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一般的科学课堂教学相比,“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强调创新性、激励性和实践性。为了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特点,结合“做思共生”课堂教学的特性,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路径,促进学生“做”和“思”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其科学素养。
小学生的科学认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源于身体与自然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思的过程是动脑,而做的过程则是动手。思的表现和验证是做,而做的保障和目的,则是思。本文在反思传统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和建构“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教学范式。
一、“做思共生”科学课教学的独特个性
(一)实践性
不同于小学科学传统课堂的是,“做思共生”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于引导大多数学生参与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实施,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动脑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激励性
学生在“做思共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自主学习,会发现新的现象,获得新的认知,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而这样的思维和情感,会刺激和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未知领域,以获得更多的发现。个体自身情感的爆发,是“做思共生”课堂中激励的主要源泉,这种激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实践探究中。
(三)创新性
在“做思共生”的课堂上,需要生出许多可供研究的课题,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给予学生科学引导。这样,“做思共生”的课堂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许多新的疑问和新的发现。而“做思共生”课堂的最大特色就是创新性,正是因为不断创新认知和方法,才使共生课堂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有效建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途径
(一)讲解导引途径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主要是采取讲授认知和讲解导引两种方式教学。
而在“做思共生”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和某个现象主动进行质疑,是讲解导引的主要途径,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并获得新的认知。之所以会选择这个教学途径,是因为教师发挥着极大的主导作用,并且课程有着较快的进展,能拥有灵活和自由的教学方法,而导引学生的认知内容也具有极大的含量。通过教和学并重,真正实现了做和思共生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广泛地运用讲解导引这一方法。
目前,教师主要是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介绍教学内容,教学途径主要是选择看一看,读一读。对于此种教学模式,学生兴趣不高,不能有效激活思考力。而事实上,很多文字和图片中都蕴含着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在《太阳钟》教学中,可基于前一节课的学习认知,启发学生对太阳运动和影子变化的规律认真思考,并积极开拓思维,自己设计一种方便计时的工具,这样能更好地厘清日晷的发明思路和功能。最后再让学生用日晷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学生对日晷的应用过程获得更好的体验,能有效培养其科学素养,实现小学新课程教学目标。
(二)选择实验观察发现途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此,教师应结合“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将教材认真研透,并对教学思路巧妙创新。通过实验观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使科学探究行为更加有价值、有意义。譬如在《照镜子》的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将这一实验反过来探究:思考一下如何利用两面镜子进行成像,让物体在镜子中成1个像2个像直至无数个像?在这个实验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利用两面镜子进行成像。当学生发现通过变换两面镜子的角度,有越小的角度,就会产生越多的物像时,就会反过来思考:如果有越大的角度,是不是就會产生越小的成像呢?学生边思考边实践,就会发现只要将两面镜子排成180度角,就会形成一个像。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最终得出结论:两面镜子对光的相互反射,是成像规律形成的原因。
(三)自主解疑途径
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做思共生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应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而是要引导其运用科学思维,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三、结语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学习样态,就是做思共生。为打造“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样式,教师应有机地整合跨学科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交流为纽带,以活动为平台,以问题为引擎,以目标为统领,让学生做中有思,思中有做。
小学生的科学认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源于身体与自然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思的过程是动脑,而做的过程则是动手。思的表现和验证是做,而做的保障和目的,则是思。本文在反思传统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和建构“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教学范式。
一、“做思共生”科学课教学的独特个性
(一)实践性
不同于小学科学传统课堂的是,“做思共生”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于引导大多数学生参与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实施,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动脑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激励性
学生在“做思共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自主学习,会发现新的现象,获得新的认知,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而这样的思维和情感,会刺激和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未知领域,以获得更多的发现。个体自身情感的爆发,是“做思共生”课堂中激励的主要源泉,这种激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实践探究中。
(三)创新性
在“做思共生”的课堂上,需要生出许多可供研究的课题,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给予学生科学引导。这样,“做思共生”的课堂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许多新的疑问和新的发现。而“做思共生”课堂的最大特色就是创新性,正是因为不断创新认知和方法,才使共生课堂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有效建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途径
(一)讲解导引途径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主要是采取讲授认知和讲解导引两种方式教学。
而在“做思共生”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和某个现象主动进行质疑,是讲解导引的主要途径,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并获得新的认知。之所以会选择这个教学途径,是因为教师发挥着极大的主导作用,并且课程有着较快的进展,能拥有灵活和自由的教学方法,而导引学生的认知内容也具有极大的含量。通过教和学并重,真正实现了做和思共生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广泛地运用讲解导引这一方法。
目前,教师主要是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介绍教学内容,教学途径主要是选择看一看,读一读。对于此种教学模式,学生兴趣不高,不能有效激活思考力。而事实上,很多文字和图片中都蕴含着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在《太阳钟》教学中,可基于前一节课的学习认知,启发学生对太阳运动和影子变化的规律认真思考,并积极开拓思维,自己设计一种方便计时的工具,这样能更好地厘清日晷的发明思路和功能。最后再让学生用日晷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学生对日晷的应用过程获得更好的体验,能有效培养其科学素养,实现小学新课程教学目标。
(二)选择实验观察发现途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此,教师应结合“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将教材认真研透,并对教学思路巧妙创新。通过实验观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使科学探究行为更加有价值、有意义。譬如在《照镜子》的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将这一实验反过来探究:思考一下如何利用两面镜子进行成像,让物体在镜子中成1个像2个像直至无数个像?在这个实验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利用两面镜子进行成像。当学生发现通过变换两面镜子的角度,有越小的角度,就会产生越多的物像时,就会反过来思考:如果有越大的角度,是不是就會产生越小的成像呢?学生边思考边实践,就会发现只要将两面镜子排成180度角,就会形成一个像。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最终得出结论:两面镜子对光的相互反射,是成像规律形成的原因。
(三)自主解疑途径
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做思共生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应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而是要引导其运用科学思维,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三、结语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学习样态,就是做思共生。为打造“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样式,教师应有机地整合跨学科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交流为纽带,以活动为平台,以问题为引擎,以目标为统领,让学生做中有思,思中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