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究全麻复合颈丛阻滞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治疗的患者4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3例患者,实验组2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全身麻醉,实验组患者采用全麻下复合颈丛阻滞的麻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后苏醒时间等项目的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毕至苏醒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复合颈丛阻滞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全身麻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全身麻醉;颈丛阻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效果;苏醒延迟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预防由于斑块脱落引起脑卒中的一种方法,已被证明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预脑梗塞[1]。该手术有一定风险,因此选好手术的麻醉方法成为了降低手术风险的关键因素。为此,选取我院将进行手术的46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全身麻醉,实验组患者采用全麻下复合颈丛阻滞的麻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后苏醒时间的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治疗的患者46例。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个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年龄在48岁-78岁,在手术前均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等症状,发生脑血栓的有4例。女性患者有10例,年龄在57岁-86岁,在手术前均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发生脑血栓的患者有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术前30 min均肌注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全身麻醉誘导采用咪 唑安定0.05-0.06mg/kg,芬太尼3-5μg/kg,丙泊酚1.5mg/kg,琥珀胆碱1.5mg/kg用于肌松,麻醉师行气管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维持PET二氧化碳压力为30-40mmHg。麻醉维持用药为丙泊酚2-3mg/(kg*h),芬太尼0.2-0.3μg/(kg*h),阿曲库铵0.5-0.7mg/(kg*h),罗哌卡因每隔1h硬膜外注入5ml[2]。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实验组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颈丛阻滞方法为经C4一点法行颈深神经丛阻滞后退至颈浅神经丛,用药为1%利多卡因与0.25%的布比卡因混合液5ml。进行两组苏醒时间的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表1两组患者手术完毕至苏醒时间的比较(min)
组别 例数 自主呼吸 指令睁眼 拔管 完全清醒
对照组 23 7±5 11±7 20±9 25±18
实验组 23 5±3* 8±6* 16±8* 18±10*
注: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手术完毕至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以恢复血管内径正常大小,由于切除了增厚的动脉内膜和粥样硬化斑块,使脑血管得以疏通,脑供血得以改善,同时也切断了栓子产生的来源,在临床上该手术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3]。由于在该手术的患者年龄均偏大,所以有部分医生认为应行全身麻醉效果更好更安全,同时可减少手术是患者的紧张感,但也有部分医生认为该手术为脑血管相关手术应保持患者术中清醒,全麻手术中大脑清醒度检测远没有颈丛麻醉患者主观清醒更直观,因此有部分医生认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行颈丛阻滞更为安全。但近年来又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对预行颈动脉内膜不妥数的患者更优,因此,本实验目的在于探究全麻复合颈丛阻滞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效果。选取我院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共46例,对照组患者行全身麻醉,实验组患者采用全麻下复合颈丛阻滞的麻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后苏醒时间等项目的比较。结果发现,行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的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行单纯全身麻醉的患者苏醒时间短,两组患者均无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行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的患者较单纯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时间更短,建议临床上推广使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方法优点在于患者苏醒时间更短,相对于苏醒时间长的患者更为安全。该种麻醉方法的缺点在于手术费用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两种手术麻醉方法均用嘱患者严格禁食禁水,成人禁食8h以上,饮水4h以上以防插管过程中发生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
参考文献:
[1] 韩志国,余淑珍,蔡秋萍,徐廷万,刘雁.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体会[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03)
[2] 甄雅南,刘鹏,王非,叶志东,林凡,杨煜光,钱松屹.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26例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06)
[3] 彭中美,马皓琳,徐国辉.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J]. 上海医学. 2007(07)
关键词:全身麻醉;颈丛阻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效果;苏醒延迟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预防由于斑块脱落引起脑卒中的一种方法,已被证明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预脑梗塞[1]。该手术有一定风险,因此选好手术的麻醉方法成为了降低手术风险的关键因素。为此,选取我院将进行手术的46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全身麻醉,实验组患者采用全麻下复合颈丛阻滞的麻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后苏醒时间的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治疗的患者46例。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个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年龄在48岁-78岁,在手术前均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等症状,发生脑血栓的有4例。女性患者有10例,年龄在57岁-86岁,在手术前均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发生脑血栓的患者有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术前30 min均肌注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全身麻醉誘导采用咪 唑安定0.05-0.06mg/kg,芬太尼3-5μg/kg,丙泊酚1.5mg/kg,琥珀胆碱1.5mg/kg用于肌松,麻醉师行气管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维持PET二氧化碳压力为30-40mmHg。麻醉维持用药为丙泊酚2-3mg/(kg*h),芬太尼0.2-0.3μg/(kg*h),阿曲库铵0.5-0.7mg/(kg*h),罗哌卡因每隔1h硬膜外注入5ml[2]。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实验组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颈丛阻滞方法为经C4一点法行颈深神经丛阻滞后退至颈浅神经丛,用药为1%利多卡因与0.25%的布比卡因混合液5ml。进行两组苏醒时间的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表1两组患者手术完毕至苏醒时间的比较(min)
组别 例数 自主呼吸 指令睁眼 拔管 完全清醒
对照组 23 7±5 11±7 20±9 25±18
实验组 23 5±3* 8±6* 16±8* 18±10*
注: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手术完毕至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以恢复血管内径正常大小,由于切除了增厚的动脉内膜和粥样硬化斑块,使脑血管得以疏通,脑供血得以改善,同时也切断了栓子产生的来源,在临床上该手术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3]。由于在该手术的患者年龄均偏大,所以有部分医生认为应行全身麻醉效果更好更安全,同时可减少手术是患者的紧张感,但也有部分医生认为该手术为脑血管相关手术应保持患者术中清醒,全麻手术中大脑清醒度检测远没有颈丛麻醉患者主观清醒更直观,因此有部分医生认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行颈丛阻滞更为安全。但近年来又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对预行颈动脉内膜不妥数的患者更优,因此,本实验目的在于探究全麻复合颈丛阻滞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效果。选取我院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共46例,对照组患者行全身麻醉,实验组患者采用全麻下复合颈丛阻滞的麻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后苏醒时间等项目的比较。结果发现,行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的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行单纯全身麻醉的患者苏醒时间短,两组患者均无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行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的患者较单纯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时间更短,建议临床上推广使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方法优点在于患者苏醒时间更短,相对于苏醒时间长的患者更为安全。该种麻醉方法的缺点在于手术费用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两种手术麻醉方法均用嘱患者严格禁食禁水,成人禁食8h以上,饮水4h以上以防插管过程中发生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
参考文献:
[1] 韩志国,余淑珍,蔡秋萍,徐廷万,刘雁.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体会[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03)
[2] 甄雅南,刘鹏,王非,叶志东,林凡,杨煜光,钱松屹.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26例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06)
[3] 彭中美,马皓琳,徐国辉.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J]. 上海医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