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数学操作技能内容
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教师用书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笔者将小学数学中操作技能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汇总如下:
二、小学数学操作技能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效果不佳
通常的数学操作技能教学课,教师会利用语言信息或书本文字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步骤,例如画平行线的时候尺子应该怎样放,怎样移。用圆规画圆的时候圆规应该怎样握等。并要求学生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正确作图。但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操作步骤时觉得很简单,自己真实操作的时候又出现了“眼高手低”的现象。这种“手低”不仅体现在动作的精确度、力量和连续性上,还反映在小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局限性上。于是重复操作练习中,学生努力记忆操作步骤,没有对步骤产生过程的体验,学习主体内在固有的逻辑能力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无法得到展现。
2.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这类操作性技能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外显的肢体动作上的操作活动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比较关注操作步骤和动作要领的掌握(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机械模仿”“重复训练”“题海战术”等,以通过练习题型多样化和掌握相应的解题模式来达到使学生取得较高考试分数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较少采取个别交谈、小组合作、生生互动等方式来了解學生的学习进展和思维过程,因为他们觉得“很简单的几条规则,告诉学生就行了,没有必要教得这么复杂,不需要让学生探究”。
3.教学评价不足
目前在小学操作技能教学课堂上,教师更偏重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实际上在技能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应该直接提供唯一正确的操作,而应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思维,都适当给与肯定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尝试知识获得的过程。并且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也不能一概给以批评惩罚,而是应该及时给与点拨,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采取行动的勇气。
三、运用探究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技能教学策略
1.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需
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实际上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方式相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技能的形成,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为了实现有成效有意义的探究式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营造出有利于探究教学的氛围。
在小学数学技能课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产生问题;
②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画面中产生问题;
③ 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矛盾的冲突中产生问题。
2.融洽课堂气氛,关注个体差异,激励学生探究操作方法
课堂气氛作为学生集体情绪倾向,一旦产生便能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作用于学生的情绪。学生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其感知、记忆、创造能力都能大大提高,这特别有利于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引路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小学技能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创造开放的课堂气氛,关注个体差异。欣赏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宽容学生,让学生感到轻松;信任学生,让学生学会合作。
3.引导探究,在合作中激发潜能,让学生总结操作方法
小学数学技能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学习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探究。这种探究是个体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学习交叉进行的探究。
当学习对象或任务较简单,个人经过努力后能独立完成时,最好由个人单独完成。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时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时,宜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使小组成员之间的想法得以交流,使探究更加深入。
4.注重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进行知识“再创造”
探究教学评价的开放与多元性主要表现在评价对象,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上。评价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探究过程的评价;不仅重视正式评价,更要重视非正式评价;探究教学认为事先确定一定的评价规则和标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评价的规则和标准是随着探究活动的进展而有所变化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技能教学的课堂上一定要重视评价的作用,改变以往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以及评价标准的不变性,利用开放、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教师用书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笔者将小学数学中操作技能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汇总如下:
二、小学数学操作技能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效果不佳
通常的数学操作技能教学课,教师会利用语言信息或书本文字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步骤,例如画平行线的时候尺子应该怎样放,怎样移。用圆规画圆的时候圆规应该怎样握等。并要求学生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正确作图。但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操作步骤时觉得很简单,自己真实操作的时候又出现了“眼高手低”的现象。这种“手低”不仅体现在动作的精确度、力量和连续性上,还反映在小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局限性上。于是重复操作练习中,学生努力记忆操作步骤,没有对步骤产生过程的体验,学习主体内在固有的逻辑能力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无法得到展现。
2.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这类操作性技能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外显的肢体动作上的操作活动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比较关注操作步骤和动作要领的掌握(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机械模仿”“重复训练”“题海战术”等,以通过练习题型多样化和掌握相应的解题模式来达到使学生取得较高考试分数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较少采取个别交谈、小组合作、生生互动等方式来了解學生的学习进展和思维过程,因为他们觉得“很简单的几条规则,告诉学生就行了,没有必要教得这么复杂,不需要让学生探究”。
3.教学评价不足
目前在小学操作技能教学课堂上,教师更偏重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实际上在技能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应该直接提供唯一正确的操作,而应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思维,都适当给与肯定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尝试知识获得的过程。并且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也不能一概给以批评惩罚,而是应该及时给与点拨,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采取行动的勇气。
三、运用探究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技能教学策略
1.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需
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实际上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方式相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技能的形成,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为了实现有成效有意义的探究式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营造出有利于探究教学的氛围。
在小学数学技能课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产生问题;
②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画面中产生问题;
③ 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矛盾的冲突中产生问题。
2.融洽课堂气氛,关注个体差异,激励学生探究操作方法
课堂气氛作为学生集体情绪倾向,一旦产生便能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作用于学生的情绪。学生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其感知、记忆、创造能力都能大大提高,这特别有利于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引路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小学技能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创造开放的课堂气氛,关注个体差异。欣赏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宽容学生,让学生感到轻松;信任学生,让学生学会合作。
3.引导探究,在合作中激发潜能,让学生总结操作方法
小学数学技能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学习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探究。这种探究是个体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学习交叉进行的探究。
当学习对象或任务较简单,个人经过努力后能独立完成时,最好由个人单独完成。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时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时,宜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使小组成员之间的想法得以交流,使探究更加深入。
4.注重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进行知识“再创造”
探究教学评价的开放与多元性主要表现在评价对象,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上。评价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探究过程的评价;不仅重视正式评价,更要重视非正式评价;探究教学认为事先确定一定的评价规则和标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评价的规则和标准是随着探究活动的进展而有所变化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技能教学的课堂上一定要重视评价的作用,改变以往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以及评价标准的不变性,利用开放、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