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一种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游戏教学方案,一直是很多教师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小学三年级科学学科出发,探索游戏在这一阶段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并为后续游戏在课堂上的普及提供素材。
  自素质教育普及以来,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游戏作为一种能有效彰显科学学科魅力的教学方式,该如何将其与科学学科融合在一起呢?
  一、游戏融入科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小学学科都开始出现游戏教学的身影。近几年来,随着游戏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实践的增多,科学课堂上游戏教学的不足也表现出来。
  首先,是游戏与学科内容融合不紧密。由于科学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时间比较短,导致很多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掌控的程度不够好。尤其对于那些游戏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师来说,他们在后续课程中实践游戏教学模式时非常容易出现偏题、跑题等情况,削弱了游戏在课程中应用实践的教育意义,也影响了游戏模式下科学教学的成效。
  其次,是教师创设科学游戏的思路单一。在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下,很多教师设计游戏的思路都局限在“科学知识 传统游戏”层面上,这“单一”的游戏创设思路很难彰显课堂游戏的时代性,也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游戏的兴趣,削弱了科学课堂游戏实践的成效。
  二、游戏在科学课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及方法
  (一)运用的原则
  从以往科学课堂实践游戏的经验来看,科学性、适龄性是后续课堂组织游戏的核心原则。以科学性为例,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游戏时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展开,避免出现偏题、跑题等不利于学生科学学科学习的情况,确保游戏实践的效果。而适龄性则是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教学游戏时,应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实践能力出发,设计学生能参与、感兴趣的游戏,以此发挥游戏引导他们科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成效。
  (二)运用的方法
  教师应转变以往科学课上设计游戏实践的思路,深化科学课堂与游戏的结合度,进而收获更好的游戏教学实践效果。比如,在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植物的一生》课程游戏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从“新课标”对这一课程教学的要求出发,为学生设计情境演绎小游戏——“种子的一生”,借助这一小游戏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需要注意,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想扮演的角色,借此提高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趣,保证游戏实践效果)。借助游戏将这一课的科学知识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章节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实现科学教学中游戏实践的效果。
  教师应贴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板块,借助这些游戏板块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游戏教学实践,优化游戏在教学中应用的成效。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科学《声音的奥秘》课程为例。在围绕这一课程设计课堂游戏时,教师就可以将小组协作的思路运用于游戏实践,为由学生组成的科学探究小组设计探究、思考、交流这三个模块。在设计“声音奥秘”课程的探究游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出发,开展“声音搜集者”的小游戏,借助这一游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同学们能搜集多少种不同的声音?”;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围绕其思考的结果设计实验,通过“我是小小实验家”的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与“声音”相关问题的思考、验证,力图验证他们有关声音的猜想;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声音辩论会”的小游戏,让学生以这一游戏为平台表述、分享他们有关“声音”的研究成果,提高他们对声音问题的理解能力。在各个模块中设计与模块目标相对应的科学游戏,借此实现游戏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实现提高这一环节教学质量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模块设计游戏时,教师应格外重视对游戏难度的把控,只有实现了对游戏难度的把控,才能确保学生主动地参与科学课堂游戲,并对科学课堂游戏抱有兴趣,进而实现游戏在科学课堂上实践的价值,强化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启蒙、德育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科学学科的优化发展而言,游戏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为这一学科发展创造了机会。所以,在后续的游戏与科学教学融合时,教师就应紧紧把握科学、适龄的原则,将游戏教学真正地融入科学课堂,以期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不仅仅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方式,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最主要路径。小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才能牢固地理解科学现象、掌握科学规律。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继而让科学本质与教育目标实现统一。  为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进行探究式科学课堂的建构,用以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引发学生自主发现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认识自然规律,认识化学、物理现象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旨在通过科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注重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及提升。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味地灌输科学知识,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点的仓库,而无法通过自己的体验、实践,真切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适当放手,让
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对科学教学高度重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育对科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和关注。本文从科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就其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一、科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
小学科学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逻辑方面意义重大。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也有许多富有实践性的板块,将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教师已逐渐将两者结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本文将浅析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提出有效结合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综合水平。  一、科学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联分析  (一)科学课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提供专业理论  一般而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然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小学生对自然知识的了解,构建小学生自然科学观念,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引导学生怀着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在“课程德育”教学工作深入贯彻之下,我们要在小学自然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挖掘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中存在的德育价值,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真正贯彻“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
“做中学”是我国在2001年启动的科學教育改革项目,“做中学”的宗旨是让学生爱上科学。“做中学”吸纳了美国“动手做”中的先进经验,“动手”是学生认识科学世界的主要方式,“动手做”基于“我做了,我明白了”的理念,倡导学生动手做科学,在亲手操作中探究科学。“做中学”已经成为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崇拜的一种科学教学方式,进入了平常科学课堂。然而,部分科学教师对“做中学”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认为“做”就是“
科学教学中引领学生亲历猜想、设计、实验、发现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以“倒流香的研究”为例,从课前探究准备、课中自主合作探究、课后拓展探究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其学科特点而言,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更快地达到教学效果,往往简化了许多学生应有的探索过程,简化了学生猜想
与一般的科学课堂教学相比,“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强调创新性、激励性和实践性。为了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特点,结合“做思共生”课堂教学的特性,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路径,促进学生“做”和“思”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其科学素养。  小学生的科学认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源于身体与自然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思的
在我国义务制教育阶段,纸质化的书面考试是各类学科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考核为教学目标的学科而言,既适合也适应。但是对科学学科而言,除了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也是体现其科学能力的一个环节。因此对学生科学学科的评价,除了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其全面的学习探究过程。  一、简述科学课教学评价方式  (一)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启了信息技术教育,如今的新生代,几乎都是伴随新一代数字化工具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能故步自封,只教打字和WPS软件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课本几经更新,在五年级和六年级添加了少儿编程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从logo到scratch,变得更加有趣和智能化。人工智能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有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