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和照片中,那座城市永远被高楼大厦和公园所填满。又高又绚烂的电子荧光板层层叠叠,来自全世界的无数人沿着嘈杂的地铁台阶忙碌地上上下下,户外喷泉前进行着路边公演。任何人讲述起自己在那座城市的旅游经历,大概都会围绕着这些内容:警车和黄色出租车,漂亮的公园与高端的剧场,百吉饼或者牛排店,美术馆和博物馆,帝国大厦和证券交易所。说不定还会听到那种关于市中心略显喧嚣的小酒馆或者华丽的大桥夜景等没完没了的炫耀。对于胜雅来说,那座城市可以描述为:恐怖的热浪,被遮挡的窗户,黄昏街道堆积的黑色垃圾袋的臭味,不守时的快递,野猫们,还有朋友家墙上挂着的通勤用自行车。
1、周六
去那座城市,要坐十四个小时的飞机。吃两次飞机餐,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和各种形状的云,通过漆黑的夜晚与金黄色的曙光——这段漫长的时间内,胜雅一直是清醒的。熄灯之后,她要了一杯红酒喝,却依然没有睡着。飞机降落在JEK机场时,她有点精神恍惚,又略带紧张。
入境审查比担心的简单些。移民局公务员询问了三个已经料想过的问题:为什么,停留多久,在哪儿。胜雅给出了准备好的答案:来找朋友,十天,住在朋友家。胜雅意识到自己正在异国的机场说英语,这才终于有了抵达的真实感。然而,胜雅为这次旅行所做的所有准备仅此而已。英语生疏,不认路,也没有什么钱。其实,这次到来相当于没有制定任何计划,只带着一种模糊的期待。她取到行李箱,通过海关,从双肩包里拿出一副奢侈品标志明显的太阳镜戴上。
胜雅轻而易举地从闸门前接朋友的人群中找到了敏英。皱巴巴的无袖T恤搭配一条普通的黑色休闲裤,长发不知道什么时候剪成了短发,垂下来的刘海几乎遮住了眼睛。不同于社交网站上自由奔放的作派,敏英表情干枯,透着疲惫。“好久不见。”敏英走过来,淡淡地打了声招呼。“嗯。”胜雅把在头顶上挥动的手放了下来,回答也很简短。
她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前年夏天,敏英结束了研究生课程,回到首尔度过她留学生身份的最后一个假期。胜雅在西村见到了敏英,带她去了要排长队的炒年糕店,还有刨冰一万两千韩元一碗的咖啡馆。那天,敏英聊起了在异国做就业准备的艰辛和屈辱。“外国人就算毕业于常青藤大学,依然束手无策。”敏英已被拒绝多次,显得有些垂头丧气。她还说,韩国有很多美食,所有东西快速且便利,所有人看起来干练有为。然而,她并未显露出半分回国的意愿。她如此执着于就业,似乎并非为了独立,而是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途径可以留下来。现在的敏英,已经是这座集合了全世界文化与金钱的城市的上班族了。
“给我吧。”敏英向胜雅放在行李箱上的双肩包伸出了手。“没事,不重。”“行吧。”敏英转身迈开脚步,胜雅赶快背上挂着护颈枕的双肩包,推动行李箱跟了上去。出了闸门,建筑物外正值夏日正午,烈日炎炎。这是胜雅第一次见到这个城市的阳光和空气。敏英在阳光中皱着眉头说,要先坐机场列车到达市中心,然后换乘地铁。
地鐵里有很多空位。敏英刚一坐下,便疲惫地闭上了眼睛。大概过了一两站,她睁开眼睛看着胜雅说:“我没想到你真的会来。”“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很忙啊。”“那倒是。”胜雅模棱两可地回应过敏英的话,将视线转移到了窗外。过了片刻,敏英轻轻地碰了胜雅的胳膊。“下站下车。”敏英说,那边是希腊移民聚居区,所以有很多清真饭店。随后,她又简短地补充了一句:“过了东河,就是曼哈顿。”
敏英的住处距离地铁三个街区。过六次红绿灯、拐四个弯,路线不算远,胜雅为了跟上敏英,却不得不一路紧抓着行李箱的手柄小跑。脚背透过凉鞋的缝隙暴露在阳光下,很快刺痛起来,后背汗水直流。这条街上并没有敏英在社交网站上展示过的高耸入云的建筑群或者以公园为背景的棕色建筑物。细长的街道两侧散落着杂货店、食品店、小饭馆,路人的样子也与胜雅想象中的纽约人相差甚远。
胜雅在新都市的公寓中长大,大学校园里不乏各种美食广场和电影院,供职的杂志社也位于江南区论岘洞的高层建筑之中。在她看来,这条街道又旧又暗,而且落后。
果不其然,敏英的住处位于一栋看上去似有百年历史的四层小公寓里。水泥墙的缝隙里冒出了杂草,台阶旁边有块巴掌大的前院,放着几个生了锈的可回收垃圾桶和一只废弃的沙发。敏英从单肩包里拿出一串看上去很沉的钥匙,把其中一枚插进了玄关门的锁孔里。“四层。楼下住着管理员老奶奶,行李箱别发出声音,轻轻地拎上来。”
没有电梯。楼梯上铺着脏地毯,又窄又暗。爬楼途中,胜雅不得不把行李箱放在楼梯平台上搁置了三次,才能缓和急促的呼吸。好不容易到了顶层,胜雅下飞机前仔细涂过法国护手霜的双手像耙子一般,久久无法伸直。
公寓虽然比想象中的狭窄,却是明亮而洁净。刚一进门,新粉刷好的雅致厨房映入眼帘,对面的客厅里摆着一套双人布艺沙发和一张奶油色书桌。玻璃罩落地灯和几盆观叶植物营造出一种温暖舒适的氛围。胜雅知道,墙上挂着的马蒂斯画框购于莫马,阿珊特雕塑则是墨西哥旅行的纪念品。通勤用银色自行车和安全帽,果然也很眼熟。吸尘器的插座尚未拔出,像是刚刚结束紧急清扫。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和敏英在社交网站上分享的带有“cozy”“my place”标签的图片一模一样。敏英很少上传图片,胜雅却一个不落地浏览过了。
胜雅的视线转向可以纵览后院的大玻璃窗。阳光毫无吝惜地照射进来,洒满了墙壁、地板,以及书架上的书籍,为每一件物品均匀地渲染了一种明亮舒心的色调。然而,敏英径直走向窗边拉上了窗帘,阳光瞬间被阻断。“那群小崽子,又来了。”这是胜雅第一次听到敏英如此粗鲁。“对面窗户那边,总有男人们一边抽烟一边朝这边窥探。”敏英紧皱着眉头说道,“我刚才打扫卫生时拉开了。在家的时候一定要拉上窗帘,尤其是你自己在家的时候。”“会开枪吗?”“那倒不会,不过倒霉了什么事都能遇上。”胜雅略显生疏的玩笑,意外换来了敏英的认真回答。
约莫一个月前,敏英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了即将入住的新家刷漆的照片,配文如下:虽然现在住的房子还有将近一个月才到期,但是遇到了心仪的房子,决定提前搬过去。没有室友,很好决定。考虑到这个城市的高昂月租,这意味着新住处很好,以及敏英在经济层面的游刃有余。这两方面都刺激了胜雅。“房子真好。马上就过去,给我留个位置。”敏英在这条留言下回复:欢迎! 合同工胜雅来到公司前的星巴克为组员们买咖啡,边等震动铃响边刷着社交网站,看到了那些文字。她久久地盯着手机屏幕里的那句“欢迎”。这只是稀松平常的一句话,对胜雅来说却莫名充满了善意和认可,意义非凡,不能就那么错过。即使眼前这扇门关上了,也并不是结束,总有一个地方会敞开另一扇门欢迎你。胜雅像是感受到了某种启示,看到了那扇敞开的门。
胜雅算好时差,等了十个小时,在敏英起床时分发送了信息。“我真的要过去了啊。”收到回复,已是一天之后。“睡觉的地方可能不太方便,没关系吗?只有一个房间。”胜雅读过信息,立刻回复:“没关系。”她已经持有电子护照。之前聚餐时听闻总编表示有机会可以一起去海外出差,于是立刻申请了护照,现在想来也只是一个糖衣炮弹罢了。机票虽然很急,但是拜托一下在旅行社工作的朋友,好像也是可以买到的。存了两年的钱也打算取出来了。此前一直因为母亲的纠缠而勉强支撑,如今反正没有能力一直存下去了。
胜雅明白,如果自己拥有那种不管不顾的执行力,就可以像弟弟一样不看家人眼色、纠缠着要去国外语言研修,不会缩手缩脚地错失男朋友,日常加班加点、待遇不济的工作也会尽早全身而退。她一直对不负责任的乐观和陷入自我怜悯的悲观保持着戒心,自认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从来都是逆来顺受。事到如今,有必要展现一下自己并非永远是那种人。不是展现给他人,而是展现给自己。敏英问胜雅能否腾出十天的假期,胜雅撒谎说,加上没用过的假期,大概是可以吧。两年的合同下周即将到期,反正也不会转正,很显然会被炒掉——她并不想谈起这些。
如敏英所说,只有一个房间。一个挂了四季衣服的衣架和摆着镜子的简易抽屉柜,房间中央被一个丝毫不搭的大床占满了。“结婚的朋友给的,放在这个房间里有点大了。”敏英如辩解般说完之后,本想坐在床上,却直接躺了下去。胜雅在床和抽屉柜之间的地板上打开行李箱。只剩下了仅供一人通过的空间。胜雅这才明白敏英所说的“睡觉的地方可能不太方便”是什么意思。和胜雅不同,敏英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房间,无法与他人同床而眠,不管床有多大。
打开的行李箱的最顶层放着送给敏英的礼物。胜雅为了给敏英买礼物,在门户网站上搜索“留学生礼物”,翻看购物网站售后评论,几个小时看得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可她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敏英看到浓缩干燥的牛腿骨汤粉和有机海鲜汤包之后并不开心。胜雅刚才夸赞厨房很干净,敏英回答说从上周开始就不做饭了。
胜雅洗完澡回到卧室,敏英已经盖着被子睡着了。胜雅从抽屉柜上拿过毯子和夏被铺好,也躺了下来。胜雅担心吵醒敏英,没有去拿床上的枕头,而是选择用护颈枕代替。她翻来覆去了一会,由于已经保持清醒太久,很快就睡着了。
胜雅再次睁开双眼,已经是日落时分。敏英不在床上,也不在客厅和厕所。过了一个小时之后,依然没有回来。胜雅肚子饿得受不了,从洗碗池下面的格子里找到了锅,把水和牛腿骨汤粉放进去煮了起来。虽然她在冰箱里找到了一盒打包的意大利面,却不知道买了多久,已经干掉了。胜雅把即食米饭泡在汤里吃饱了,又回到沙发上坐了下来。
书桌上的书都是英语的,也没有电视。胜雅拿来没电的手机充上电,却因为没有办理漫游业务,能做的就只是看看照片、玩玩已经下载好的游戏而已。虽然这些事情已经足够打发时间,心情却不怎么悠闲自在。就算如此,她也没有不管三七二十一独自一人出门的念头。
室内一点点变黑,胜雅仔细地在想,自己为什么要在异国他乡一个窗帘都不能打开的房间里独自坐着。来这里之前,她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在远离自己。离开那些情绪之后的现在,是被这个城市唯一认识的敏英拒绝的心情。
敏英回来时,已经过了晚上十一点。在沙发上睡着的胜雅,在门打开的瞬间睁开了眼睛。“你睡得挺好啊。”敏英解着凉鞋带说道,“第一天熬着不睡,才能更快适应时差。”敏英把手上拿着的纸袋放在了餐桌上。纸袋很皱,像是拎着走了很久的样子。“从很远的地方回来的吗?”“嗯。有东西要转交。”敏英满不在乎地指着袋子回答,“百吉饼和汤。”“从希腊饭店买回来的?”“不是,格林尼治村。”胜雅虽然对这座城市不太了解,但是那边聚集着西餐厅和咖啡馆,还有一个叫“蓝色笔记本”的爵士吧,关于曼哈顿城市中心,这点程度还是知道的。话说回来,敏英的穿衣打扮和从机场出来的时候不太一样,清爽的雪纺裙搭了一件小衫。“你不吃?”胜雅面对着敏英的后背,再次尝试搭话。“吃完回来的。”敏英说完便进了浴室。
那天晚上,敏英好像做了什么梦,一直翻来覆去,偶尔甚至还发出了低沉的呻吟声。胜雅听了那声音之后,虽然躺了一会,却再也睡不着了。她看了一下手机,确认是韩国时间下午三点,于是从被窝里起身。她在餐桌前吃了这个城市的第一顿饭。汤的肉味又腻又咸。纽约的百吉饼果然和传闻中的不一样,又硬又蓬松,比首尔半夜配送收到的面包更难吃。
自从敏英帮忙连上无线网之后,虽然慢了点,但是胜雅现在终于不是完全地无所事事了。她边等天亮,边翻看了几个小时那座曾经那么想要逃离的城市的新闻和朋友们的社交网站。敏英在床上直起身子的时候,已经是周日正午,胜雅再次陷入了深度睡眠。这一次,敏英还是没有叫醒胜雅。
2、周一
敏英准备去上班,交给胜雅两把钥匙。“一个是一层玄关门的,另一个是家的钥匙。管理员老奶奶讨厌有客人来访。看到垃圾桶旁边的沙发了吗?她坐那监视每一个过往的人呢,懷疑万一房子给转租了。”胜雅的表情变得不安起来。“如果她突然开门进来怎么办?”敏英摇了摇头。“不提前通知租户直接进来,是犯法的。”
胜雅盯着敏英看了一会,看她从冰箱里拿出两片面包,在中间涂上厚厚的花生酱,然后装进纸袋里。敏英又往保温杯里倒上咖啡,一同放进了单肩包里,看样子是便当吧。胜雅的脑海里掠过了公司附近每到午饭时间都可以换一家品尝的那些美食店。听说这里的午休时间短,但也不至于只吃个花生酱三明治吧。 “早饭吃过了吗?”听到胜雅的提问,敏英面无表情地回答:“本来就不吃。”“那边煮着咖啡呢,袋子里还有剩下的百吉饼。”胜雅跟着敏英走到了玄关。敏英从鞋柜里拿出一双鞋跟已经磨坏的短靴穿上,对于胜雅的送行有些尴尬,回过头来。“今天要去哪儿吗?”“不好说,你大概几点回来呢?”“我可能会有点晚。”“嗯,知道了。”胜雅点点头,极力假装不经意地摸着墙上挂着的自行车车架。“今天不骑车上班吗?”“不。”敏英的回答又短又快。
敏英走了之后,胜雅无力地站在饭桌前。来这里三天了,什么也没做。昨天一天的时间到底去哪了呢?胜雅昨天下午睡到很晚才睁开眼,然后一直盯着敏英放在餐桌咖啡杯旁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她似梦非梦地去了趟厕所出来,正好看见敏英一手拿着钱包一手拎着个大袋子正在玄关穿拖鞋。敏英说,为了明天马上就能穿上干净的内裤,虽然麻烦但是没有办法,周日也要去投币式洗衣房。敏英在回来的路上打包了社区有名的甜甜圈。和胜雅的口味虽然不太一致,不过因为是温乎的,风味尚存。
然后呢,又做了什么呢?天气特别热,只有卧室里有一个微波炉般大小的空调,那个房间属于胜雅的位置就只是铺了毯子的那方地板,可以趴在那里玩玩手机而已。敏英进进出出了好多次,每次都是拿着手机表示打个电话就回来。胜雅想说“反正英语对话我也听不懂”,却没说出口。敏英每次出去回来时,身上都有烟味。那是关于周日的所有记忆了。好像连时间都抛弃了胜雅,独自向前。
胜雅走到沙发前坐下。手机上已经下载好了谷歌地图,也问了敏英怎么坐地铁,可是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里转悠依然感到十分迷茫。胜雅最害怕的是,无论去坐地铁还是进店里逛,日常体系完全不同,想要融入进去就得向使用其他语言的陌生人寻求帮助。胜雅遇到什么不如意或者决定不了的事情,就会习惯性地盯着眼前的事物发呆。她在书架上看到一个合起来的折叠式相框,马上抽了出来。
相框的一边像是在韩国拍的四格大头贴,包括前年和胜雅一起在西村拍的那张。还有和妈妈一起拍的照片,亲密的母女合影像极了姐妹。没有其他家人的照片。胜雅知道,敏英研究生毕业那年父母离婚了。胜雅的目光移向了另一半相框,是四位穿着远足服、跨在自行车上的男女以森林为背景的合影。除了敏英之外,都是白人。胜雅久久地盯着照片中的敏英,那张脸上挂着胜雅熟悉的明快而又自信满满的笑容。旁边勾肩搭背的男人看起来像是男朋友,两人的脸贴得很近。
3、敏英的周四
上周四,敏英和麦克在格林尼治村见的面。虽然平常都是约在周五,但是敏英要在周六上午去机场迎接胜雅。麦克说他下周要出差,所以周六也要去上班。
麦克在曼哈顿上班,独居在阿斯托里亚的单间公寓。敏英说要找房子时,他不仅推荐了自己住的社区,还以离家近为由,每次都跟着去看房子。新家的油漆也是一起粉刷的。他当然也帮忙搬家了,从放置家具、挂窗帘、挂相框到换灯泡。这个家的角角落落没有他未经手的地方。他还把敏英的自行车拆了,把自行车座、脚蹬子、车轮和链条用专用清洗剂仔仔细细地擦过一遍之后,重新放回了墙上的自行车车架。车架的方向不知道换了多少遍,螺丝也是反复松了又紧,直到确认车架结结实实挂着才算放心。他向敏英竖起大拇指,已经不再是学术研讨会上不时向同事传达安慰的那种表情。
为了帮忙装空调,麦克周末又去了敏英家。他看到刚摆进去的床,开玩笑说,全世界大概没有一个人不想躺在这张床上。反正也不会再做噩梦了,看来也不需要自己送的捕梦网了。麦克一边说着,一边温柔地拍了拍敏英的肩膀。
那天,麦克和其他的远足朋友一起来庆祝敏英搬家。朋友们喝着带来的两瓶红酒,麦克像主人一样做了卡普雷泽沙拉,揽下照顾客人的活。朋友们走了之后,麦克还和敏英一起收拾厨房,喝光了冰箱里的啤酒。他又煮了咖啡,抱着工具箱走了六个街区的夜路才回到家。
敏英开始骑自行车,也是因为麦克的建议。敏英无意说起自己可能因为运动不足导致了严重便秘,说完之后又开始后悔,好像彼此还不是可以如此吐露私密问题的关系。麦克那个周末便带敏英去了自己熟悉的自行车店。他慎重仔细地在各类展示品之中帮敏英选了一辆,还骑着自己的自行车陪着敏英第一次骑行回家。敏英高中之后再也没有骑过自行车,麦克一路只挑人少的公园小路,检验着敏英的运动神经,同时不忘鼓励她。
不久之后,敏英开始和麦克的朋友们一起去周末遠足。从那时开始,他们的关系正式变得亲近了。敏英加入之前,小队只有两男两女,如此一来就变成了两男仨女。他们都是上班族。除了周末的远足,周中也会偶尔在曼哈顿的餐厅或者酒吧聚会喝酒。不知何时开始,有个女人就不来了,小队成员又变回两男两女。后来,除了敏英和麦克之外的那对男女开始交往。那对情侣格外享受肢体接触,因此四个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在任何人看来都像是关系不错的两对异性情侣。那对情侣渐渐地开始单独约会,敏英和麦克自然而然地也开始两人单独见面吃饭喝酒。
然而,麦克不是敏英的男朋友。他们经常一起过周末,生日也会买花和红酒作为礼物,到了周末还会一起预约并享用心仪的餐厅,并肩观赏新上演的舞台剧,却不是男女朋友的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敏英也想知道。
除此之外,敏英觉得自己十分了解麦克。麦克从华盛顿州立大学毕业之后来到这座城市,在现在这个公司安定下来之前,曾在两个公司做过实习生。爸爸是公务员,妈妈在航空公司上班,哥哥是律师,还有一个仍在上大学的妹妹。小时候做过牙齿矫正,因为过于淘气摔断过两次腿,大学入学之后在宿舍里第一次抽大麻。因为喜欢狗,曾经做过动物救援队的志愿者,作为交换生去过西班牙,因此擅长做柠汁腌鱼生和西班牙冻汤。作为西雅图人,擅长坡道停车,却并不喜欢在大都市里开车。学过木工和小提琴,因为和前女友的回忆而讨厌中央火车站的生蚝吧,恋爱时曾在布鲁克林植物园的罗斯福岛约会过。敏英还知道麦克的饮食习惯和过敏源,衣服尺码和鞋码,以及下周出差的目的地。此外,麦克总是在敏英开口之前主动在玄关脱鞋,喜欢泡菜和冷面,还喜欢把海苔当健康的零食吃。到了这种程度,敏英可以说很了解麦克了。然而,那只是截至上周四的想法而已。 周四的會面,并不是只有麦克和敏英两个人。那天下午,麦克发短信告诉敏英,之前退出远足小队的那个女人也要来。麦克和那个女人一起走进了酒吧。那天,麦克只喝了一杯酒。因为他是骑自行车来的,而且有点感冒的征兆。敏英慢慢地喝了三杯。敏英也是骑车来的,而且那家酒吧的消费并不低。由于和平常一样是AA制,敏英在脑子里算好了酒钱才点的酒。
那个女人喝得有点多。她对待敏英的态度令人捉摸不定,尤其是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过分地吐槽同一家公司上班的韩国女性。因为自己的失误搞砸了工作,却挤出可爱的表情说着“怎么办怎么办”,寻求他人的帮助;遇到辛苦或者难办的事情,只是嘴上说着“对不起对不起”,结果就是把工作推给别人,自己全身而退。那个女人夸张地模仿着那种同样的话重复两遍的口头禅和孩子般的肢体动作,然后又夸赞敏英跟别的韩国女性不一样,独立且有很强的责任感。酒越喝越多,那个女人逐渐开始显露真心,嚷嚷着什么各种第三世界的人涌进这里,纽约再也不是美国了,只有自己老家所在的中部地区才保持着美国文化的纯正血统。
敏英瞥了一眼麦克,希望他做出反驳。以敏英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想破坏氛围,第三方指出偏见比自己出面更加合适。可麦克只是单手托着下巴,洗耳恭听而已。女人又喝了一杯,开始展开她的无理主张。麦克拜托敏英在自己出差期间帮忙去公寓照看宠物猫,女人又提出了“猫比狗更喜欢散步”这种牵强附会的观点。女人说自己以前曾经给猫戴上牵引绳,每天去中心公园溜达几圈,以此作为草率的普遍根据。她坚决表示猫一定要出去散步,这样才能让它得到基因进化,自己找到家门。敏英完全想不通,那个女人为什么要说那种话。
酒局比别的日子提早结束。因为麦克说他有点发烧,很难继续坐在这里。“怎么了?感觉嗓子也有点肿了。”敏英面露担心地问道,“不会是过敏吧?今天都吃什么了?”那个女人又一次站了出来打断了敏英的话,发表自己的观点。她说自己听过卫生学的课,对此十分了解,如果没有出疹子就绝对不是过敏。麦克看看敏英,又看看那个女人,从座位上起身。“吃过敏药也好,休息也罢,先要回家才行啊。”
自行车锁在酒吧门前不远处的胡同的支架上。敏英劝道:“这状态还能骑自行车吗?又黑又要过桥,而且嗓子更肿堵住气道可怎么办?别骑车了,跟我一起打车吧。”女人立刻插话道:“把自行车放在这种地方就走?这座城市遍地都是移民和小偷,你不知道吗?”
麦克在大学时期曾经有过把自行车锁在图书馆门前被偷的经历,所以和那个女人意见一致。麦克又说自己明天没有时间再来这里取自行车,固执地要骑车回家。敏英看到麦克的脸又红又肿,认为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敏英没有像平时那样轻易妥协,麦克最终改乘地铁。敏英也想一起坐地铁,但是一想到又要和那个女人发生争执,目前争取到一个让步已经足够疲惫,于是自己骑着自行车回家了。到此为止,就是麦克周四丢失自行车的经过。麦克周五下班之后再去看,之前锁自行车的架子已经空了,地上只有剪断了的锁链。
麦克打电话告诉敏英这个消息时,敏英已经提前下班了。对敏英而言,这个消息带来的冲击与损失不亚于麦克。“我现在过去。”敏英的语调惊慌而急切。意外的是,麦克冷冷地回答道:“不必了。”很明显,他生气了。这是他第一次以那种方式说话,敏英立刻就听出来了。“为什么?是我的错吗?”敏英认为麦克不该对自己发脾气,无奈地追究起来。“不是。”麦克只回答了这么一句。
若在平时,麦克会担心敏英觉得抱歉,提前强调这一点:“虽然遇到了麻烦,不过完全不是你的错。这只是一场意外。”敏英不明白自己在这件事上究竟哪里做错了。如果再遇到相同的情况,她的判断也不会改变。前一天晚上,麦克平安到家之后给敏英打电话说,好像真的是过敏了,吃了药,退烧了。从这一点来看,敏英的判断是没错的。即便如此,敏英还是不能相信麦克已经生气的事实。虽然及时坐地铁回家,改天也恢复得不错,但是分开来看,把自行车留在那里也是敏英的判断,所以要为丢失负责吗?如果像这样把每件事情分离开来计算盈亏、问责追究,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脉络和价值结构才会产生这种思考方式呢?敏英显然不是这种思考体系。
“Bye”,短暂的沉默之后,麦克先开口道别,敏英也不得不回答了一句“Bye”。挂掉电话之后,敏英突然觉得有一面漆黑的墙挡在了眼前。麦克一点点退到那面墙之后,回到了自己所属的世界。那段时间,我又了解麦克多少呢?只是在与麦克不同的个人思考体系中的自我解析吗?敏英一整天都在思考将自己和麦克隔开的思考方式的差异,同时又在期待着麦克再次打电话过来,一直等到深夜。麦克却再也没有联系敏英。
敏英小时候经常做噩梦,主要是从悬崖上掉落的梦。妈妈说那是成长的过程,如果梦到悬崖,掉下去之前先想象展开翅膀。敏英从来没有成功过,不过只是知道了不会掉落的方法,就已经减轻了恐惧。等到快要研究生毕业,忙着准备几十份简历,敏英再次开始做噩梦。看不清面孔的男人走向她的床,弯下腰俯视她,或是电梯里的陌生男人向她靠过来,全身被捆住一般丝毫动弹不得。迷路、被追赶,或者被拖去考场的梦反倒更好一些。后来,职场生活步入正轨,尤其是开始骑自行车之后,敏英几乎不怎么做噩梦了。不过,如果那天晚上睡着了,显然又会做噩梦。取代失眠的是连绵不断的思绪。
无论是自行车的价格还是组装式样,敏英比任何人都了解麦克为此花费的心思。麦克无论想要什么东西都会慎重选择,然后好好珍惜维护。他的失落感估计还在。可是处理负面情绪时,只图自己舒适,将其转嫁到亲近的他人身上,这种态度简单而狭隘。敏英又想,如果是我的话会怎样呢?可是这么一想,敏英自己连如此喜爱的东西都没有,更没有珍惜过什么东西的记忆。如果非要找一个类似的经历,可能就是几个月前的手机事件。
那次事件发生在地铁里。敏英当时坐在靠近地铁门的位置,有个男人抓着把手站在敏英面前。敏英换掉用了五年的旧手机,正在认真地体验着新型手机的功能,地铁门打开了。那一瞬间,男人从敏英手里抢走手机,狂奔出去。敏英反射性地站起来,跑向即将关闭的地铁门,勉强通过之后朝着那个男人追了过去。敏英不要命似的追。与她相比,男人的逃跑有点像是一种开玩笑性质的冲动。周围等地铁的人们的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在他们的追击战上。最终,男人只能停下来吃力地大口喘气。 男人把手机还给敏英,向她哭诉自己有多穷多惨——对于一辈子不能拥有的东西实在太渴望了,瞬间产生那种冲动不是自己的错,而是这个国家太不公平了。敏英整个身子都被汗浸湿了,气喘吁吁地向男人道了别。这可以说是敏英的冲动:从大衣口袋里掏出钱包,把自己身上的所有现金都给那个男人——敏英向周围的人讲述这段经历时,无法将此全盘托出。
麦克听了之后,立刻问敏英:“那个男的是黑人吗?”敏英坚决回避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不想让麦克把自己的经历人为地包含进统计数据里,以此强化偏见。更直白地说,敏英担心如果麦克开始显示出偏见,自己就会追究他除此之外是否还持有其他偏见,而这不是敏英想要的结果。“既然你不肯说,那就是黑人没错了。”“那和这件事没关系吧,任何人都有可能那样做啊。”敏英想要就此结束话题,于是下了概括性的结论。麦克点点头,似乎同意敏英的观点,却还是没有忘记再次提醒她。“总之下次别追了,这种做法太危险了。下次说不定是个带着枪的家伙。”麦克说完,撇嘴笑了笑,“但是,你为了替那种人申辩,居然把我当成了种族主义者?”敏英看着麦克从容的笑容,那一瞬间好像明白了自己把钱都给小偷的那种冲动的本质。
4、敏英的周六
敏英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撑起沉重的身体,用真空吸尘器打扫了房间,然后奔向机场。敏英当然是欢迎胜雅的。如果说亲密相处却在某个瞬间突然变得本质不明的关系是几根名为善意的木桩搭建的房子,一起度过成长期的朋友关系则像是石头、沙子、水,混合各种杂质持久凝结而成的结实水泥房。然而,敏英现在虽然欢迎胜雅,却又没办法款待她。敏英不喜欢向带着目的而来的朋友絮叨自己的问题。而且敏英所认识的胜雅过于和气,过分关心别人的事情,写作很好,拥有着可以任意编排来龙去脉的天赋。相反,敏英不是那种可以开放地跟别人共享自己的烦心事的性格。
敏英远远地认出了胜雅。胜雅虽然经过长途飞行之后略显疲惫,背后却挂着护颈枕,还戴了一副黑色太阳镜,不停地四下张望。敏英感觉胜雅从发现自己直到走近为止,一直在上下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胜雅眼里,我现在是一副什么模样呢?每次去机场接妈妈时,感受也是如此。敏英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显得寒酸或者拘束。如此想来,胜雅是除了妈妈之外第一个来这座城市见自己的人。
回家的途中,胜雅一直在忙着观察街景。到家之后,她又把家里每个角落看了个遍,同时附上几句评论:厨房很清爽,书桌是不是放在对面比较好,如果有电视应该放在那里之类。她当然也特别留意地察看了那张大床。敏英的个人空间无奈地在别人的视线里被重组了。敏英回想起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费劲找房子,突然有种心乱如麻的感觉。
敏英小睡了一会,起床后等着胜雅醒来。她还换了一套看上去稍微清爽些的衣服,准备一起出去吃饭。胜雅一直没有睁眼。好像出去打包回来比较好。敏英锁上玄关门,决定去超市食品区买点沙拉和意面回来。她虽然突然想到说不定胜雅想吃韩国菜,但是像今天这种天气在没有窗户的厨房里做饭,就相当于把自己做成炖鸡。
快到超市时,敏英脑海里闪过要给麦克发信息的想法。她把单肩包翻来翻去,确认是否带了钱包,却发现了麦克家的钥匙,于是产生了一个疑问:去照顾猫的拜托,是否依然有效呢?敏英当然知道这是一个奢念,却又觉得必须要确认一下。如果麦克已经拜托了同事或者一起远足的其他朋友,也可能会无意相遇。说不定应该把钥匙还回去。虽然只是一个牵强附会的借口,但是敏英勉强说服自己之后,给麦克发了信息。“出差都准备好了吗?”没有回复。
敏英直接路过了近在眼前的超市招牌,进了马路对面的地铁站,片刻之后乘上了前往格林尼治村的列车。敏英没有什么特别的打算,比如一定要亲自去锁自行车的地方看看,总之感觉如果不做点什么实在难以忍受。自行车虽然不可能还在那里,但是好像只有亲眼去看一下剪断的锁链碎片,才能接受自己是事件的受害者。敏英总和麦克同一阵营,当然是受害者。现在她已经认为,这是某种必须要得到承认的权利。为了找回那个权利,她又去了周四去过的那间酒吧,像是重现那个并不愉快的夜晚的每一个瞬间,按照同样的顺序喝下三杯酒,自己也搞不清楚是在生麦克的气还是担心与麦克渐行渐远,变得完全精疲力尽。那天晚上,敏英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的正常行为就是买了百吉饼和汤打包回家。胜雅大概无法理解敏英的这种愚蠢和散漫吧。
5、周一
胜雅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工作经历,每次写简历都是靠文采自我包装。她列出的优点主要是诚实和适应能力,但是强调某种东西大多是为了掩盖其他东西的缺失。胜雅觉得,那种缺失应该是挑战精神和创意能力。她不会握紧拳头说“我可以”,而是点头接受“我不行”的那种人。虽然不怎么善解人意,但是自我合理化的弹性还是有的。事实上,如果把诚实和适应能力的组合分开来讲,就是在既有条件下竭尽全力的意思。
胜雅拿定了主意。她来到这個城市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闯关似的观光或者体验这座世界第一城市。那么她想要的是什么呢?虽然至今没有找到答案,但是离开的同时便已实现了第一个目的。那么,下一个阶段是不是像这个城市的居民一样生活呢?像这个社区的居民一样,像这个房子的主人一样。胜雅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认可这一决定的标题:陌生城市的十天,像当地人一样生活。两年女性杂志社的工作经历,看来是没白忙活。想到这里,胜雅打开手机记事本软件,像准备项目会议时那样,输入脑海里浮现的条目:了解生活空间,逛超市,社区散步,体验咖啡馆和餐厅,跟邻居打招呼。
胜雅决定先从打扫房屋开始,顺便好好了解生活空间。她脱掉睡衣,换上了自己喜欢的迪士尼图案家居服。窗帘唰啦一下拉开的瞬间,阳光洒满了房间。她打开窗户,站在窗前尽情呼吸着算不上新鲜的空气,又以花盆、书桌和马蒂斯画框为背景自拍了几张。
敏英的老式有线吸尘器十分笨重,噪音又大。电源线很短,从卧室到客厅再到厨房,每次都要重新找电源插上插头。去年年底,胜雅在公司年会上抽到了一个中国产的扫地机器人,在这之前胜雅家也已经用上了无线吸尘器。胜雅的脑门上已经开始簌簌淌汗了。 浴室打扫也不容易。浴缸已经变黄,抓痕用清洁剂擦了几遍都没用。淋浴头固定在高处拿不下来,只能单独用水盆接水冲刷。裂开的瓷砖差点割伤胜雅的手。胜雅把放在浴缸边上的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逐一拿出来擦拭。都是韩国超市常见的大容量包装产品。浴室里的身体乳和肥皂,果然也是便宜实用的。敏英上班后,胜雅看了一下抽屉柜顶上的化妆品,也是一样。只置备最基本的,用韩国式的说法是,全是路边店的产品。对胜雅来说,这有些意外。
爸爸经常海外出差,妈妈品位时尚,敏英从小用的都是高端产品。敏英的父母给这个独生女准备的书包、文具、护唇膏和护手霜,都是高级品牌。胜雅的妈妈曾为了给弟弟赚补习班的学费去百货商场打工,胜雅去找妈妈要零花钱时看到过那些品牌。胜雅现在已经不用超市产品了。洗发水和化妆品可以从法国药店直邮所以不算太贵,身体产品用的是环保品牌。如果有了商品券,也会去百货商场购买。和身边那些常去皮肤科和美容店的人相比,这也不算什么。看了社交媒体上的广告,也会经常买些像环保包或者袜子之类的东西。妈妈总是唠叨胜雅乱花钱,胜雅平常的理念却是珍惜小钱也绝对不会变成大钱。
胜雅想擦一下浴缸上方的小窗户,却发现那扇窗根本打不开。有人用钉子结结实实地把窗框固定住了,从外面绝对打不开。其他地方不是生锈就是裂开变色,钉子却闪着银光,格外显眼,像是新钉上去的。谁帮她弄的呢?胜雅突然想起了那个相框,同时开始好奇为什么会藏在书架上。
胜雅开始打扫厨房之前,先把洗碗池和抽屉挨个打开看了一下。容器的大小材質不一,汤锅和平底锅的涂层已经脱落,厨具没一个像样的。那些物品都留下了长时间留学生活的痕迹,应该是临时住所的权宜之计。厨房只是刷了油漆看上去干净利索罢了,边边角角越看越觉得寒碜。就算房子再老,也不能用木头门的洗碗池和老古董一样的黄铜把手吧?厨房里只有一个灯,十分昏暗,感觉切菜都会割伤手指。
胜雅和父母一起住在不久前刚搬进的新公寓。拥有数控家居,所有电子产品都可以通过感应或者遥控器、声控等进行调节。最让妈妈满意的是厨房的高光烤漆洗碗池和大理石墙面,这些只是基本配置而已,还有镶嵌式电视机和爱尔兰餐桌。不是燃气灶而是电灶,开水龙头的时候用脚踩踏板就可以了。胜雅打算只在那里住到自己还清学费贷款。厌倦了唠叨与多管闲事,而且每个月交给妈妈的生活费也成了负担。独立之后,她想扔掉所有的旧行李,按照简洁的北欧风进行装修。虽然只能负担外围区域的小户型公寓,不过最好是新建的。胜雅突然想起,敏英说决定搬来这里是因为之前的屋子有老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屋里越来越热。阳光肆意地烘烤着地板,光脚踩上去很不舒服。最后收拾可回收垃圾时,门铃突然响了。胜雅吓得一激灵,赶紧把身体贴近玄关的墙上,轻声侧耳听着外面的动静。说不定是过来确认是否有客人到访的管理员老奶奶,或者是因为清扫噪音而上来抗议的楼下邻居。过了很久,外面却没发出任何声音。胜雅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门。
来到这个家之后,胜雅还是第一次开门。一个掉落在地上的信封映入眼帘。那是一个开窗信封,由此推测应该是通知单之类的东西。胜雅把它捡起来,像是很熟悉的样子把楼道和楼梯周边上上下下慢慢地打量了一遍,然后才关上了门。她把信封放在了餐桌上。出去扔可回收垃圾之前,她又改变了主意,把信封里的东西拿了出来放在餐桌上,把撕碎的信封扔进了垃圾堆。
胜雅希望管理员老奶奶没有坐在那个破旧的沙发上。如果万一真的遇到了,就要像邻居一样问好。胜雅下了几遍决心之后,走下台阶。万幸,沙发上没有人,只有洒在人行道地砖上的白色阳光。
敏英下班很早。约见的人没有联系,于是提早回家了。敏英和胜雅一起去了社区的希腊餐厅。敏英在众多餐厅中选中了这家,口味正统而且米其林分数很高。胜雅对那个陌生厚重的菜单完全提不起兴趣。敏英点了单:冷汤和烤串,茄子和夹了碎羊肉的穆沙卡,包着葡萄叶的卓玛,旁边还有一盏乌佐酒。每次上菜胜雅都会拍照,却并没觉得比她在首尔林荫道吃过的希腊菜更加美味。就连室内装饰,也是那边的氛围更显尊贵。
上菜的男服务员话很多,敏英每次都会嘴角上扬,笑着回应。等他离开之后,敏英马上变回平时那副表情,低声对胜雅说他也住在这个社区,有可能就是在对面建筑物窗边抽烟的男人之一。真记仇,胜雅心想,她肯定会怨我没拉窗帘。刚才敏英一回家便神经质地盯着拉开的窗帘,胜雅只好向她解释说因为打扫了卫生。敏英一副打扫了也不乐意的脸色,略显冷淡地吐出一句:“没那个必要。”她从洗碗池架子上拿出水杯,转过身看着胜雅,再次开口说道:“东西也整理了啊,位置都变了呢。”语气依然不太满意。
服务员拿来账单,和敏英互相开过几句玩笑之后,回到了服务台。胜雅看到了账单和敏英往里放的小费数额,比林荫道贵三倍。
因为放在餐桌上的通知单,胜雅短暂平静下来的心情再次僵化。敏英看到通知书,惊讶地拿了起来。“这个为什么会在这?这是楼下的信件啊。”胜雅面色慌张地解释事情原委,敏英用手指指着通知书最顶端的印刷字体给她看。那不是敏英的名字。听说胜雅已经把信封扔了,敏英的声音稍微变大了。“搞什么啊,这要怎么还回去?这是催促函,是送到家门口的。”胜雅本来想说“反正是没有任何标记的白色信封”,却又没说出口。她只是把放在门口的信封捡回来而已。
那天晚上,敏英睡了之后,胜雅坐在餐桌前用手机打开航空公司的官网,点进答疑栏,输入了自己的提问。“想把出发时间提前,可以改签吗?请尽快回复。”她还顺便去看了看常见提问与回复,又搜索了明后天出发的机票时间。她回到卧室没多久便睡着了。三天过去了,看来已经适应了时差。
6、敏英的周二
麦克的出差日程到周日为止。猫可以自己待三天,所以周四或者周五过去照料一次就可以。添点猫粮和水,清理一下猫厕所,只是些简单的小事。麦克还嘱咐她说,虽然猫会躲着不出来,但是为了给它心理上的安全感,尽可能在家里多停留一会。敏英和远足的朋友去他家里时摸过几次那只猫,所以照顾猫也不难。而且独自进入麦克的私人空间,也不会觉得尴尬。问题是,现在还可以吗?疑心的话就不去做,这是敏英守护自尊心的方式,可是现在又很担心把猫放那么久会不会出什么问题。 敏英打开手机日历,再次确认麦克出差回来的日期,这才发现下周是妈妈的生日。做了备注,却还是忘了。因为不再找家里要钱,也便不再定期联系。敏英最后一次和妈妈见面,还是两年前的毕业典礼。如果找不到工作,三个月之内就要离开这个国家,所以苦苦等待的毕业典礼并不开心。妈妈对就业的渴望不亞于敏英,因为离婚诉讼结束之后,别说是敏英的靠山了,妈妈连她自己的生计都要担心。尽管如此,到达机场的妈妈依旧穿得十分靓丽,还给敏英准备了平板电脑当作毕业礼物。关于离婚,她一个字都没说。
敏英爸爸作为东部的交换教授来到这里的时候,父母的关系已经不好了。妈妈不顾爸爸的反对,死活要跟着来到这个国家,只是因为敏英。家境不允许送敏英去私立学校留学,想要去公立学校,就需要爸爸的J1签证。妈妈和敏英拿着J2签证来到这个国家。爸爸满两年要回国,妈妈也必须一起离开。敏英独自留下,打各种散工支撑着长时间的留学生活;妈妈等到敏英学业结束,接受了爸爸已经提出很久的离婚要求。
毕业典礼第二天,敏英和妈妈一起去了苏豪区。正赶上投简历与面试的旺季,那天上午在公立图书馆附近有个面试。敏英让妈妈在附近的咖啡馆里等着,自己去了面试地点。面试官对敏英说,成绩和履历都无可挑剔,面试成绩也不错,但是为外国人提供身份保障会成为公司的负担,所以还是回去等消息吧。这就是落选的意思。敏英慢慢回到咖啡馆,莫名突然不想进去,透过玻璃窗盯着妈妈看了一会。坐在一堆外国人当中的妈妈矮小而略显焦躁,面色不安地看向门口。敏英第一次觉得妈妈十分憔悴。过了片刻,敏英推开了门。妈妈看着敏英走过来,稍微皱了一下眉头:“衣服有点那什么,应该给你熨一下的。”妈妈一眼就看出了她面试失败,所以拿着装当借口。
母女俩本打算在苏豪区吃个早午餐,再去参观个小画廊。经过名品卖场门前时,妈妈的脚步突然停了下来,盯着橱窗里展示的唯一一套女式正装看了一会,直接推门走了进去。店里冷清到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还散发出一股很好闻的气味。长得像人体模特的女店员面带着优雅的微笑走了过来。女店员招呼妈妈坐到皮沙发上,敏英则走进一间带着镜子的巨大试衣间,试穿妈妈在展示柜里看到的正装。衣服合适得夸张,这是店员、妈妈和敏英三个人达成的共识。价格是敏英现在身上穿的打折款的二十多倍。店员为了方便敏英和妈妈商量,问她们要不要喝水,趁机腾开了位置。过了一会,店员用金属托盘送来了两瓶苏打水和两个装了冰块的玻璃杯。
敏英丝毫没有购买那件衣服的想法。敏英和妈妈都知道,即便穿了那件衣服去面试,反正也是找不到工作的。更重要的是,妈妈没有能力为她买下那件衣服。那种衣服,妈妈即便在试衣间也从来没有穿过。尽管如此,妈妈依然执意要买,是因为敏英穿上之后脊梁笔挺,面色白皙。妈妈辛苦照顾敏英至今,这个决定是她最顶峰,也是最后一次的逞强。
然而,妈妈是否也在期待着敏英强烈反对买下那套衣服呢?成功让敏英记住妈妈执意要买下的样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相当于那套衣服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彼此心知肚明却还在演戏,又在表演中真正动了心。母女俩都已经脆弱到需要欺骗了。她们告别自始至终如教科书般亲切的人体模特店员,走出了那家店。虽然内心有点失落和难堪,更多的却是安心,妈妈和敏英两个人都没有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时间流逝,敏英还是会偶尔想起那套衣服。柔软舒适的触感,轻柔包裹身躯的弹力,突出轮廓感的简明线条。敏英站在试衣间的镜子前,向着镜子里焕然一新的自己微微一笑。如果是这般坦荡自如的模样,说不定真的会面试合格呢。敏英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说不定当时自己欠缺的正是这个分数。
那天晚上,敏英和妈妈一起喝了红酒。敏英借着酒劲告诉妈妈说,这里似乎没有什么地方会接受自己了。妈妈一如既往地鼓舞敏英,强调她是一个多么优秀乖巧的孩子。那一瞬间,敏英把萦绕在嘴边很久的话吐露了出来。“妈,我还是回韩国吧。”妈妈突然沉默了,放下手里拿着的红酒杯,一直没有任何回答。敏英无意识地眨眨眼,拼命咬着嘴唇。那种心情就好比,脚抬到半空,眼前却是一片茫然漆黑,不知道脚应该放在哪里。不曾回头看一眼是什么把自己推到了这里,只是拼尽全力地向前奔跑,这个事实令她痛彻心扉。
敏英和妈妈彼时都被自己开垦的世界拒绝,生活暂时搁置了,无处可去。留给妈妈的机会也不多了。妈妈把一辈子全部奉献给了敏英,现在她需要帮助,敏英却什么也帮不上,没有什么能比这个事实更让敏英感到无力了。敏英并不像妈妈想的那样优秀而乖巧;如果真是那样,她就不会忘记唯一的家人的生日。
7、周二
敏英上班后,胜雅打开航空公司的官网,发现了半夜上传的答复。“可以的,乘客。请拨打免费客服电话进行咨询。”胜雅先放下手机,在脑子里盘算着日期。说不定没有明天马上起飞的机票,好像后天周四左右出发比较稳妥。
那天,胜雅尝试在社区内散步。一想到两天后就要走了,便觉得不需要什么计划,内心更加轻松。出门前,她试了一下手机里的地图和翻译器,把钥匙和钱包放进环保袋后挎在肩上,还戴上了太阳镜。
胜雅想起第一天和敏英走过的路,成功走到了地铁站。从那里再往前多走几步,就能看到小教会旁的知名甜甜圈店。过了那边的岔路口,边上有一家星巴克咖啡。胜雅好像见到了老乡一样,轻快地走了过去。虽然英语点单会紧张,但是看到了熟悉的菜单,所以有了勇气。等到终于安然无恙地拿到了堆满奶油的星冰乐,胜雅脑海里已经接二连三地浮现出了描写那种成就感的句子。和首尔的星巴克相比,这里出乎意料地冷清与质朴,胜雅却很满意。明天好像也可以在这里打发时间。有了具体的目标和逗留之处,胜雅感到十分安心。
敏英下班后去买了可以媲美甜甜圈的社区特产披萨和可乐。胜雅和敏英一起吃着这些东西,几次打算开口说出“我想早点回韩国”,却因为敏英一直在问最近韩国流行什么产品,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向航空公司咨询票务的电话也没打成。敏英在餐桌前坐到很晚,好像一直在浏览购物网站。 胜雅躺在自己的位置上,又打开了航空公司官网,再一次浏览着答疑栏和机票出发时间。这时,敏英回到卧室和她搭话。“能拜托你件事吗?”“什么?”胜雅坐了起来。敏英接着说道:“下周就是妈妈生日,想要如期收到礼物,现在邮寄已经太迟了。”敏英在网上买好礼物,胜雅帮她带回韩国,转交给她的妈妈,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只不过,胜雅收到礼物之前不能离开,这就打乱了她的计划。
“快递什么时候送来?”“两三个工作日吧,周五左右。”“怎么这么慢?韩国当日配送很多的。”胜雅絮叨着,敏英却不知道真正的缘由。“你不方便的话,寄快递也行。”胜雅向着打算就此离开卧室的敏英回答道:“生日礼物嘛,当然要遵守时间了。”胜雅的诚实中好像还包含了某种忠诚,更贴切的理由是其实她也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
8、敏英和胜雅的周三
胜雅再次开启了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如此一来,下一个行程貌似就是去逛超市了。胜雅刚进超市,便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凉爽舒适,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在这个城市见到的最亲切的风景。物品分类和选购路线与韩国超市相似,胜雅在这里几乎感受到了一种释放感,毫无顾忌地开始填满购物车。
胜雅买了敏英用来做三明治便当的火腿和芝士,还买了水和西柚味的碳酸水,苹果和香蕉,以及巧克力和点心。西红柿、洋白菜、胡萝卜、西兰花、苹果,每一种都装了满满一大袋子,因为胜雅野心勃勃地想要给备受便秘折磨的敏英做排毒果汁。红酒简直太便宜了,很难不买一瓶。红酒瓶起子,还有那旁边放着的土豆削皮器也一起放进了购物车。排队结账时,胜雅才发现买得有点多了。没办法,她只能两手抓着四个沉重的塑料袋,汗如雨下地走了两个街区,爬上了四层楼。
紧接着,胜雅正式开始在厨房忙活起来。其实,胜雅没有做过排毒果汁。妈妈做的时候瞥过一眼,却也只是坐享其成而已。而且,她打算做足一个星期的量。那么多材料分几批洗完,还要全部切成萝卜块泡菜的样子,一个多小时就这样过去了。把它们弄熟的过程更加煎熬。没有炖锅,只好用小汤锅分成几份,煮了倒出来再煮,如此反反复复。
厨房没有窗户也没有空调,胜雅脱掉迪士尼家居服的上衣,只穿了内衣守在煤气灶前。按照网上的菜谱,把煮好的蔬菜汤和渣滓分离冷却,但是室内温度太高,花了很长时间。把所有的塑料桶一并拿出来挨个装满,胜雅已经连动动指头尖的力气都没有了。刀、菜板和汤锅随便一放,胜雅便躺倒在沙发上了。
胜雅在浅睡中听到开门的声音,睁开了眼睛。敏英回来了。胜雅撑起身子的瞬间,吃了一惊。敏英跺着脚走过来,粗暴地把打开的窗帘重新拉上,声音也有些凶狠。“家里怎么这么热?”“做了点儿排毒果汁。”敏英叹了口气。“谢谢,但是今天这种日子谁还开火,家里完全变成了蒸笼啊。”敏英走进厨房,看着餐桌上摆着的各种塑料瓶。“做了这么多?喝不喝都不知道,也不问一下。”胜雅走到冰箱前,给敏英拿了瓶水。敏英表示信得过这个城市的自来水,执意接了自来水喝下去。
她到底为什么这样?敏英心想,她为什么一直这么没有分寸?从第一天开始就这样。为什么审视、倒腾别人的东西?麦克始终没有联系,直接出差去了。敏英本来就很受伤,胜雅还非要问她是不是有了美国男朋友,如此看来绝对是偷窥了书架上的相框。就拿今天来说,敏英下班坐地铁站回家的路上十分抑郁,本来自我安慰说回家即便只是和胜雅喝杯凉爽的啤酒也会心情变好。但是回到家的瞬间,热浪扑面而来,厨房乱七八糟,只穿着内衣的胜雅敞着窗帘正在睡觉。看到这些,她有一种自己的空间被破坏的感觉,心情突然被疲劳感淹没。
人是不会变的。胜雅过于天真,不懂察言观色。吃炸猪排还是炒年糕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尚且不能自己轻松决定,事事都要依靠敏英;同时又非常固执,十分渴望得到认可。敏英出来留学的时候,胜雅顶着肿胀的双眼交给她一封熬夜写出来的亲笔信,说什么敏英在美国有了新朋友很快就会把这种平凡的发小忘掉。敏英大概说了二十多次“不会的”,胜雅的啜泣依然没有停止。一周量的排毒果汁?虽然像手写信一样令人感谢而感动,却又似乎在告诉你一定要永远珍藏,令人负担重重,更何况敏英对此毫无兴趣。关系亲近并不一定要变得相像。各自在自己位置上,給对方一个微笑,挥挥手就可以了。敏英厌倦了这些需要解释和维持的关系,也对无法用适当的欺骗来掩饰的自己感到厌烦。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胜雅心想,她怎么一直那么自我中心呢?只看到屋子的闷热,就看不到我在这闷热中干了一天的活吗?给她收拾屋子、为她做排毒果汁一点也不重要,问题就是没按照她的方式来。本以为她吃了点苦头,却还是丝毫没变。那么宣扬独立自主,却用着父母给的学费留学,任何事情都无法忍受比自己的朋友差。社交网站上的照片也好像都是在提交一份彰显自我的答卷和履历。如果不是那些照片,胜雅根本不会被关在这又小又老、热得要死的房间里干活。胜雅长期被敏英的自私所伤,现在又要承受这些,她厌烦了自己的这种诚实和适应能力。她回到房间,把衣架上挂着的衣服和从超市买回来的巧克力跟点心一股脑塞进了行李箱里。
9、周四和周五
第二天,胜雅睡了个懒觉,起床之后发现敏英已经去上班了。胜雅打开冰箱喝排毒果汁,发现敏英做了火腿芝士三明治便当带走了。
胜雅那天是在星巴克度过的。因为房间空气流通不好,为了躲避炙热的空气,只能出门。胜雅用手机拍了照片,又打开笔记本信手涂鸦。观察周围的人也很有趣。坐在一群外国人中间,感觉也是越来越自然。虽然没人注意自己,胜雅还是又点了一个司康饼作午饭,也算是付了座位的费用。回去的路上去了趟超市,买了草本糖和易拉罐啤酒,还有挂在旁边的形状奇特的瓶起子。胜雅每次进出都会留意,废弃的沙发上那天却依然空无一人。
胜雅爬上楼梯,看到门上的贴纸,这种闲适瞬间消失不见。她大致看了一下贴纸上的印刷字,好像是快递派送未能成功,需要自己去邮局取件。看样子是敏英给妈妈买的礼物吧。不是说明天送货吗?这个国家怎么事事出乎意料。
1、周六
去那座城市,要坐十四个小时的飞机。吃两次飞机餐,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和各种形状的云,通过漆黑的夜晚与金黄色的曙光——这段漫长的时间内,胜雅一直是清醒的。熄灯之后,她要了一杯红酒喝,却依然没有睡着。飞机降落在JEK机场时,她有点精神恍惚,又略带紧张。
入境审查比担心的简单些。移民局公务员询问了三个已经料想过的问题:为什么,停留多久,在哪儿。胜雅给出了准备好的答案:来找朋友,十天,住在朋友家。胜雅意识到自己正在异国的机场说英语,这才终于有了抵达的真实感。然而,胜雅为这次旅行所做的所有准备仅此而已。英语生疏,不认路,也没有什么钱。其实,这次到来相当于没有制定任何计划,只带着一种模糊的期待。她取到行李箱,通过海关,从双肩包里拿出一副奢侈品标志明显的太阳镜戴上。
胜雅轻而易举地从闸门前接朋友的人群中找到了敏英。皱巴巴的无袖T恤搭配一条普通的黑色休闲裤,长发不知道什么时候剪成了短发,垂下来的刘海几乎遮住了眼睛。不同于社交网站上自由奔放的作派,敏英表情干枯,透着疲惫。“好久不见。”敏英走过来,淡淡地打了声招呼。“嗯。”胜雅把在头顶上挥动的手放了下来,回答也很简短。
她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前年夏天,敏英结束了研究生课程,回到首尔度过她留学生身份的最后一个假期。胜雅在西村见到了敏英,带她去了要排长队的炒年糕店,还有刨冰一万两千韩元一碗的咖啡馆。那天,敏英聊起了在异国做就业准备的艰辛和屈辱。“外国人就算毕业于常青藤大学,依然束手无策。”敏英已被拒绝多次,显得有些垂头丧气。她还说,韩国有很多美食,所有东西快速且便利,所有人看起来干练有为。然而,她并未显露出半分回国的意愿。她如此执着于就业,似乎并非为了独立,而是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途径可以留下来。现在的敏英,已经是这座集合了全世界文化与金钱的城市的上班族了。
“给我吧。”敏英向胜雅放在行李箱上的双肩包伸出了手。“没事,不重。”“行吧。”敏英转身迈开脚步,胜雅赶快背上挂着护颈枕的双肩包,推动行李箱跟了上去。出了闸门,建筑物外正值夏日正午,烈日炎炎。这是胜雅第一次见到这个城市的阳光和空气。敏英在阳光中皱着眉头说,要先坐机场列车到达市中心,然后换乘地铁。
地鐵里有很多空位。敏英刚一坐下,便疲惫地闭上了眼睛。大概过了一两站,她睁开眼睛看着胜雅说:“我没想到你真的会来。”“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很忙啊。”“那倒是。”胜雅模棱两可地回应过敏英的话,将视线转移到了窗外。过了片刻,敏英轻轻地碰了胜雅的胳膊。“下站下车。”敏英说,那边是希腊移民聚居区,所以有很多清真饭店。随后,她又简短地补充了一句:“过了东河,就是曼哈顿。”
敏英的住处距离地铁三个街区。过六次红绿灯、拐四个弯,路线不算远,胜雅为了跟上敏英,却不得不一路紧抓着行李箱的手柄小跑。脚背透过凉鞋的缝隙暴露在阳光下,很快刺痛起来,后背汗水直流。这条街上并没有敏英在社交网站上展示过的高耸入云的建筑群或者以公园为背景的棕色建筑物。细长的街道两侧散落着杂货店、食品店、小饭馆,路人的样子也与胜雅想象中的纽约人相差甚远。
胜雅在新都市的公寓中长大,大学校园里不乏各种美食广场和电影院,供职的杂志社也位于江南区论岘洞的高层建筑之中。在她看来,这条街道又旧又暗,而且落后。
果不其然,敏英的住处位于一栋看上去似有百年历史的四层小公寓里。水泥墙的缝隙里冒出了杂草,台阶旁边有块巴掌大的前院,放着几个生了锈的可回收垃圾桶和一只废弃的沙发。敏英从单肩包里拿出一串看上去很沉的钥匙,把其中一枚插进了玄关门的锁孔里。“四层。楼下住着管理员老奶奶,行李箱别发出声音,轻轻地拎上来。”
没有电梯。楼梯上铺着脏地毯,又窄又暗。爬楼途中,胜雅不得不把行李箱放在楼梯平台上搁置了三次,才能缓和急促的呼吸。好不容易到了顶层,胜雅下飞机前仔细涂过法国护手霜的双手像耙子一般,久久无法伸直。
公寓虽然比想象中的狭窄,却是明亮而洁净。刚一进门,新粉刷好的雅致厨房映入眼帘,对面的客厅里摆着一套双人布艺沙发和一张奶油色书桌。玻璃罩落地灯和几盆观叶植物营造出一种温暖舒适的氛围。胜雅知道,墙上挂着的马蒂斯画框购于莫马,阿珊特雕塑则是墨西哥旅行的纪念品。通勤用银色自行车和安全帽,果然也很眼熟。吸尘器的插座尚未拔出,像是刚刚结束紧急清扫。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和敏英在社交网站上分享的带有“cozy”“my place”标签的图片一模一样。敏英很少上传图片,胜雅却一个不落地浏览过了。
胜雅的视线转向可以纵览后院的大玻璃窗。阳光毫无吝惜地照射进来,洒满了墙壁、地板,以及书架上的书籍,为每一件物品均匀地渲染了一种明亮舒心的色调。然而,敏英径直走向窗边拉上了窗帘,阳光瞬间被阻断。“那群小崽子,又来了。”这是胜雅第一次听到敏英如此粗鲁。“对面窗户那边,总有男人们一边抽烟一边朝这边窥探。”敏英紧皱着眉头说道,“我刚才打扫卫生时拉开了。在家的时候一定要拉上窗帘,尤其是你自己在家的时候。”“会开枪吗?”“那倒不会,不过倒霉了什么事都能遇上。”胜雅略显生疏的玩笑,意外换来了敏英的认真回答。
约莫一个月前,敏英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了即将入住的新家刷漆的照片,配文如下:虽然现在住的房子还有将近一个月才到期,但是遇到了心仪的房子,决定提前搬过去。没有室友,很好决定。考虑到这个城市的高昂月租,这意味着新住处很好,以及敏英在经济层面的游刃有余。这两方面都刺激了胜雅。“房子真好。马上就过去,给我留个位置。”敏英在这条留言下回复:欢迎! 合同工胜雅来到公司前的星巴克为组员们买咖啡,边等震动铃响边刷着社交网站,看到了那些文字。她久久地盯着手机屏幕里的那句“欢迎”。这只是稀松平常的一句话,对胜雅来说却莫名充满了善意和认可,意义非凡,不能就那么错过。即使眼前这扇门关上了,也并不是结束,总有一个地方会敞开另一扇门欢迎你。胜雅像是感受到了某种启示,看到了那扇敞开的门。
胜雅算好时差,等了十个小时,在敏英起床时分发送了信息。“我真的要过去了啊。”收到回复,已是一天之后。“睡觉的地方可能不太方便,没关系吗?只有一个房间。”胜雅读过信息,立刻回复:“没关系。”她已经持有电子护照。之前聚餐时听闻总编表示有机会可以一起去海外出差,于是立刻申请了护照,现在想来也只是一个糖衣炮弹罢了。机票虽然很急,但是拜托一下在旅行社工作的朋友,好像也是可以买到的。存了两年的钱也打算取出来了。此前一直因为母亲的纠缠而勉强支撑,如今反正没有能力一直存下去了。
胜雅明白,如果自己拥有那种不管不顾的执行力,就可以像弟弟一样不看家人眼色、纠缠着要去国外语言研修,不会缩手缩脚地错失男朋友,日常加班加点、待遇不济的工作也会尽早全身而退。她一直对不负责任的乐观和陷入自我怜悯的悲观保持着戒心,自认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从来都是逆来顺受。事到如今,有必要展现一下自己并非永远是那种人。不是展现给他人,而是展现给自己。敏英问胜雅能否腾出十天的假期,胜雅撒谎说,加上没用过的假期,大概是可以吧。两年的合同下周即将到期,反正也不会转正,很显然会被炒掉——她并不想谈起这些。
如敏英所说,只有一个房间。一个挂了四季衣服的衣架和摆着镜子的简易抽屉柜,房间中央被一个丝毫不搭的大床占满了。“结婚的朋友给的,放在这个房间里有点大了。”敏英如辩解般说完之后,本想坐在床上,却直接躺了下去。胜雅在床和抽屉柜之间的地板上打开行李箱。只剩下了仅供一人通过的空间。胜雅这才明白敏英所说的“睡觉的地方可能不太方便”是什么意思。和胜雅不同,敏英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房间,无法与他人同床而眠,不管床有多大。
打开的行李箱的最顶层放着送给敏英的礼物。胜雅为了给敏英买礼物,在门户网站上搜索“留学生礼物”,翻看购物网站售后评论,几个小时看得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可她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敏英看到浓缩干燥的牛腿骨汤粉和有机海鲜汤包之后并不开心。胜雅刚才夸赞厨房很干净,敏英回答说从上周开始就不做饭了。
胜雅洗完澡回到卧室,敏英已经盖着被子睡着了。胜雅从抽屉柜上拿过毯子和夏被铺好,也躺了下来。胜雅担心吵醒敏英,没有去拿床上的枕头,而是选择用护颈枕代替。她翻来覆去了一会,由于已经保持清醒太久,很快就睡着了。
胜雅再次睁开双眼,已经是日落时分。敏英不在床上,也不在客厅和厕所。过了一个小时之后,依然没有回来。胜雅肚子饿得受不了,从洗碗池下面的格子里找到了锅,把水和牛腿骨汤粉放进去煮了起来。虽然她在冰箱里找到了一盒打包的意大利面,却不知道买了多久,已经干掉了。胜雅把即食米饭泡在汤里吃饱了,又回到沙发上坐了下来。
书桌上的书都是英语的,也没有电视。胜雅拿来没电的手机充上电,却因为没有办理漫游业务,能做的就只是看看照片、玩玩已经下载好的游戏而已。虽然这些事情已经足够打发时间,心情却不怎么悠闲自在。就算如此,她也没有不管三七二十一独自一人出门的念头。
室内一点点变黑,胜雅仔细地在想,自己为什么要在异国他乡一个窗帘都不能打开的房间里独自坐着。来这里之前,她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在远离自己。离开那些情绪之后的现在,是被这个城市唯一认识的敏英拒绝的心情。
敏英回来时,已经过了晚上十一点。在沙发上睡着的胜雅,在门打开的瞬间睁开了眼睛。“你睡得挺好啊。”敏英解着凉鞋带说道,“第一天熬着不睡,才能更快适应时差。”敏英把手上拿着的纸袋放在了餐桌上。纸袋很皱,像是拎着走了很久的样子。“从很远的地方回来的吗?”“嗯。有东西要转交。”敏英满不在乎地指着袋子回答,“百吉饼和汤。”“从希腊饭店买回来的?”“不是,格林尼治村。”胜雅虽然对这座城市不太了解,但是那边聚集着西餐厅和咖啡馆,还有一个叫“蓝色笔记本”的爵士吧,关于曼哈顿城市中心,这点程度还是知道的。话说回来,敏英的穿衣打扮和从机场出来的时候不太一样,清爽的雪纺裙搭了一件小衫。“你不吃?”胜雅面对着敏英的后背,再次尝试搭话。“吃完回来的。”敏英说完便进了浴室。
那天晚上,敏英好像做了什么梦,一直翻来覆去,偶尔甚至还发出了低沉的呻吟声。胜雅听了那声音之后,虽然躺了一会,却再也睡不着了。她看了一下手机,确认是韩国时间下午三点,于是从被窝里起身。她在餐桌前吃了这个城市的第一顿饭。汤的肉味又腻又咸。纽约的百吉饼果然和传闻中的不一样,又硬又蓬松,比首尔半夜配送收到的面包更难吃。
自从敏英帮忙连上无线网之后,虽然慢了点,但是胜雅现在终于不是完全地无所事事了。她边等天亮,边翻看了几个小时那座曾经那么想要逃离的城市的新闻和朋友们的社交网站。敏英在床上直起身子的时候,已经是周日正午,胜雅再次陷入了深度睡眠。这一次,敏英还是没有叫醒胜雅。
2、周一
敏英准备去上班,交给胜雅两把钥匙。“一个是一层玄关门的,另一个是家的钥匙。管理员老奶奶讨厌有客人来访。看到垃圾桶旁边的沙发了吗?她坐那监视每一个过往的人呢,懷疑万一房子给转租了。”胜雅的表情变得不安起来。“如果她突然开门进来怎么办?”敏英摇了摇头。“不提前通知租户直接进来,是犯法的。”
胜雅盯着敏英看了一会,看她从冰箱里拿出两片面包,在中间涂上厚厚的花生酱,然后装进纸袋里。敏英又往保温杯里倒上咖啡,一同放进了单肩包里,看样子是便当吧。胜雅的脑海里掠过了公司附近每到午饭时间都可以换一家品尝的那些美食店。听说这里的午休时间短,但也不至于只吃个花生酱三明治吧。 “早饭吃过了吗?”听到胜雅的提问,敏英面无表情地回答:“本来就不吃。”“那边煮着咖啡呢,袋子里还有剩下的百吉饼。”胜雅跟着敏英走到了玄关。敏英从鞋柜里拿出一双鞋跟已经磨坏的短靴穿上,对于胜雅的送行有些尴尬,回过头来。“今天要去哪儿吗?”“不好说,你大概几点回来呢?”“我可能会有点晚。”“嗯,知道了。”胜雅点点头,极力假装不经意地摸着墙上挂着的自行车车架。“今天不骑车上班吗?”“不。”敏英的回答又短又快。
敏英走了之后,胜雅无力地站在饭桌前。来这里三天了,什么也没做。昨天一天的时间到底去哪了呢?胜雅昨天下午睡到很晚才睁开眼,然后一直盯着敏英放在餐桌咖啡杯旁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她似梦非梦地去了趟厕所出来,正好看见敏英一手拿着钱包一手拎着个大袋子正在玄关穿拖鞋。敏英说,为了明天马上就能穿上干净的内裤,虽然麻烦但是没有办法,周日也要去投币式洗衣房。敏英在回来的路上打包了社区有名的甜甜圈。和胜雅的口味虽然不太一致,不过因为是温乎的,风味尚存。
然后呢,又做了什么呢?天气特别热,只有卧室里有一个微波炉般大小的空调,那个房间属于胜雅的位置就只是铺了毯子的那方地板,可以趴在那里玩玩手机而已。敏英进进出出了好多次,每次都是拿着手机表示打个电话就回来。胜雅想说“反正英语对话我也听不懂”,却没说出口。敏英每次出去回来时,身上都有烟味。那是关于周日的所有记忆了。好像连时间都抛弃了胜雅,独自向前。
胜雅走到沙发前坐下。手机上已经下载好了谷歌地图,也问了敏英怎么坐地铁,可是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里转悠依然感到十分迷茫。胜雅最害怕的是,无论去坐地铁还是进店里逛,日常体系完全不同,想要融入进去就得向使用其他语言的陌生人寻求帮助。胜雅遇到什么不如意或者决定不了的事情,就会习惯性地盯着眼前的事物发呆。她在书架上看到一个合起来的折叠式相框,马上抽了出来。
相框的一边像是在韩国拍的四格大头贴,包括前年和胜雅一起在西村拍的那张。还有和妈妈一起拍的照片,亲密的母女合影像极了姐妹。没有其他家人的照片。胜雅知道,敏英研究生毕业那年父母离婚了。胜雅的目光移向了另一半相框,是四位穿着远足服、跨在自行车上的男女以森林为背景的合影。除了敏英之外,都是白人。胜雅久久地盯着照片中的敏英,那张脸上挂着胜雅熟悉的明快而又自信满满的笑容。旁边勾肩搭背的男人看起来像是男朋友,两人的脸贴得很近。
3、敏英的周四
上周四,敏英和麦克在格林尼治村见的面。虽然平常都是约在周五,但是敏英要在周六上午去机场迎接胜雅。麦克说他下周要出差,所以周六也要去上班。
麦克在曼哈顿上班,独居在阿斯托里亚的单间公寓。敏英说要找房子时,他不仅推荐了自己住的社区,还以离家近为由,每次都跟着去看房子。新家的油漆也是一起粉刷的。他当然也帮忙搬家了,从放置家具、挂窗帘、挂相框到换灯泡。这个家的角角落落没有他未经手的地方。他还把敏英的自行车拆了,把自行车座、脚蹬子、车轮和链条用专用清洗剂仔仔细细地擦过一遍之后,重新放回了墙上的自行车车架。车架的方向不知道换了多少遍,螺丝也是反复松了又紧,直到确认车架结结实实挂着才算放心。他向敏英竖起大拇指,已经不再是学术研讨会上不时向同事传达安慰的那种表情。
为了帮忙装空调,麦克周末又去了敏英家。他看到刚摆进去的床,开玩笑说,全世界大概没有一个人不想躺在这张床上。反正也不会再做噩梦了,看来也不需要自己送的捕梦网了。麦克一边说着,一边温柔地拍了拍敏英的肩膀。
那天,麦克和其他的远足朋友一起来庆祝敏英搬家。朋友们喝着带来的两瓶红酒,麦克像主人一样做了卡普雷泽沙拉,揽下照顾客人的活。朋友们走了之后,麦克还和敏英一起收拾厨房,喝光了冰箱里的啤酒。他又煮了咖啡,抱着工具箱走了六个街区的夜路才回到家。
敏英开始骑自行车,也是因为麦克的建议。敏英无意说起自己可能因为运动不足导致了严重便秘,说完之后又开始后悔,好像彼此还不是可以如此吐露私密问题的关系。麦克那个周末便带敏英去了自己熟悉的自行车店。他慎重仔细地在各类展示品之中帮敏英选了一辆,还骑着自己的自行车陪着敏英第一次骑行回家。敏英高中之后再也没有骑过自行车,麦克一路只挑人少的公园小路,检验着敏英的运动神经,同时不忘鼓励她。
不久之后,敏英开始和麦克的朋友们一起去周末遠足。从那时开始,他们的关系正式变得亲近了。敏英加入之前,小队只有两男两女,如此一来就变成了两男仨女。他们都是上班族。除了周末的远足,周中也会偶尔在曼哈顿的餐厅或者酒吧聚会喝酒。不知何时开始,有个女人就不来了,小队成员又变回两男两女。后来,除了敏英和麦克之外的那对男女开始交往。那对情侣格外享受肢体接触,因此四个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在任何人看来都像是关系不错的两对异性情侣。那对情侣渐渐地开始单独约会,敏英和麦克自然而然地也开始两人单独见面吃饭喝酒。
然而,麦克不是敏英的男朋友。他们经常一起过周末,生日也会买花和红酒作为礼物,到了周末还会一起预约并享用心仪的餐厅,并肩观赏新上演的舞台剧,却不是男女朋友的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敏英也想知道。
除此之外,敏英觉得自己十分了解麦克。麦克从华盛顿州立大学毕业之后来到这座城市,在现在这个公司安定下来之前,曾在两个公司做过实习生。爸爸是公务员,妈妈在航空公司上班,哥哥是律师,还有一个仍在上大学的妹妹。小时候做过牙齿矫正,因为过于淘气摔断过两次腿,大学入学之后在宿舍里第一次抽大麻。因为喜欢狗,曾经做过动物救援队的志愿者,作为交换生去过西班牙,因此擅长做柠汁腌鱼生和西班牙冻汤。作为西雅图人,擅长坡道停车,却并不喜欢在大都市里开车。学过木工和小提琴,因为和前女友的回忆而讨厌中央火车站的生蚝吧,恋爱时曾在布鲁克林植物园的罗斯福岛约会过。敏英还知道麦克的饮食习惯和过敏源,衣服尺码和鞋码,以及下周出差的目的地。此外,麦克总是在敏英开口之前主动在玄关脱鞋,喜欢泡菜和冷面,还喜欢把海苔当健康的零食吃。到了这种程度,敏英可以说很了解麦克了。然而,那只是截至上周四的想法而已。 周四的會面,并不是只有麦克和敏英两个人。那天下午,麦克发短信告诉敏英,之前退出远足小队的那个女人也要来。麦克和那个女人一起走进了酒吧。那天,麦克只喝了一杯酒。因为他是骑自行车来的,而且有点感冒的征兆。敏英慢慢地喝了三杯。敏英也是骑车来的,而且那家酒吧的消费并不低。由于和平常一样是AA制,敏英在脑子里算好了酒钱才点的酒。
那个女人喝得有点多。她对待敏英的态度令人捉摸不定,尤其是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过分地吐槽同一家公司上班的韩国女性。因为自己的失误搞砸了工作,却挤出可爱的表情说着“怎么办怎么办”,寻求他人的帮助;遇到辛苦或者难办的事情,只是嘴上说着“对不起对不起”,结果就是把工作推给别人,自己全身而退。那个女人夸张地模仿着那种同样的话重复两遍的口头禅和孩子般的肢体动作,然后又夸赞敏英跟别的韩国女性不一样,独立且有很强的责任感。酒越喝越多,那个女人逐渐开始显露真心,嚷嚷着什么各种第三世界的人涌进这里,纽约再也不是美国了,只有自己老家所在的中部地区才保持着美国文化的纯正血统。
敏英瞥了一眼麦克,希望他做出反驳。以敏英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想破坏氛围,第三方指出偏见比自己出面更加合适。可麦克只是单手托着下巴,洗耳恭听而已。女人又喝了一杯,开始展开她的无理主张。麦克拜托敏英在自己出差期间帮忙去公寓照看宠物猫,女人又提出了“猫比狗更喜欢散步”这种牵强附会的观点。女人说自己以前曾经给猫戴上牵引绳,每天去中心公园溜达几圈,以此作为草率的普遍根据。她坚决表示猫一定要出去散步,这样才能让它得到基因进化,自己找到家门。敏英完全想不通,那个女人为什么要说那种话。
酒局比别的日子提早结束。因为麦克说他有点发烧,很难继续坐在这里。“怎么了?感觉嗓子也有点肿了。”敏英面露担心地问道,“不会是过敏吧?今天都吃什么了?”那个女人又一次站了出来打断了敏英的话,发表自己的观点。她说自己听过卫生学的课,对此十分了解,如果没有出疹子就绝对不是过敏。麦克看看敏英,又看看那个女人,从座位上起身。“吃过敏药也好,休息也罢,先要回家才行啊。”
自行车锁在酒吧门前不远处的胡同的支架上。敏英劝道:“这状态还能骑自行车吗?又黑又要过桥,而且嗓子更肿堵住气道可怎么办?别骑车了,跟我一起打车吧。”女人立刻插话道:“把自行车放在这种地方就走?这座城市遍地都是移民和小偷,你不知道吗?”
麦克在大学时期曾经有过把自行车锁在图书馆门前被偷的经历,所以和那个女人意见一致。麦克又说自己明天没有时间再来这里取自行车,固执地要骑车回家。敏英看到麦克的脸又红又肿,认为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敏英没有像平时那样轻易妥协,麦克最终改乘地铁。敏英也想一起坐地铁,但是一想到又要和那个女人发生争执,目前争取到一个让步已经足够疲惫,于是自己骑着自行车回家了。到此为止,就是麦克周四丢失自行车的经过。麦克周五下班之后再去看,之前锁自行车的架子已经空了,地上只有剪断了的锁链。
麦克打电话告诉敏英这个消息时,敏英已经提前下班了。对敏英而言,这个消息带来的冲击与损失不亚于麦克。“我现在过去。”敏英的语调惊慌而急切。意外的是,麦克冷冷地回答道:“不必了。”很明显,他生气了。这是他第一次以那种方式说话,敏英立刻就听出来了。“为什么?是我的错吗?”敏英认为麦克不该对自己发脾气,无奈地追究起来。“不是。”麦克只回答了这么一句。
若在平时,麦克会担心敏英觉得抱歉,提前强调这一点:“虽然遇到了麻烦,不过完全不是你的错。这只是一场意外。”敏英不明白自己在这件事上究竟哪里做错了。如果再遇到相同的情况,她的判断也不会改变。前一天晚上,麦克平安到家之后给敏英打电话说,好像真的是过敏了,吃了药,退烧了。从这一点来看,敏英的判断是没错的。即便如此,敏英还是不能相信麦克已经生气的事实。虽然及时坐地铁回家,改天也恢复得不错,但是分开来看,把自行车留在那里也是敏英的判断,所以要为丢失负责吗?如果像这样把每件事情分离开来计算盈亏、问责追究,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脉络和价值结构才会产生这种思考方式呢?敏英显然不是这种思考体系。
“Bye”,短暂的沉默之后,麦克先开口道别,敏英也不得不回答了一句“Bye”。挂掉电话之后,敏英突然觉得有一面漆黑的墙挡在了眼前。麦克一点点退到那面墙之后,回到了自己所属的世界。那段时间,我又了解麦克多少呢?只是在与麦克不同的个人思考体系中的自我解析吗?敏英一整天都在思考将自己和麦克隔开的思考方式的差异,同时又在期待着麦克再次打电话过来,一直等到深夜。麦克却再也没有联系敏英。
敏英小时候经常做噩梦,主要是从悬崖上掉落的梦。妈妈说那是成长的过程,如果梦到悬崖,掉下去之前先想象展开翅膀。敏英从来没有成功过,不过只是知道了不会掉落的方法,就已经减轻了恐惧。等到快要研究生毕业,忙着准备几十份简历,敏英再次开始做噩梦。看不清面孔的男人走向她的床,弯下腰俯视她,或是电梯里的陌生男人向她靠过来,全身被捆住一般丝毫动弹不得。迷路、被追赶,或者被拖去考场的梦反倒更好一些。后来,职场生活步入正轨,尤其是开始骑自行车之后,敏英几乎不怎么做噩梦了。不过,如果那天晚上睡着了,显然又会做噩梦。取代失眠的是连绵不断的思绪。
无论是自行车的价格还是组装式样,敏英比任何人都了解麦克为此花费的心思。麦克无论想要什么东西都会慎重选择,然后好好珍惜维护。他的失落感估计还在。可是处理负面情绪时,只图自己舒适,将其转嫁到亲近的他人身上,这种态度简单而狭隘。敏英又想,如果是我的话会怎样呢?可是这么一想,敏英自己连如此喜爱的东西都没有,更没有珍惜过什么东西的记忆。如果非要找一个类似的经历,可能就是几个月前的手机事件。
那次事件发生在地铁里。敏英当时坐在靠近地铁门的位置,有个男人抓着把手站在敏英面前。敏英换掉用了五年的旧手机,正在认真地体验着新型手机的功能,地铁门打开了。那一瞬间,男人从敏英手里抢走手机,狂奔出去。敏英反射性地站起来,跑向即将关闭的地铁门,勉强通过之后朝着那个男人追了过去。敏英不要命似的追。与她相比,男人的逃跑有点像是一种开玩笑性质的冲动。周围等地铁的人们的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在他们的追击战上。最终,男人只能停下来吃力地大口喘气。 男人把手机还给敏英,向她哭诉自己有多穷多惨——对于一辈子不能拥有的东西实在太渴望了,瞬间产生那种冲动不是自己的错,而是这个国家太不公平了。敏英整个身子都被汗浸湿了,气喘吁吁地向男人道了别。这可以说是敏英的冲动:从大衣口袋里掏出钱包,把自己身上的所有现金都给那个男人——敏英向周围的人讲述这段经历时,无法将此全盘托出。
麦克听了之后,立刻问敏英:“那个男的是黑人吗?”敏英坚决回避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不想让麦克把自己的经历人为地包含进统计数据里,以此强化偏见。更直白地说,敏英担心如果麦克开始显示出偏见,自己就会追究他除此之外是否还持有其他偏见,而这不是敏英想要的结果。“既然你不肯说,那就是黑人没错了。”“那和这件事没关系吧,任何人都有可能那样做啊。”敏英想要就此结束话题,于是下了概括性的结论。麦克点点头,似乎同意敏英的观点,却还是没有忘记再次提醒她。“总之下次别追了,这种做法太危险了。下次说不定是个带着枪的家伙。”麦克说完,撇嘴笑了笑,“但是,你为了替那种人申辩,居然把我当成了种族主义者?”敏英看着麦克从容的笑容,那一瞬间好像明白了自己把钱都给小偷的那种冲动的本质。
4、敏英的周六
敏英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撑起沉重的身体,用真空吸尘器打扫了房间,然后奔向机场。敏英当然是欢迎胜雅的。如果说亲密相处却在某个瞬间突然变得本质不明的关系是几根名为善意的木桩搭建的房子,一起度过成长期的朋友关系则像是石头、沙子、水,混合各种杂质持久凝结而成的结实水泥房。然而,敏英现在虽然欢迎胜雅,却又没办法款待她。敏英不喜欢向带着目的而来的朋友絮叨自己的问题。而且敏英所认识的胜雅过于和气,过分关心别人的事情,写作很好,拥有着可以任意编排来龙去脉的天赋。相反,敏英不是那种可以开放地跟别人共享自己的烦心事的性格。
敏英远远地认出了胜雅。胜雅虽然经过长途飞行之后略显疲惫,背后却挂着护颈枕,还戴了一副黑色太阳镜,不停地四下张望。敏英感觉胜雅从发现自己直到走近为止,一直在上下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胜雅眼里,我现在是一副什么模样呢?每次去机场接妈妈时,感受也是如此。敏英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显得寒酸或者拘束。如此想来,胜雅是除了妈妈之外第一个来这座城市见自己的人。
回家的途中,胜雅一直在忙着观察街景。到家之后,她又把家里每个角落看了个遍,同时附上几句评论:厨房很清爽,书桌是不是放在对面比较好,如果有电视应该放在那里之类。她当然也特别留意地察看了那张大床。敏英的个人空间无奈地在别人的视线里被重组了。敏英回想起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费劲找房子,突然有种心乱如麻的感觉。
敏英小睡了一会,起床后等着胜雅醒来。她还换了一套看上去稍微清爽些的衣服,准备一起出去吃饭。胜雅一直没有睁眼。好像出去打包回来比较好。敏英锁上玄关门,决定去超市食品区买点沙拉和意面回来。她虽然突然想到说不定胜雅想吃韩国菜,但是像今天这种天气在没有窗户的厨房里做饭,就相当于把自己做成炖鸡。
快到超市时,敏英脑海里闪过要给麦克发信息的想法。她把单肩包翻来翻去,确认是否带了钱包,却发现了麦克家的钥匙,于是产生了一个疑问:去照顾猫的拜托,是否依然有效呢?敏英当然知道这是一个奢念,却又觉得必须要确认一下。如果麦克已经拜托了同事或者一起远足的其他朋友,也可能会无意相遇。说不定应该把钥匙还回去。虽然只是一个牵强附会的借口,但是敏英勉强说服自己之后,给麦克发了信息。“出差都准备好了吗?”没有回复。
敏英直接路过了近在眼前的超市招牌,进了马路对面的地铁站,片刻之后乘上了前往格林尼治村的列车。敏英没有什么特别的打算,比如一定要亲自去锁自行车的地方看看,总之感觉如果不做点什么实在难以忍受。自行车虽然不可能还在那里,但是好像只有亲眼去看一下剪断的锁链碎片,才能接受自己是事件的受害者。敏英总和麦克同一阵营,当然是受害者。现在她已经认为,这是某种必须要得到承认的权利。为了找回那个权利,她又去了周四去过的那间酒吧,像是重现那个并不愉快的夜晚的每一个瞬间,按照同样的顺序喝下三杯酒,自己也搞不清楚是在生麦克的气还是担心与麦克渐行渐远,变得完全精疲力尽。那天晚上,敏英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的正常行为就是买了百吉饼和汤打包回家。胜雅大概无法理解敏英的这种愚蠢和散漫吧。
5、周一
胜雅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工作经历,每次写简历都是靠文采自我包装。她列出的优点主要是诚实和适应能力,但是强调某种东西大多是为了掩盖其他东西的缺失。胜雅觉得,那种缺失应该是挑战精神和创意能力。她不会握紧拳头说“我可以”,而是点头接受“我不行”的那种人。虽然不怎么善解人意,但是自我合理化的弹性还是有的。事实上,如果把诚实和适应能力的组合分开来讲,就是在既有条件下竭尽全力的意思。
胜雅拿定了主意。她来到这個城市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闯关似的观光或者体验这座世界第一城市。那么她想要的是什么呢?虽然至今没有找到答案,但是离开的同时便已实现了第一个目的。那么,下一个阶段是不是像这个城市的居民一样生活呢?像这个社区的居民一样,像这个房子的主人一样。胜雅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认可这一决定的标题:陌生城市的十天,像当地人一样生活。两年女性杂志社的工作经历,看来是没白忙活。想到这里,胜雅打开手机记事本软件,像准备项目会议时那样,输入脑海里浮现的条目:了解生活空间,逛超市,社区散步,体验咖啡馆和餐厅,跟邻居打招呼。
胜雅决定先从打扫房屋开始,顺便好好了解生活空间。她脱掉睡衣,换上了自己喜欢的迪士尼图案家居服。窗帘唰啦一下拉开的瞬间,阳光洒满了房间。她打开窗户,站在窗前尽情呼吸着算不上新鲜的空气,又以花盆、书桌和马蒂斯画框为背景自拍了几张。
敏英的老式有线吸尘器十分笨重,噪音又大。电源线很短,从卧室到客厅再到厨房,每次都要重新找电源插上插头。去年年底,胜雅在公司年会上抽到了一个中国产的扫地机器人,在这之前胜雅家也已经用上了无线吸尘器。胜雅的脑门上已经开始簌簌淌汗了。 浴室打扫也不容易。浴缸已经变黄,抓痕用清洁剂擦了几遍都没用。淋浴头固定在高处拿不下来,只能单独用水盆接水冲刷。裂开的瓷砖差点割伤胜雅的手。胜雅把放在浴缸边上的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逐一拿出来擦拭。都是韩国超市常见的大容量包装产品。浴室里的身体乳和肥皂,果然也是便宜实用的。敏英上班后,胜雅看了一下抽屉柜顶上的化妆品,也是一样。只置备最基本的,用韩国式的说法是,全是路边店的产品。对胜雅来说,这有些意外。
爸爸经常海外出差,妈妈品位时尚,敏英从小用的都是高端产品。敏英的父母给这个独生女准备的书包、文具、护唇膏和护手霜,都是高级品牌。胜雅的妈妈曾为了给弟弟赚补习班的学费去百货商场打工,胜雅去找妈妈要零花钱时看到过那些品牌。胜雅现在已经不用超市产品了。洗发水和化妆品可以从法国药店直邮所以不算太贵,身体产品用的是环保品牌。如果有了商品券,也会去百货商场购买。和身边那些常去皮肤科和美容店的人相比,这也不算什么。看了社交媒体上的广告,也会经常买些像环保包或者袜子之类的东西。妈妈总是唠叨胜雅乱花钱,胜雅平常的理念却是珍惜小钱也绝对不会变成大钱。
胜雅想擦一下浴缸上方的小窗户,却发现那扇窗根本打不开。有人用钉子结结实实地把窗框固定住了,从外面绝对打不开。其他地方不是生锈就是裂开变色,钉子却闪着银光,格外显眼,像是新钉上去的。谁帮她弄的呢?胜雅突然想起了那个相框,同时开始好奇为什么会藏在书架上。
胜雅开始打扫厨房之前,先把洗碗池和抽屉挨个打开看了一下。容器的大小材質不一,汤锅和平底锅的涂层已经脱落,厨具没一个像样的。那些物品都留下了长时间留学生活的痕迹,应该是临时住所的权宜之计。厨房只是刷了油漆看上去干净利索罢了,边边角角越看越觉得寒碜。就算房子再老,也不能用木头门的洗碗池和老古董一样的黄铜把手吧?厨房里只有一个灯,十分昏暗,感觉切菜都会割伤手指。
胜雅和父母一起住在不久前刚搬进的新公寓。拥有数控家居,所有电子产品都可以通过感应或者遥控器、声控等进行调节。最让妈妈满意的是厨房的高光烤漆洗碗池和大理石墙面,这些只是基本配置而已,还有镶嵌式电视机和爱尔兰餐桌。不是燃气灶而是电灶,开水龙头的时候用脚踩踏板就可以了。胜雅打算只在那里住到自己还清学费贷款。厌倦了唠叨与多管闲事,而且每个月交给妈妈的生活费也成了负担。独立之后,她想扔掉所有的旧行李,按照简洁的北欧风进行装修。虽然只能负担外围区域的小户型公寓,不过最好是新建的。胜雅突然想起,敏英说决定搬来这里是因为之前的屋子有老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屋里越来越热。阳光肆意地烘烤着地板,光脚踩上去很不舒服。最后收拾可回收垃圾时,门铃突然响了。胜雅吓得一激灵,赶紧把身体贴近玄关的墙上,轻声侧耳听着外面的动静。说不定是过来确认是否有客人到访的管理员老奶奶,或者是因为清扫噪音而上来抗议的楼下邻居。过了很久,外面却没发出任何声音。胜雅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门。
来到这个家之后,胜雅还是第一次开门。一个掉落在地上的信封映入眼帘。那是一个开窗信封,由此推测应该是通知单之类的东西。胜雅把它捡起来,像是很熟悉的样子把楼道和楼梯周边上上下下慢慢地打量了一遍,然后才关上了门。她把信封放在了餐桌上。出去扔可回收垃圾之前,她又改变了主意,把信封里的东西拿了出来放在餐桌上,把撕碎的信封扔进了垃圾堆。
胜雅希望管理员老奶奶没有坐在那个破旧的沙发上。如果万一真的遇到了,就要像邻居一样问好。胜雅下了几遍决心之后,走下台阶。万幸,沙发上没有人,只有洒在人行道地砖上的白色阳光。
敏英下班很早。约见的人没有联系,于是提早回家了。敏英和胜雅一起去了社区的希腊餐厅。敏英在众多餐厅中选中了这家,口味正统而且米其林分数很高。胜雅对那个陌生厚重的菜单完全提不起兴趣。敏英点了单:冷汤和烤串,茄子和夹了碎羊肉的穆沙卡,包着葡萄叶的卓玛,旁边还有一盏乌佐酒。每次上菜胜雅都会拍照,却并没觉得比她在首尔林荫道吃过的希腊菜更加美味。就连室内装饰,也是那边的氛围更显尊贵。
上菜的男服务员话很多,敏英每次都会嘴角上扬,笑着回应。等他离开之后,敏英马上变回平时那副表情,低声对胜雅说他也住在这个社区,有可能就是在对面建筑物窗边抽烟的男人之一。真记仇,胜雅心想,她肯定会怨我没拉窗帘。刚才敏英一回家便神经质地盯着拉开的窗帘,胜雅只好向她解释说因为打扫了卫生。敏英一副打扫了也不乐意的脸色,略显冷淡地吐出一句:“没那个必要。”她从洗碗池架子上拿出水杯,转过身看着胜雅,再次开口说道:“东西也整理了啊,位置都变了呢。”语气依然不太满意。
服务员拿来账单,和敏英互相开过几句玩笑之后,回到了服务台。胜雅看到了账单和敏英往里放的小费数额,比林荫道贵三倍。
因为放在餐桌上的通知单,胜雅短暂平静下来的心情再次僵化。敏英看到通知书,惊讶地拿了起来。“这个为什么会在这?这是楼下的信件啊。”胜雅面色慌张地解释事情原委,敏英用手指指着通知书最顶端的印刷字体给她看。那不是敏英的名字。听说胜雅已经把信封扔了,敏英的声音稍微变大了。“搞什么啊,这要怎么还回去?这是催促函,是送到家门口的。”胜雅本来想说“反正是没有任何标记的白色信封”,却又没说出口。她只是把放在门口的信封捡回来而已。
那天晚上,敏英睡了之后,胜雅坐在餐桌前用手机打开航空公司的官网,点进答疑栏,输入了自己的提问。“想把出发时间提前,可以改签吗?请尽快回复。”她还顺便去看了看常见提问与回复,又搜索了明后天出发的机票时间。她回到卧室没多久便睡着了。三天过去了,看来已经适应了时差。
6、敏英的周二
麦克的出差日程到周日为止。猫可以自己待三天,所以周四或者周五过去照料一次就可以。添点猫粮和水,清理一下猫厕所,只是些简单的小事。麦克还嘱咐她说,虽然猫会躲着不出来,但是为了给它心理上的安全感,尽可能在家里多停留一会。敏英和远足的朋友去他家里时摸过几次那只猫,所以照顾猫也不难。而且独自进入麦克的私人空间,也不会觉得尴尬。问题是,现在还可以吗?疑心的话就不去做,这是敏英守护自尊心的方式,可是现在又很担心把猫放那么久会不会出什么问题。 敏英打开手机日历,再次确认麦克出差回来的日期,这才发现下周是妈妈的生日。做了备注,却还是忘了。因为不再找家里要钱,也便不再定期联系。敏英最后一次和妈妈见面,还是两年前的毕业典礼。如果找不到工作,三个月之内就要离开这个国家,所以苦苦等待的毕业典礼并不开心。妈妈对就业的渴望不亞于敏英,因为离婚诉讼结束之后,别说是敏英的靠山了,妈妈连她自己的生计都要担心。尽管如此,到达机场的妈妈依旧穿得十分靓丽,还给敏英准备了平板电脑当作毕业礼物。关于离婚,她一个字都没说。
敏英爸爸作为东部的交换教授来到这里的时候,父母的关系已经不好了。妈妈不顾爸爸的反对,死活要跟着来到这个国家,只是因为敏英。家境不允许送敏英去私立学校留学,想要去公立学校,就需要爸爸的J1签证。妈妈和敏英拿着J2签证来到这个国家。爸爸满两年要回国,妈妈也必须一起离开。敏英独自留下,打各种散工支撑着长时间的留学生活;妈妈等到敏英学业结束,接受了爸爸已经提出很久的离婚要求。
毕业典礼第二天,敏英和妈妈一起去了苏豪区。正赶上投简历与面试的旺季,那天上午在公立图书馆附近有个面试。敏英让妈妈在附近的咖啡馆里等着,自己去了面试地点。面试官对敏英说,成绩和履历都无可挑剔,面试成绩也不错,但是为外国人提供身份保障会成为公司的负担,所以还是回去等消息吧。这就是落选的意思。敏英慢慢回到咖啡馆,莫名突然不想进去,透过玻璃窗盯着妈妈看了一会。坐在一堆外国人当中的妈妈矮小而略显焦躁,面色不安地看向门口。敏英第一次觉得妈妈十分憔悴。过了片刻,敏英推开了门。妈妈看着敏英走过来,稍微皱了一下眉头:“衣服有点那什么,应该给你熨一下的。”妈妈一眼就看出了她面试失败,所以拿着装当借口。
母女俩本打算在苏豪区吃个早午餐,再去参观个小画廊。经过名品卖场门前时,妈妈的脚步突然停了下来,盯着橱窗里展示的唯一一套女式正装看了一会,直接推门走了进去。店里冷清到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还散发出一股很好闻的气味。长得像人体模特的女店员面带着优雅的微笑走了过来。女店员招呼妈妈坐到皮沙发上,敏英则走进一间带着镜子的巨大试衣间,试穿妈妈在展示柜里看到的正装。衣服合适得夸张,这是店员、妈妈和敏英三个人达成的共识。价格是敏英现在身上穿的打折款的二十多倍。店员为了方便敏英和妈妈商量,问她们要不要喝水,趁机腾开了位置。过了一会,店员用金属托盘送来了两瓶苏打水和两个装了冰块的玻璃杯。
敏英丝毫没有购买那件衣服的想法。敏英和妈妈都知道,即便穿了那件衣服去面试,反正也是找不到工作的。更重要的是,妈妈没有能力为她买下那件衣服。那种衣服,妈妈即便在试衣间也从来没有穿过。尽管如此,妈妈依然执意要买,是因为敏英穿上之后脊梁笔挺,面色白皙。妈妈辛苦照顾敏英至今,这个决定是她最顶峰,也是最后一次的逞强。
然而,妈妈是否也在期待着敏英强烈反对买下那套衣服呢?成功让敏英记住妈妈执意要买下的样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相当于那套衣服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彼此心知肚明却还在演戏,又在表演中真正动了心。母女俩都已经脆弱到需要欺骗了。她们告别自始至终如教科书般亲切的人体模特店员,走出了那家店。虽然内心有点失落和难堪,更多的却是安心,妈妈和敏英两个人都没有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时间流逝,敏英还是会偶尔想起那套衣服。柔软舒适的触感,轻柔包裹身躯的弹力,突出轮廓感的简明线条。敏英站在试衣间的镜子前,向着镜子里焕然一新的自己微微一笑。如果是这般坦荡自如的模样,说不定真的会面试合格呢。敏英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说不定当时自己欠缺的正是这个分数。
那天晚上,敏英和妈妈一起喝了红酒。敏英借着酒劲告诉妈妈说,这里似乎没有什么地方会接受自己了。妈妈一如既往地鼓舞敏英,强调她是一个多么优秀乖巧的孩子。那一瞬间,敏英把萦绕在嘴边很久的话吐露了出来。“妈,我还是回韩国吧。”妈妈突然沉默了,放下手里拿着的红酒杯,一直没有任何回答。敏英无意识地眨眨眼,拼命咬着嘴唇。那种心情就好比,脚抬到半空,眼前却是一片茫然漆黑,不知道脚应该放在哪里。不曾回头看一眼是什么把自己推到了这里,只是拼尽全力地向前奔跑,这个事实令她痛彻心扉。
敏英和妈妈彼时都被自己开垦的世界拒绝,生活暂时搁置了,无处可去。留给妈妈的机会也不多了。妈妈把一辈子全部奉献给了敏英,现在她需要帮助,敏英却什么也帮不上,没有什么能比这个事实更让敏英感到无力了。敏英并不像妈妈想的那样优秀而乖巧;如果真是那样,她就不会忘记唯一的家人的生日。
7、周二
敏英上班后,胜雅打开航空公司的官网,发现了半夜上传的答复。“可以的,乘客。请拨打免费客服电话进行咨询。”胜雅先放下手机,在脑子里盘算着日期。说不定没有明天马上起飞的机票,好像后天周四左右出发比较稳妥。
那天,胜雅尝试在社区内散步。一想到两天后就要走了,便觉得不需要什么计划,内心更加轻松。出门前,她试了一下手机里的地图和翻译器,把钥匙和钱包放进环保袋后挎在肩上,还戴上了太阳镜。
胜雅想起第一天和敏英走过的路,成功走到了地铁站。从那里再往前多走几步,就能看到小教会旁的知名甜甜圈店。过了那边的岔路口,边上有一家星巴克咖啡。胜雅好像见到了老乡一样,轻快地走了过去。虽然英语点单会紧张,但是看到了熟悉的菜单,所以有了勇气。等到终于安然无恙地拿到了堆满奶油的星冰乐,胜雅脑海里已经接二连三地浮现出了描写那种成就感的句子。和首尔的星巴克相比,这里出乎意料地冷清与质朴,胜雅却很满意。明天好像也可以在这里打发时间。有了具体的目标和逗留之处,胜雅感到十分安心。
敏英下班后去买了可以媲美甜甜圈的社区特产披萨和可乐。胜雅和敏英一起吃着这些东西,几次打算开口说出“我想早点回韩国”,却因为敏英一直在问最近韩国流行什么产品,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向航空公司咨询票务的电话也没打成。敏英在餐桌前坐到很晚,好像一直在浏览购物网站。 胜雅躺在自己的位置上,又打开了航空公司官网,再一次浏览着答疑栏和机票出发时间。这时,敏英回到卧室和她搭话。“能拜托你件事吗?”“什么?”胜雅坐了起来。敏英接着说道:“下周就是妈妈生日,想要如期收到礼物,现在邮寄已经太迟了。”敏英在网上买好礼物,胜雅帮她带回韩国,转交给她的妈妈,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只不过,胜雅收到礼物之前不能离开,这就打乱了她的计划。
“快递什么时候送来?”“两三个工作日吧,周五左右。”“怎么这么慢?韩国当日配送很多的。”胜雅絮叨着,敏英却不知道真正的缘由。“你不方便的话,寄快递也行。”胜雅向着打算就此离开卧室的敏英回答道:“生日礼物嘛,当然要遵守时间了。”胜雅的诚实中好像还包含了某种忠诚,更贴切的理由是其实她也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
8、敏英和胜雅的周三
胜雅再次开启了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如此一来,下一个行程貌似就是去逛超市了。胜雅刚进超市,便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凉爽舒适,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在这个城市见到的最亲切的风景。物品分类和选购路线与韩国超市相似,胜雅在这里几乎感受到了一种释放感,毫无顾忌地开始填满购物车。
胜雅买了敏英用来做三明治便当的火腿和芝士,还买了水和西柚味的碳酸水,苹果和香蕉,以及巧克力和点心。西红柿、洋白菜、胡萝卜、西兰花、苹果,每一种都装了满满一大袋子,因为胜雅野心勃勃地想要给备受便秘折磨的敏英做排毒果汁。红酒简直太便宜了,很难不买一瓶。红酒瓶起子,还有那旁边放着的土豆削皮器也一起放进了购物车。排队结账时,胜雅才发现买得有点多了。没办法,她只能两手抓着四个沉重的塑料袋,汗如雨下地走了两个街区,爬上了四层楼。
紧接着,胜雅正式开始在厨房忙活起来。其实,胜雅没有做过排毒果汁。妈妈做的时候瞥过一眼,却也只是坐享其成而已。而且,她打算做足一个星期的量。那么多材料分几批洗完,还要全部切成萝卜块泡菜的样子,一个多小时就这样过去了。把它们弄熟的过程更加煎熬。没有炖锅,只好用小汤锅分成几份,煮了倒出来再煮,如此反反复复。
厨房没有窗户也没有空调,胜雅脱掉迪士尼家居服的上衣,只穿了内衣守在煤气灶前。按照网上的菜谱,把煮好的蔬菜汤和渣滓分离冷却,但是室内温度太高,花了很长时间。把所有的塑料桶一并拿出来挨个装满,胜雅已经连动动指头尖的力气都没有了。刀、菜板和汤锅随便一放,胜雅便躺倒在沙发上了。
胜雅在浅睡中听到开门的声音,睁开了眼睛。敏英回来了。胜雅撑起身子的瞬间,吃了一惊。敏英跺着脚走过来,粗暴地把打开的窗帘重新拉上,声音也有些凶狠。“家里怎么这么热?”“做了点儿排毒果汁。”敏英叹了口气。“谢谢,但是今天这种日子谁还开火,家里完全变成了蒸笼啊。”敏英走进厨房,看着餐桌上摆着的各种塑料瓶。“做了这么多?喝不喝都不知道,也不问一下。”胜雅走到冰箱前,给敏英拿了瓶水。敏英表示信得过这个城市的自来水,执意接了自来水喝下去。
她到底为什么这样?敏英心想,她为什么一直这么没有分寸?从第一天开始就这样。为什么审视、倒腾别人的东西?麦克始终没有联系,直接出差去了。敏英本来就很受伤,胜雅还非要问她是不是有了美国男朋友,如此看来绝对是偷窥了书架上的相框。就拿今天来说,敏英下班坐地铁站回家的路上十分抑郁,本来自我安慰说回家即便只是和胜雅喝杯凉爽的啤酒也会心情变好。但是回到家的瞬间,热浪扑面而来,厨房乱七八糟,只穿着内衣的胜雅敞着窗帘正在睡觉。看到这些,她有一种自己的空间被破坏的感觉,心情突然被疲劳感淹没。
人是不会变的。胜雅过于天真,不懂察言观色。吃炸猪排还是炒年糕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尚且不能自己轻松决定,事事都要依靠敏英;同时又非常固执,十分渴望得到认可。敏英出来留学的时候,胜雅顶着肿胀的双眼交给她一封熬夜写出来的亲笔信,说什么敏英在美国有了新朋友很快就会把这种平凡的发小忘掉。敏英大概说了二十多次“不会的”,胜雅的啜泣依然没有停止。一周量的排毒果汁?虽然像手写信一样令人感谢而感动,却又似乎在告诉你一定要永远珍藏,令人负担重重,更何况敏英对此毫无兴趣。关系亲近并不一定要变得相像。各自在自己位置上,給对方一个微笑,挥挥手就可以了。敏英厌倦了这些需要解释和维持的关系,也对无法用适当的欺骗来掩饰的自己感到厌烦。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胜雅心想,她怎么一直那么自我中心呢?只看到屋子的闷热,就看不到我在这闷热中干了一天的活吗?给她收拾屋子、为她做排毒果汁一点也不重要,问题就是没按照她的方式来。本以为她吃了点苦头,却还是丝毫没变。那么宣扬独立自主,却用着父母给的学费留学,任何事情都无法忍受比自己的朋友差。社交网站上的照片也好像都是在提交一份彰显自我的答卷和履历。如果不是那些照片,胜雅根本不会被关在这又小又老、热得要死的房间里干活。胜雅长期被敏英的自私所伤,现在又要承受这些,她厌烦了自己的这种诚实和适应能力。她回到房间,把衣架上挂着的衣服和从超市买回来的巧克力跟点心一股脑塞进了行李箱里。
9、周四和周五
第二天,胜雅睡了个懒觉,起床之后发现敏英已经去上班了。胜雅打开冰箱喝排毒果汁,发现敏英做了火腿芝士三明治便当带走了。
胜雅那天是在星巴克度过的。因为房间空气流通不好,为了躲避炙热的空气,只能出门。胜雅用手机拍了照片,又打开笔记本信手涂鸦。观察周围的人也很有趣。坐在一群外国人中间,感觉也是越来越自然。虽然没人注意自己,胜雅还是又点了一个司康饼作午饭,也算是付了座位的费用。回去的路上去了趟超市,买了草本糖和易拉罐啤酒,还有挂在旁边的形状奇特的瓶起子。胜雅每次进出都会留意,废弃的沙发上那天却依然空无一人。
胜雅爬上楼梯,看到门上的贴纸,这种闲适瞬间消失不见。她大致看了一下贴纸上的印刷字,好像是快递派送未能成功,需要自己去邮局取件。看样子是敏英给妈妈买的礼物吧。不是说明天送货吗?这个国家怎么事事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