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做思共生”课堂途径探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zi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一般的科学课堂教学相比,“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强调创新性、激励性和实践性。为了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特点,结合“做思共生”课堂教学的特性,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路径,促进学生“做”和“思”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其科学素养。
  小学生的科学认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源于身体与自然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思的过程是动脑,而做的过程则是动手。思的表现和验证是做,而做的保障和目的,则是思。本文在反思传统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和建构“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教学范式。
  一、“做思共生”科学课教学的独特个性
  (一)实践性
  不同于小学科学传统课堂的是,“做思共生”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于引导大多数学生参与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实施,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动脑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激励性
  学生在“做思共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自主学习,会发现新的现象,获得新的认知,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而这样的思维和情感,会刺激和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未知领域,以获得更多的发现。个体自身情感的爆发,是“做思共生”课堂中激励的主要源泉,这种激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实践探究中。
  (三)创新性
  在“做思共生”的课堂上,需要生出许多可供研究的课题,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给予学生科学引导。这样,“做思共生”的课堂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许多新的疑问和新的发现。而“做思共生”课堂的最大特色就是创新性,正是因为不断创新认知和方法,才使共生课堂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有效建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途径
  (一)讲解导引途径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主要是采取讲授认知和讲解导引两种方式教学。
  而在“做思共生”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和某个现象主动进行质疑,是讲解导引的主要途径,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并获得新的认知。之所以会选择这个教学途径,是因为教师发挥着极大的主导作用,并且课程有着较快的进展,能拥有灵活和自由的教学方法,而导引学生的认知内容也具有极大的含量。通过教和学并重,真正实现了做和思共生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广泛地运用讲解导引这一方法。
  目前,教师主要是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介绍教学内容,教学途径主要是选择看一看,读一读。对于此种教学模式,学生兴趣不高,不能有效激活思考力。而事实上,很多文字和图片中都蕴含着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在《太阳钟》教学中,可基于前一节课的学习认知,启发学生对太阳运动和影子变化的规律认真思考,并积极开拓思维,自己设计一种方便计时的工具,这样能更好地厘清日晷的发明思路和功能。最后再让学生用日晷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学生对日晷的应用过程获得更好的体验,能有效培养其科学素养,实现小学新课程教学目标。
  (二)选择实验观察发现途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此,教师应结合“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将教材认真研透,并对教学思路巧妙创新。通过实验观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使科学探究行为更加有价值、有意义。譬如在《照镜子》的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将这一实验反过来探究:思考一下如何利用两面镜子进行成像,让物体在镜子中成1个像2个像直至无数个像?在这个实验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利用两面镜子进行成像。当学生发现通过变换两面镜子的角度,有越小的角度,就会产生越多的物像时,就会反过来思考:如果有越大的角度,是不是就會产生越小的成像呢?学生边思考边实践,就会发现只要将两面镜子排成180度角,就会形成一个像。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最终得出结论:两面镜子对光的相互反射,是成像规律形成的原因。
  (三)自主解疑途径
  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做思共生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应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而是要引导其运用科学思维,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三、结语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学习样态,就是做思共生。为打造“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样式,教师应有机地整合跨学科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交流为纽带,以活动为平台,以问题为引擎,以目标为统领,让学生做中有思,思中有做。
其他文献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兴趣偏好等,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以让学生真正地爱上科学学科,自主融入科学乐园。  如何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当前小学科学教师思考的关键性问题,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无疑为教师进行课改找到了努力方向,打破了原有的科学教学僵局。但是,在实际讲解科学知识时,部分教师
本文着重对小学科学教学中数學思维的有效渗透展开研究,特别指出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批判性思维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课堂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批判性的数学思维,并指出教师应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大胆批判、开展全面评价考核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促进学生形成综合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融合数学思维设计教
“翻转课堂”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是否适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翻转课堂”的特点,以及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实施时的困惑,力求寻找到“翻转课堂”融入小学科学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不仅仅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方式,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最主要路径。小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才能牢固地理解科学现象、掌握科学规律。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继而让科学本质与教育目标实现统一。  为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进行探究式科学课堂的建构,用以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引发学生自主发现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认识自然规律,认识化学、物理现象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旨在通过科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注重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及提升。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味地灌输科学知识,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点的仓库,而无法通过自己的体验、实践,真切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适当放手,让
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对科学教学高度重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育对科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和关注。本文从科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就其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一、科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
小学科学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逻辑方面意义重大。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也有许多富有实践性的板块,将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教师已逐渐将两者结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本文将浅析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提出有效结合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综合水平。  一、科学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联分析  (一)科学课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提供专业理论  一般而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然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小学生对自然知识的了解,构建小学生自然科学观念,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引导学生怀着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在“课程德育”教学工作深入贯彻之下,我们要在小学自然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挖掘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中存在的德育价值,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真正贯彻“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
“做中学”是我国在2001年启动的科學教育改革项目,“做中学”的宗旨是让学生爱上科学。“做中学”吸纳了美国“动手做”中的先进经验,“动手”是学生认识科学世界的主要方式,“动手做”基于“我做了,我明白了”的理念,倡导学生动手做科学,在亲手操作中探究科学。“做中学”已经成为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崇拜的一种科学教学方式,进入了平常科学课堂。然而,部分科学教师对“做中学”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认为“做”就是“
科学教学中引领学生亲历猜想、设计、实验、发现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以“倒流香的研究”为例,从课前探究准备、课中自主合作探究、课后拓展探究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其学科特点而言,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更快地达到教学效果,往往简化了许多学生应有的探索过程,简化了学生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