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野食:在城市里,践行自然

来源 :家居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rong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地野食的创始人蘑菇,从2015年品牌创立初始,就在思考如何让人们在城市中发现自然,让人们更好地聚在一起。在蘑菇看来,“野食”有比“野餐”更加宽广的想象,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只是带一块野餐布去公园,还有更多有关野外和食物的可能,包括食材上的,形式上的,场所上的。
  去年年底,蘑菇和朋友在安福路的一栋洋房内,搭建起一个聚餐的空间。这栋老宅是由俄国贵族安德羅福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建,以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的罗马风格作为主要要素,加上符合俄罗斯人生活的布局设计,混合出别致的年代感。
  蘑菇把地板重新清理、刷漆,装灯,留下好看的旧灯,从花艺教室的角落搬来的小柜,还有在古董商那里淘的八音盒桌。在阳台上支起一个足够野餐的大木桌,种满了繁茂的植物,空间就变得舒适起来,成为一个在街道背后,被自然环绕的绝佳聚会场所。



  在朋友眼里,能活跃气氛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他的地方,大家都会很开心。”一次办聚会时,钟点工阿姨对蘑菇说:“我不佩服你把聚餐这件事情做下来,我佩服你让这些互不认识的人,在一次聚餐里气氛这么好。”
  这是他办聚会的一个原因,但大地野食究其本源,还是他的家乡横沙岛。作为上海的离岛,横沙岛有着跟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态:稻田、果园、小树林,保留着自然风貌的小岛,至今还没有显露太多开发的痕迹。至今他仍每月都会回岛,故乡如此近就如他心中自然与城市的距离。
  今年春天,蘑菇在这里举办了一场以候麦《春天的故事》为灵感的聚餐,这样的灵感还有很多,有时是< Call Me by Your Name >这样充满南欧风情的电影,有时是莫奈的花园,有时只是抬头看到的空鸟巢。他也曾在杭州设置聚会地点,并以“桂花树下吃螃蟹”作为聚餐主题。
  一度有投资者找到蘑菇,希望他将这样的餐桌做成模板复制推广,他拒绝了这个提议。“一年办一千两百家,你愿意买这种套餐吗?”比起成为像密室逃脱主题一样的体验,蘑菇更希望自己能用心筹备每一场聚会,就算频率不高,它们也是真实发生在生活中的。每一次的聚餐,蘑菇筹备起来要花掉一个月的时间,把自己的创意最大程度地传递出来,这能给他带来成就感,也是他的坚持。



  总的来说,在商业化与虚拟体验大行其道的今天,将“wild &Gather”作为理念的蘑菇,更在意人们在一个空间里是如何聚会的。实质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联结,永远排在最前面,正如从某种意义上,自然排在城市的前面。但谁说二者相距甚远?大地野食,就是蘑菇在城市中践行自然的结果。
其他文献
走在乌鲁木齐中路,恍惚以为又冒出一家新店。每隔几个月,3ge3project会在与不同艺术家的合作中变化着全新的样貌。相较于素然旗下的其他品牌,klee klee主打环保,An Ko Rau侧重运动,in thePARK则是买手店,尽管都是从生活中的一个点出发,3ge3 project在不断尝试探索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中,有着更为特殊的品牌基因。  3ge3 project的团队里都是个性突出的孩
期刊
从愚园路开始,又回到愚园路重新开始。罗阳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咖啡,与之相关事无巨细都曾参与过,咖啡烘焙、培训、比赛、裁判、运营店铺,从业至今16年,他依然觉得咖啡很单纯。  罗阳有自己完整的好恶评价体系,加之常常思考如何将工作流程优化,品牌的內在逻辑已经形成。BAsd BAN是罗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店,他赋予的输出方式简洁、直接。无意居高临下引导或教育消费者,人们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去体验这个品牌。
期刊
媒体人乌云是公号“乌云装扮者”和“荒野气象台” 的主理人,资深设计师出身的李冠儒负责书店的品牌和视觉设计。很长时间以来,旅行既是他们共同的兴趣,也是工作内容之一。  Jetlag Books 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对出版物的热爱的延伸,也是用设计塑造新的实体书店的尝试。以“Jetlag”为名,也是取义“时差综合症”。 他们还请来柏林 Buschmeyer+Cai 建筑工作室为书店做空间设计。 B+C
期刊
集市,一個逐渐披上年代感的词,在近年爆发出新的号召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COMMON RARE凡几,在8月的上海掀起一阵热议。火爆的线下市集现场同时涌现一百多个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文创、独立印刷品牌,美食、演出、工作坊也颇具吸引力,让更多年轻人将视线拉回现实生活,去发现险些错过的精彩。很多年后,他们会用另一种态度和感情来诠释“集市”,异于传统,别有乐趣。  正因相信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值得去感受,“凡
期刊
位于巨鹿路758弄一个充满拱形建筑元素的空间,有着双重身份:白天,它是光线通透的咖啡店SmallCompany Coffee。夜幕降临后,灯光被重新接起,同一空间摇身一变成为沉稳、时髦的都市酒吧BarLotus。  这家有着高人气的店由Derek一手策划打造。2015年Derek从欧洲回国,与调酒师、空间设计师一道,在成都开了第一家店Bar Lotus,三年后,Bar Louts来到上海,今年,有
期刊
如果把这三个好朋友的各自学业职业背景拼加起来是一个很跨界的组合。林哞哞学习策展出身,热爱红酒、对餐饮和外贸行业很感兴趣;Jeffery学的是俄苏文学,在电视台工作过、做过厨师和品牌咨询工作;邱正学金融数学,工作之后做杂志、视觉创意,经营买手店。在踏葡TaP BaRà VIN之前,三个人分别有自己其他的创业项目,有接地气的一手经验。兼具文理商科的背景,让这三个人的小团队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如何做。
期刊
或许是出于对伦敦艺术店铺的怀念,两年前,嘟嘟和Mika想做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小馆子。“艺术能走进生活”一直是一个简单却难以实现的概念,所以对两位主理人来说,把艺术融入吃喝玩乐就是最直接的方式。而当时的愚园路正在经历一场城市更新规划,这个街边小小的空间因为艺术性的同时兼顾了咖啡厅、市集、活动场地等可能性,于是,Fiu Gallery和fiu Pump诞生了。  寻找愿意跟公众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建立联
期刊
在这个夏天结束之际,上海永丰村5号的老洋房里,一场关于生活与艺术的创造才刚刚开始。这个名为“Objective”的空间,从建筑、室内、艺术、家具等多个维度,寻求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在探索以情感为连接的家居生活之本。  踏入这幢墨绿色老洋房建筑的一层空间,沙发、茶几、灯具、艺术品......功能性和美学在這些单品的搭配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艺术家韩冰的《无题》是进门后的第一个展品,以这幅作品作为开场,既
期刊
从媒体人转向做实体经济,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对消费风向的敏锐度和前瞻性;但有时会因为过于超前而夭折。此外,再小的实体经济,作为经营者也需要考虑搭建供应链、市场推广与销售、每日运营管理、提升服务细节、处理各种琐碎而必须的事情,和媒体人的生活大不相同。  说到这里,王继涛有些佛系地说,当初做咖啡馆时没想这么多,就是机缘巧合开始了一切。日常运营确实超过他最初的理解。但一旦做起来,还是有一种朴素的责任感
期刊
2016年,张一芃和南杉在北京香饵胡同开了一间不足20平米的咖啡馆和15平米的客房。她们相信小空间可以有大作为,因而把咖啡馆取名为“大小咖啡”。两个人非常重视咖啡馆的空间体验和品牌视觉,聘请建筑事务所AIO、设计事务所Meat联合为品牌设计空间和视觉形象。设计师以自然软木和白色瓷墙,以及各种细腻细节让小空间融合安静与活泼气质。空间高颜值、好喝的咖啡以及合理的价格,让大小咖啡一问世就成了网红店,为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