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视角下的虚拟经济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4hb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消费内容从以物质消费品为主向以物质消费品与精神消费品并重的转变,物质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变缓,精神消费品的资本化定价是虚拟经济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的根源之一。虚拟经济的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具有客观必然性。物质消费品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人们对物质消费品的关注降低,物质消费品的消费增长趋于缓和;精神消费品的不断增加及其在定价、生产和消费方面明显不同于物质消费品的特征导致了虚拟经济的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这些变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如对劳动和价值的认识,虚拟经济的适度性等;同时也对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精神消费品;虚拟经济;波动性;虚实背离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4769(2007)03-0034-6
  [作者简介]何问陶,暨南大学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成进,暨南大学金融系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2。
  
  一、问题的提出:虚拟经济的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
  
  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经济的虚拟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加速,一种脱离直接生产过程、与产品劳务的生产与价值实现无直接关系,专门以市场波动尤其是短期金融市场价格波动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经济活动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虚拟经济部门相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强波动性成为引起世界各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虚拟经济部门往往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源地,这已为实践所证明。“虚实背离”的“剪刀差”现象不但在美、日、德、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这一现象也较为明显。[1]虚实背离”现象和虚拟经济较之实体经济更大的独立波动性已经为实证数据所验证。[2]
  对于虚拟经济的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现象,国内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刘俊民认为,实体经济按照成本定价,而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是以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3]用“资本化定价”解释“虚实背离”,用“观念支撑”解释虚拟经济的强波动性。刘晓欣提出,由于积累方式由实物积累向“价值化积累”转变,使得虚拟价值的利润来源与货币供应量有关。[4]用货币因素解释“虚实背离”与虚拟经济的强波动性。成思危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活动模式,是寄生于实体经济的系统,具有复杂性、介稳性、寄生性和高风险性。[4]何问陶、王成进从整个经济历史发展演化的角度提出,整个经济体系实质上就是一个虚拟经济系统,只是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不同而已。[6]更多学者则是简单套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虚拟经济依附于实体经济,其利润也是对实体经济部门剩余价值的转移。而国外的研究中,Binswanger区分了现代经济中的两种货币流:与实体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实际货币流和在此之外的、称之为“金融窖藏(Finan-cial hoarding)”的货币流。[1]用“金融窖藏”解释当代经济的“虚实背离”现象。
  上述种种分析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虚拟经济的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解释更多地是对现象的描述,而没有从本质上给出虚拟经济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的内在原因。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的、中介的活动。“目的是消费”。[8]马克思在1847年《哲学的贫困》中写到“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9]在这里,“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也就是消费需求通过何种方式满足。可见,消费(包括内容和满足的方式)是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关键。从消费内容上看,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人们消费的主要对象是物质资料,目的在于满足低层次生存需要,即解决温饱问题,因而,生产和投资的重心肯定会放在物资资料上,相应的经济增长和投资理论也必然以物资系统为研究对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物资产品的供给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当人类社会告别物质商品相对短缺时代后,精神产品消费①在消费中的比例必然不断增大,从而引起经济演进模式的变动。本文试图从虚拟经济与消费的相互关系这一视角重新认识虚拟经济,解释虚拟经济的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现象。
  
  二、虚拟经济的再认识:消费视角的解释
  
  (一)虚拟经济对消费的影响
  1.虚拟经济对消费的一般影响:便利交易和促进消费品供给
  人类社会最初物物交易的目的在于用自身的剩余产品与他人交换以满足自己的消费。货币的产生是人类经济活动和虚拟经济的开端,[10]货币的运用解决了物物交易中的低效率问题。虽然实物货币的形式具有一般商品一样的使用价值,“但它作为一般商品的功能已经被大大弱化了,人们占有这种商品,其目的已经不是指向它的一般商品的使甩价值,而是这种商品代表着普遍为人乐于接受,从而可以方便地换取其它商品的物性”[11]”。这样,作为交易媒介的商品货币便具有了浓厚的象征性意味,带有了一定的虚拟性。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买卖的一次性对称交易分离为两次不对称的交易过程,提高了生产和交易活动的效率。由于实物货币体系无法解决经济活动中实物供给弹性与货币需求之间的矛盾,货币的形式不断演化,从金属货币到金准备下的货币再到完全信用化的纸币和电子货币,货币的虚拟化程度逐渐加深,特别是完全信用化的纸币和电子货币,已经和使用价值完全脱离。伴随着货币形式逐渐虚拟化进程的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越来越便利,效率越来越高。虚拟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通过信号机制、信用放大机制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供给,特别是股票的出现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使一些需要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的消费品的生产供给成为可能。
  2.现代经济中虚拟经济对消费的影响:平滑消费和提高消费者收入
  消费者在最优化消费水平时可能面临流动性约束,即消费者现期拥有的资源无法满足最优化消费水平。银行信贷和其他虚拟资产工具为消费者实现平滑消费、效用最大化提供了可能。更为重要的是,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工资收入不再是劳动者唯一的甚至主要的收入来源。表1中主要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占家庭财富的百分比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资料来源:转引自刘晓欣《虚拟经济与价值化积累——从虚 拟经济角度认识当代资本积累》,载《当代财经》,2005年第12期。
  更为重要的是,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参与利润分配的机会,劳动者可以借助虚拟经济提供的技术工具独立完成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投资(如风险投资机制),从而独立占有自身劳动成果,摆脱资本的绝对控制和剥削。
  
  (二)消费内容的变动对虚拟经济的影响
  消费内容由物质消费品为主向物质消费品、精神消费品并重的转变,将引起经济演进模式的变动。
  1.物质消费品的变化对虚拟经济的影响
  在人类需求中,物质需求是基础性需求,具有很强的迫切性,只有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精神需求才能得以发展。马克思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应当确立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2]。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物质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和效率大幅提高,总体而言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已经出现了全球性的资本过剩。[12]物质消费品的变动还受两个因素影响,收入分配因素和进入日常消费的物质消费品品种的变化。现在世界上还存在相当数量的低收入群体,其物质消费品的消费还没有达到基本满足的状态,但由于国际生产分配格局和各国收入分配体制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善,因而物质消费品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动。一些新的消费品进入日常消费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旧的消费品的退出。总体而言,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速度不断减小。个性化需求和柔性化生产使得创意、个性等元素附着在物质消费品上,对物质消费品外观、形式的需求不断提高,有的甚至已超过对其基本性能的要求。这样,物质消费品的变化对虚拟经济的要求从资金量扩张的需求转到信号作用引导资金流向,资金量的扩张需求变得相对平缓。
  2.精神消费品的变动对虚拟经济的影响
  与物质消费品相比,精神消费品有着不同的特性。
  (1)按消费支出与收入变动关系划分,精神消费品属于奢侈品,即消费量和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从整个社会层面上讲,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消费内容会从物质消费品为主转向物质消费品、精神消费品并重,且精神消费品在支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就单个消费者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低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将逐渐发展起来。对于一些高档物质消费品,如包装的创意、设计等精神类因素在价格中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实际使用价值。从这一角度看,边际消费倾向未必递减,甚至可能递增。
  (2)生产模式不同,从而导致定价方式不同。包括物质消费品在内的物质产品的生产,投入品的价值直接转移到新产品中,并随着产品最终消费行为的完成而消失,因而大多按照成本定价。精神消费品则不同,其产品的价值更多地依赖于智力方面的因素,有形的、物质性的东西在其价值中的作用较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更为重要的是,精神产品的提供者在精神产品的一次供给行为完成后,其自身的价值变化不大,再次或多次提供相同产品的成本很小。如一位歌唱家在完成一次表演后,对其提供下一次表演的影响并不大,并且每增加一次表演所增加的边际成本很小。因此,对于这一类精神产品而言,由于它能在不断提供精神消费品的过程中带来一系列现金流,其自身价值变化不大,因而自身具备了资本的性质。由于专业化分工,提供精神产品的个体可能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对自身进行定价,这种定价以未来可能带来的现金流为依据,从而产生资本化定价行为。未来精神产品的实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上一些精神产品可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精神产品提供者的实际定价可能低于资本化定价方式生成的价格。
  (3)功能不同,一些精神产品具有投资功能。精神消费品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娱乐功能,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行为的完成意味着产品价值的消失。另一个是投资功能,诸如教育之类的消费实际上是对未来的投资,消费完成后能够在未来时刻为消费者带来收益。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价值在于能创造大于自身价格的价值,给与劳动者一定数量的物质消费品后,劳动者能够创造大于自身价格的价值。似乎物质消费品也具有投资功能,但在现代经济中,工业化、自动化的发展使脑力劳动替代体力劳动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随着精神消费品在消费中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具有投资功能的精神产品数量和比例的不断增加,可能带来对传统经济学中消费和投资以及整个经济演进模式的重新认识。
  3.虚拟经济的消费视角解释:对虚拟经济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的解释
  对于物质消费品,根据上文分析,由于其增长速度开始较快,以后逐渐变慢,可由函数C1=a+blnt代替,其中C1为物质消费品,a、b为参数,t为时间pl为收入,见下图。当朋为零时,物质消费品C1的消费大于零,当收入达到PIC0时,收入能够满足物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收入PI,继续增加时,物质消费品的消费也在增加,但小于收入的增加,表现为C1与45°线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
  对于精神消费品,根据上文分析,只有当物质消费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开始精神消费品的消费。同时,假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时将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美国的低储蓄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用C2表示精神消费品的消费,C2=PI-C1,C2=C1的PI0开始,C2与收入PI之间的差额等于物质消费品的消费C1,见下图。
  假定简单的两部门模型:厂商和消费者。由于精神消费品C2也进入GDP,设C1和C2的资本产出比分别为a1和a2,则对应于C1和C2的投资分别为a1C1和a2C2,用传统方式衡量
  GDP=C1+C2+I1+I2=C1+C2+a1C1+a2C2   =(1+a1)C1+(1+a2C2
  虚拟经济总量中不仅包括实体经济中的交易,同时还包括对精神消费品提供者的资本化定价而进行的交易行为。由于并不是所有精神产品都按照资本化方式进行定价,设其中有口比率的精神消费品是按照资本化方式进行定价的,同时精神消费品还存在一定的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价值实现的不确定性,实际定价小于资本化定价确定的价格,转化率为δ,贴现率为r,则用F表示的虚拟经济总量为
  可见,随着精神消费品在消费中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大,以及精神消费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导致虚拟经济日益膨胀,并在总量上超过实体经济若干倍。
  现实中,虚拟经济的膨胀是通过货币在虚拟经济领域的积聚形成的。刘骏民认为,人们之所以将货币集聚于虚拟经济领域而不会用来追逐实体经济中的商品,从而不会产生通胀,原因在于人们不会重视自己占有的实际物品是什么,而更重视商品的价值和纯粹以价值形式存在的各种财富,[14]并认为虚拟经济领域的资本化定价方式是虚拟经济膨胀的原因。本文认为,虚拟经济领域的资本化定价方式只是虚拟经济膨胀的表层原因,人们重视商品的价值特别是纯粹以价值形式存在的各种财富也只是浅层表象。虚拟经济膨胀的深层原因和物质基础在于物资产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足以得到满足,人们对物资消费品不会再予以太多关注,因而不会追逐物质消费品。而精神消费品的不断增加及其资本化定价方式,从本质上解释了人们将货币集聚于虚拟经济领域、虚拟经济膨胀的本质原因。
  
  三、结论与启示
  
  刘骏民以虚拟经济领域的资本化定价解释虚拟经济的膨胀,本文则试图从消费内容的转变,即由物质消费品为主转向物质消费品、精神消费品并重,从精神消费品资本化定价及其不确定性解释虚拟经济的强波动性和虚拟经济的膨胀、“虚实背离”。物质消费品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使得人们对物质消费品的关注降低、物质消费品的消费增长趋于缓和;精神消费品的不断增加及其在定价、生产和消费方面明显不同于物质消费品的特征导致了虚拟经济的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这些变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
  
  1.对劳动和价值的重新认识
  在马克思的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内容是物质消费品,其目的仅仅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因而生产性劳动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而生产精神消费品的劳动由于未普遍出现,因而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时至今日,人们的消费内容已经从解决以温饱为目的的物质消费品为主转向追求时尚、个性的精神消费品和物质消费品并重,因而必须对劳动和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对于劳动范围的界定,国内学者已经认识到生产性劳动不再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而是包括能够提供进入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类劳动力再生产的商品和劳动,[15]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劳动也应归纳为生产劳动。[16]本文认为,凡是为人类最终消费品(包括物质消费品和精神消费品)的提供所付出的一切必要努力都可以界定为生产性劳动,而这种劳动创造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品中,还应体现在精神产品中。
  
  2.对虚拟经济适度性的认识
  国内学术界对虚拟经济适度性的研究较少。杨琳仿照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资本存量之比收敛这一假设入手,推导出均衡状态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的“度”。[17]”王谢勇、徐鹏从资金在实体经济部门和虚拟部门及闲散资金三种状态流动人手,用元胞自动机规则模拟了整个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18]这些研究的最终结论对其前提假设的依赖性很强,并没有从本质上给出虚拟经济适度性分析框架。而本文从消费内容转变这一视角给出了虚拟经济强波动性和“虚实背离”的一个解释框架,这一框架同样可以用来分析虚拟经济的适度性。首先根据经济中的C[1]、C[2]、δ、β、r计算出F/GDP的参照值,再根据F和GDP计算实际的F/GDP,将两者进行比较,确定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不足”还是“过度”。
  
  3.虚拟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首先,虚拟经济的发展对货币需求产生了深刻影响,Palley在货币需求变量中加入房地产和金融资产后,其效果仍然显著。[19]通过在我国的货币需求中加入股票市场交易量(额)后,发现到2001年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对货币需求产生较不显著作用[20]。加入虚拟经济部门的交易需求后,货币方程式变为
  M[1]·N[1]+M[2]·V[2]=P[1]·Q[1]+P[2]·Q[2]
  M[1]、M[2]、V[1]、V[2]、P[1]、p[2]、Q[1]、Q[2]分别为实体经济部门和虚拟经济部门的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水平、商品量。
  同时,随着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根据一定虚拟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各个货币层次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分析和政策操作的需要。因此,Fried—man提出,M[1]、M[2]不应当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直接目标,而是使用Brunner和Meltzer提出的由一系列货币变量构成的指示指数(Indicator In-dex)。[21]鉴于前文的分析,本文认为,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根据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适当地从实体经济领域转向虚拟经济领域。
  
  4.虚拟经济膨胀对我国福利水平和宏观政策的影响
  从理论上看,消费者将全部收入消费既有利于自身福利水平的提高,又能通过促进生产供给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福利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精神消费品的不断增加,从而虚拟经济不断地“合理地”膨胀。然而,由于我国财富集中化收入分配不均、基尼系数超过0.45国际警戒水平导致的内需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源头,从这一角度看。我国虚拟经济的膨胀一方面可能是精神消费品增加及其资本化定价的后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财富在少数人手中集中而产生过度投机行为的结果。特别是在房地产领域,少数拥有大量财富的个人 抓住房地产是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特性大肆炒作,已危害了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广大中低收入者福利水平的提高。因而对于我国的宏观政策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虚拟经济为人们提供实现劳动价值特别是智力劳动价值的平等机会,警惕过度投机产生的虚拟泡沫;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提高中低收人群体的收入水平,改变消费中物质消费品和精神消费品的比例,提高全民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伍志文,周建军.“股经背离”的存在性之争及其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2,(3);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济研究,2004,(4).
  [2]刘骏民,王国忠,王群勇.心理支撑与成本支撑价格系统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9);王国忠,王群勇.经济虚拟化与虚拟经济的独立性特征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动态化过程[J].当代财经,2005,(3).
  [3][14]刘骏民.财富本质属性与虚拟经济[J].南开经济研究,2002,(5).
  [4]刘晓欣.虚拟经济与价值化积累——丛虚拟经济角度认识当代资本积累[J].当代财经,2005,(12).
  [5]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6][10]何问陶,王成进.虚拟经济下的经济增长模式研究[J].财贸研究,2006,(2)
  [7]Mathlas Binswanger.The Finance Process on aMacroeconomie Levelfrom aFlowPerspective:A New Interpretation of Hoard.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Vlo.6,1987.pp.107-131.
  [8]詹姆斯·穆勤.政治经济学原理[M].转引自马克思1844年政治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张宇,等主编.高级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0-72.
  [11]曾康霖.虚拟经济:经济活动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4.
  [13]罗伯特·布伦纳.繁荣与泡沫:全球视角中的美国经济[M].王生升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5](16]高峰,谷书堂,洪银兴,邹东涛.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J].南开大学学报,2002,(1).
  [17]杨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A].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http://c82.cnki net/cdmd/mainframe.asp,2001.
  [18]王谢勇,徐鹏.关于我国虚拟经济适度发展的定量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2).
  [19]ThomasI Palley,The demand for money mad non-GDP transactions,Economic Letters 1995,48(1995)145-154.
  [20]高莉,潘卫东.中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新挑战[J].金融研究,2001,(12);石建民.股票市场、货币需求与总量经济: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5);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J].金融研究,2002,(4).
  [21]Brmmer,K.& Meltzer,A.H,The Meaning of,Monetary Indicators.In Horwich (Ed.),Monetary Process and Policy:A Symposium Homeword,Illinois Richard Irwin.1967.
  
  (责任编辑:张琦)
其他文献
[摘要]沪总商会风潮是指1929年4月上海发生的国民救国会和商民协会与沪总商会的纠纷,它是上海商民协会与商会矛盾的直接表现。纠纷发生后,沪总商会与救国会互相指责,都要求严惩对方。风潮的最终结果是沪总商会被改组,商民协会被撤销,商民运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国民救国会;商民协会;沪总商会;沪总商会风潮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乡土诗歌是在80年代先锋艺术“去政治化”、“去意象化”的背景下涌现出的,其自身也经历一个由陌生化逐渐到亲切化的言说过程。90年代乡土诗歌有几个明晰的特点:从90年代初的家园回望血亲指认,9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了地域性抒情史诗的谱系和意象体系的建构,由此拉开了地城特色、异域情调的序幕;90年代乡土诗歌还有一种致力于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审美追求,以“隐现”的艺术方法加入隐含寄
期刊
[摘要]农民市民化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上海郊区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非农化和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因土地被征用而产生的“新市民”群体。与既有的老市民相比,这些新市民群体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对农民市民化以后的新市民群体的角色进行再造,将是未来各级城市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市民的角色再造除了依赖于农民自身的因素外,更需要政
期刊
[摘要]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问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城市化”聚集的资源和产业越多,“逆城市化”分解其资源和产业的趋势越强,而这些城市资源和产业分解的过程正是村镇发展的重大机遇。借助“逆城市化”分解城市功能和分流城市人口的趋势发展村镇,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村有助于减轻城市空间压力、优化城市功能,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明显、产业优势更加突
期刊
[作者简介]杜肯堂,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l0064。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特别是制度创新还在继续推进之中。一是还有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应当改制但尚未完成;二是已经改为公司制的企业中国有股(包括国有法人股)一股独大或独占现象仍大量存在。由于国有出资人难以到位,国有产权委托代理链条往往较长,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很难对称,导致企业不能形成有效产权制衡机制,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难
期刊
[摘要] 代议制是现代政府的一般形式,近代发端的政治代表学说是其主要的理论基础。作为代议制的一种类型,代表理论为我们考察当代中国政治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视野。然而与一般代表理论不同的是,在中国还存在着另一种重要的政治代表观点,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代表理论。本文简要考察了两种政治代表理论的特征,它们在现实中的关系和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 代议
期刊
[摘要]以文化社会学视阈观照,孔德并非许多批评者所看待的那样,仅仅是提出了实证社会学概念的思辨哲学家,而是连接了哲学与社会学的大思想家,只不过孔德的社会学思想应该归属于文化社会学而不是被狭隘理解的实证社会学。因此,孔德的始于实证哲学而终于人道教有其统一在文化社会学取向中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孔德;文化社会学视阈;实证精神;人道教  [中图分类号]C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期刊
[摘要] 通过运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对1985—2004年20年间影响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能力相关规则的实证分析,发现制约我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提高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有现行土地制度及依附于其上的其他相关制度,以及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劳动就业制度和财权、事权高度不对称的财政制度。这些规则直接导致了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能力的持续弱化,调整这些规则以确保其公正性正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评析美国学者凯尔纳的“后现代”观。从现代概念入手,通过剖析“后”之内涵,凯尔纳为我们分析了“后”现代的语义星丛。接着,他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群基础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后现代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分析马克思的“抽象”概念、德波的“景观”概念和鲍德里亚的“类象”概念,凯尔纳为我们揭示了一条通向后现代的思想史路径。  [关键词]后现代;凯尔纳;晚期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B71
期刊
[作者简介]李冬梅,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历经20余年的爬梳剔抉、搜辑校点,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纂完成的煌煌巨编——《全宋文》终于全部出版了。这是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盛举,古籍整理事业的丰硕成果。《全宋文》收文17万余篇,作者近万人,字数约1亿,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宗教、经济、教育、科技、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是我国迄今最大的一部文章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