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我从未遇到过“人民”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j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总是热衷于在人们的生活和内心撕开一条条裂缝,首先便是撕开语言的裂缝。比如,短短几十年,“人民”这个词已经面目模糊甚至可疑了,和“小姐”、“同志”、“诗人”所遭遇的命运一样。虽然在公文中它依旧庄严肃穆,而在民间却备受质疑。不过,和后面几个词相比,它的命运变迁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表现,从这个质疑中再次传来了北岛曾在《回答》中发出的喊声:我不相信—
  在古代,“人民”起初所指的不过就是一种 “生物”—和 “鸟兽草木”并列的“人”(《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人就是民,民就是人。
  当然,这个词的含义后来更多指向社会底层民众,拥有了百姓、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等“别号”,而且在许多时候和悲惨的命运联结在一起。
  问题是,在今天,“人民”到底是谁?他们还是“人”吗,抑或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有艺术追求的诗人们常常像“阶级敌人”一样,主动回避这个大词;即使不回避,也希望颠覆它,挑战它背后的庞大身影。
  诗人孙文波写于2000年的一首诗,曾给我留下极深印象。诗中,他给“人民”下了个不同于《宪法》和党章的毫不严肃的“定义”:“人民就是—/做镘头生意的河北人/村头小卖铺的胖大嫂/裁缝店的高素珍/开黑‘面的’的王忠茂/村委会的电工/人民就是申伟光、王家新和我。”(《上苑短歌集》之八)短短七行,生动、有趣,戏谑的态度隐含深意。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的诗中,那些原本枯死多年的白骨却一直活到了现在也哭到了现在。其实当代诗人谁不想回到杜甫的传统,通过描写个体命运来把握时代呢?人民的抽象集体属性注定会受到包括诗人在内的信奉自由的人的反对,所以如今人们更愿意用“公民”一词取代“人民”,用自由的呼吸取代僵化的统治。
  无论王家新还是孙文波,都试图用诗重新定义“人民”,或庄重,或戏谑。而另一位当代诗人杨克的态度则更为激烈,他有一首写于2004年12月的诗,就叫《人民》,十年来流传甚广。这首诗语言直接、粗粝,表达的内容更具介入性,诗中呈现的时代矛盾和焦点,对当下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以及结尾对社会正义的思考和抗议,使这首诗具备一种真实感和疼痛感,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虽然杨克也和孙文波一样,在前两节采用并列句,不厌其烦地列举了许多群体,让人一开始误以为他所列举的群体便是诗题所说的“人民”,谁料列举完后他却在最后一节沉痛一击:这个冬天我从未遇到过“人民”。他特地为“人民”打上了双引号,直接否定了这个词,使标题成为巨大的反讽。实际上,他的目光透过“人民”的标签,看见了“无数卑微地说话的身体/每天坐在公共汽车上/互相取暖”。在这一节里,他一反前面的直接陈述,一连用了好几个隐喻,如长安街、广州大道、冬天、公共汽车等,然后还不过瘾,直接从口袋中掏出了一个明喻,点燃了这首充满火药味的诗的引线。
  那些卑微的身体“就像肮脏的零钱”,这是一个惊人的比喻,让我想起以色列诗人阿米亥的诗,他也曾在一首诗中把身体比喻为零钱:“完整地离去的人们/傍晚被带回家来,像找回的零钱。”阿米亥控诉的是战火对人的摧残,杨克控诉的是底层人物的命运。紧跟着的诗的最后一行“使用的人,皱着眉头,把他们递给了,社会”,一个原本完整的句子,被杨克用三个逗号隔开,看起来就像“使用的人”递出的零钱变成了三颗手榴弹,投向最后一个词“社会”,以此有力地呼应了作为题目的“人民”。而那些沉痛的现实碎片,便深深插入这个时代的肌体里,必须用一把雪亮的手术刀才能取出。

人民

—杨克

  @ 那些讨薪的民工。
  @ 那些从大平煤窑里伸出的
  @ 148双残损的手掌。
  @ 卖血染上艾滋的李爱叶。
  @ 黄土高坡放羊的光棍。
  @ 沾着口水数钱的长舌妇。
  @ 发廊妹,不合法的性工作者。
  @ 跟城管打游击战的小贩。
  @ 需要桑拿的小老板。
  @ 那些骑自行车的上班族。
  @ 无所事事的溜达者。
  @ 那些酒吧里的浪荡子。
  @ 边喝茶边逗鸟的老翁。
  @ 让人一头雾水的学者。
  @ 那臭烘烘的酒鬼、赌徒、挑夫
  @ 推销员、庄稼汉、教师、士兵
  @ 公子哥儿、乞丐、医生、秘书(以及小蜜)
  @ 单位里头的丑角或配角。
  @ 从长安街到广州大道
  @ 这个冬天我从未遇到过“人民”
  @ 只看见无数卑微地说话的身体
  @ 每天坐在公共汽车上
  @ 互相取暖。
  @ 就像肮脏的零钱
  @ 使用的人,皱着眉头,
  @ 把他们递给了,社会。
  杨克
  中国第三代实力派诗人,民间立场写作代表诗人之一。久居广州,著有《有关与无关》、《石榴的火焰》等10本诗集3本散文评论随笔集1本文集。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英语学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写作则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小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写作学习。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利用思维导图来提升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对策,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英语;写作能力;提升对策  【作者简介】黄俊宇,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基立道小学。  
我的墨尔本朋友很喜欢模仿企鹅,时常张开双臂,一摆一摆地走在街上,然后,来一句,  我们就是喜欢企鹅,慢悠悠。    我告诉5岁的女儿要去墨尔本看企鹅。电话那头,她咯咯直笑,而后严肃地纠正说:妈妈,企鹅只在南极,墨尔本怎么会有企鹅呢?  墨尔本真的有企鹅,而且是世界上最小的企鹅。日落,天色昏暗,它们从海里冒出来,然后成群结对地回家。  我的墨尔本朋友很喜欢模仿企鹅,时常张开双臂,一摆一摆地走在街上,
·主持人语·  在当下复杂的学校情境中,校长角色无疑是多重的,但我们切不可忘记了自己的主要角色。校长成为教师的研究伙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既是校长自我成长的主要方式,也是校长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式。娄小明老师以“阿甘式奔跑”为隐喻,结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的经验,提出校长在学校科研中需要扮演预见者、执行者、设计者、推动者、学习者等角色,从而成为教师的科研伙伴。洪劬颉老师以个人成长中与三
“手机辐射”——一个令手机厂商讳莫如深、消费者谈虎色变的话题。虽然手机技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但它始终犹如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位用户的头上。都说手机辐射危害人体健康,但大多数人对自己手机的辐射强度一无所知……    不是大家不关心手机的辐射问题,相反地,诸如孕妇防护服、手机防辐射贴之类的产品持续热销恰恰说明人们对手机辐射相当重视。可是,既没有商家在售卖手机时主动告知其辐射强度,也未见手机厂商
【摘要】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地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等。从本质上来看,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在初中教育范畴内,英语学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课程,存在基础性、必要性等特点,广大英语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本文首先探讨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现状,然后对具体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这对于改善英语教学质量及模式
一、前言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关键要素。其中的思维品质被认为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尤其重要的部分。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体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思
在美国,“汽车三包法”又叫“柠檬法”。因为柠檬又酸又涩,当消费者买到问题汽车时,就如同吃了一个柠檬,难以下咽。  王新華,一名普通的国内车主,2011年4月买到了一辆“柠檬车”,花费25.28万。这辆新款的某合资品牌轿车在当年10月就出现了活塞环崩裂,导致发动机的1个气缸不工作。王新华找到4S店,协商后对方同意换一台发动机,前后得等6个月时间。“是否有代步车提供?”王新华问4S店的人,而对方告诉他
大西洋边的小城马尔普拉塔。这是小城最宽阔的一条主街,东西走向,有点像洛杉矶的日落大道,路面曲折,微微地呈现U字形凹陷。1 格瓦拉故居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没有哪儿比这座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中产阶级庭院更适合作为寻找格瓦拉之路的起点。  2 墙面上的照片大多数从未在关于格瓦拉的文献中见过,应该都是绝版收藏品。  3 幼年格瓦拉的卧室,一张铁艺小床摆在房间一角,旁边是张书桌,桌上摆了几本他读过的童书。 
读罢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让人不禁回眸,去审视我们的教育人生。三四十年的游历,我们会记录多少诸如此类的思考?我们是否也曾渴望要“做一个有胸襟的老师”?我们是否也曾自勉“不放弃理想”?我们是否也曾鞭策自己“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时代变迁,世事浮沉,岁月给我们烙下的底色里是否还有这些最初的缤纷?也许我们的意识被这快节奏的社会打乱了阵脚,忘记了我们要走的路有多漫长,抛弃了那些年轻时的憧憬,变得浮躁,
正值伦敦奥运会开幕之际,如果你想要了解真正的英国奥林匹克精神,那么就必须去英格兰南部的科兹窝看一次英式奥运会了。和正儿八经的奥运会相比,这个古老的运动会看起来实在有点山寨,比赛项目奇奇怪怪,参赛人员也是普通的观众,但它却拥有比现代奥运会更悠久的历史。  1612年,一位名叫罗伯特·多佛尔的英国律师在科兹窝的山脚下发起了这个堪称世界首创的运动会。如今,这个盛会每年6月在科兹窝举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