至人的综合素质有着巨大的影响。文章从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意识阐明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从教师,学生以及教法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数学意识;数学模型    数学意识又叫数学观念,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与人
期刊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为适应素质教学而实施的手段。在素质教育的高潮中,只有改革创新,教育才有生命力、感召力和爆发力,才能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说创新教育是推动语文教学的动力,这种磁力会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展望未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取得更大的成绩。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校乘着改革的东风,唱响创新教育的赞歌。  为国家之所急,为人民之所想,为教育之所以改革,完全彻底的都是为了祖国的需要,
期刊
摘要: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能,如果老师善于激发,则每一位学生都将“所向无敌”。所以做为一个老师应当具有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本领。高中的物理多数学生学习起来都觉得很难。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呢?通过从学生到老师的探究。要想激发学生的潜能起码得从这三方面做起: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刺激;其次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情感可以为学生提供动力;最后要激发学生的理想,因为理想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