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费”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0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社会中,官员的“三公消费”最容易引起争议。现代社会中所谓“三公消费”指的是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表面上看,“三公消费”似乎都出于公务需要,实际上彰显的是官员的贪婪和权力的霸道,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意识有着内在的关系。
  说到“三公消费”,慈禧太后可是行家里手,此人生活极其豪奢。我曾见过她用一顿午膳的菜单,有好几十种荤菜,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而且她特别喜欢吃昂贵的燕窝,几乎餐餐必备。她穿的衣服遍布宝石、珍珠,极尽华丽。别人居住只要一间房子,慈禧的房子一建就是一座一望无际的园林(颐和园)。修建自家的房子钱凑不够时,她竞挪用几百万两海军建设经费,以致预订好的军舰没钱买最后让日本人买走了。在甲午海战中,正是这艘军舰让日本人发挥了神威,使中国饱受摧残。慈禧偶尔才在紫禁城里住一下,却专门修了一条铁路通往自己的住处,以备心血来潮时,可以坐坐火车。
  慈禧太后日常生活完全用公费买单,她还特别喜欢用公款送礼。凯瑟琳·卡尔在《晚清宫廷见闻录:美国女画师的清官回忆》一书中记载:每当换季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赏赐给皇后、公主及宫中贵妇许多礼物,包括丝绸、衣服、鞋类及应季饰物等。满洲贵族结婚,慈禧会送给他们大批绸缎、绣品、珠宝。大臣家里有孩子出生,慈禧会送上漂亮的饰物。重要人物过世,也要赠送厚礼。慈禧送的东西可不是平常价格,一件衣服价值少则300两银子、多则600两。本人不是学经济的,不知晚清一两银子购买力是多少,但我手头有些数据可以作为参照。当时的侍郎级高官,正二品,年俸155两银子,加上恩俸和禄米补贴,年收入大约是620两,月收入不到52两银子。绿营士兵月薪只有1两多银子,湘军月薪4两,已经可以养活一家老小了。在京城,花200两银子,就可以买一座漂亮的四合院。
  慈禧也热衷于用公款接待,接待的理由有时十分搞笑。1904年4月19日,凯瑟琳·卡尔给慈禧画的一幅肖像完工,慈禧令外务部发出请柬,邀请各国大使馆公使夫人及一等秘书夫人人宫,“瞻仰美国画家恭绘的慈禧皇太后肖像”。慈禧为这些夫人们准备了丰盛的午宴以及令夫人们感到吃惊的昂贵礼品。那次“公款接待”花了多少钱,我没有查到相关记载。不过,以慈禧嗜爱铺张的性格,这笔钱肯定不会是个小数目。该年5月,慈禧又一次邀请各国公使夫人来颐和园,表面上是举行游园会,实际上是因为卡尔刚刚为她润色完成了3幅肖像画中最大的一幅,慈禧特别喜欢,希望公使夫人一起欣赏欣赏。这一次,慈禧同样安排了豪华的午宴并赠送价值不菲的礼品。
  慈禧的“三公消费”这样随意,跟她对公款的认识有关。在慈禧眼里,土地、河流、矿藏、臣民、国家财政资金,无一不是她家的私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她想怎么处置就可以怎么处置,你说她用的是公款,她觉得她用的是自己的钱。由于统治者长期歪曲宣传,大多数民众缺乏国家契约意识,不知道慈禧浪费的钱每一分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老百姓有权进行监督。古代中国人将缴纳给国家的赋税叫“交皇粮”,可见在老百姓的思维里,没有公款、私款之分,只有“皇款”、“我款”之别,统治者花钱只要没叫老百姓额外负担,老百姓就认为怎样花销是统治者自己的事。
  不过,只让老百姓承担义务,却不给老百姓最起码权利的政治游戏,是注定玩不久的。就算民众暂时糊涂、愚昧,也终有觉悟、清醒的一天,辛亥革命就是证明。但这个问题,自恃聪明、高高在上的慈禧却至死也没有想明白。
其他文献
海外汉学家小传  吉川幸次郎(吉川幸次郎,1904~1980),生于日本神户市,著名汉学家。曾任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日本艺术院会员。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博士。代表作有《宋诗概说》、《元明诗概说》,是日本研究中国断代诗史的先驱。  根据我的观察,中国文化的精神里面,历来就有确信事物应该归于一,并对差异极度敏感的传统。  分裂成千差万别形态而存在于天地间的万物,作为现象,虽是千差万别,却仍被统合为一
期刊
夏季最热的“三伏天”已经到来,街坊们都知道三伏天要喝五花茶,清补凉血清热解毒祛湿。广东省中医院传统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韦芳宁博士提醒大家,在祛暑清热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扶阳。  三伏是全年气候最炎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阶段。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即阳气全在身体表面,病邪容易乘虚而入。如果防暑降温过度,贪凉食冷,易致体内阳气衰落。  具体而言,如果人体长期生活在空调制造的冷环境里
期刊
那年夏天由包头返回北京,清晨时分车过延庆,车窗外正在落雨。偶尔瞥见了道边“狼山”这地名,精神为之一振。之后又与“青龙桥”这字样迎面相遇,瞥见了车站边的詹天佑墓;而后是居庸关。我对于地名,略有一点“文字敏感”,在日本看到“浅草”这地名,就不免望文生义,有某种意象浮出脑际。以往多在京城以南往返,那次由内蒙古回京,初过京西一带,触目皆新鲜。在这干旱的华北平原,官厅水库算得上“巨浸”,却只能由列车上远远地
期刊
?笏 放着“官位”不做  范纯仁是范仲淹的次子,出生于1027年。作为“官二代”,范纯仁17岁时就因为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太常寺太祝。这是个正九品的官职,虽然官不大,但在别人看来十分荣耀。范纯仁对此浑不在意,跟别人都不好意思提。他说:“赖恩泽而生,吾耻之。”  范纯仁证明自己的方法就是参加竞争非常激烈的科举考试。他天资聪颖,8岁时,就能将晦涩的文章倒背如流,还能加以讲解。他学习非常刻苦,这点也随了范
期刊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和画家,其山水诗画意境幽美,苏轼曾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人将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有“诗佛”之誉。  民间流传着一个“王维买药结良缘”的故事:王维赶考羁留京城,因病去药铺买药,见抓药少女美貌聪颖,顿生爱慕之心,有意结识。窃忖之:“美则羡矣,其才若何?待予一试即知。”于是说:“姑娘,小生遗处方于家,但凭记忆,
期刊
读《红楼梦》,当然是“看小说”,但实际更是赏诗。没有诗的眼光与“心光”,是读不了的。所谓诗,不是指那显眼的形式,平平仄仄,五言七言等等,更不指结社、联句、论诗等等场面。是指全书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诗的,所现之情与境也是诗的。我这儿用“诗”是来代表中华文化艺术的一个总的脉络与精髓。勉强为之名,叫作“境界”。  中国的诗,特别注意这个“境界”或“意境”。而《红楼》艺术的真魅力,正是由这儿产生的——并不像有
期刊
现在有句话,叫“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一个人做官学曾国藩是没问题的,曾国藩一生勤政廉洁,真心待人,不好女色,如果清代评选“全国十佳公仆”之类,他估计可以中选,但学胡雪岩则值得商榷,胡雪岩赚钱是把好手,人品却不那么地道。  作为晚晴的“高富帅”,胡雪岩(字光墉)当然也有他的优点。他做事舍得下功夫,肯动脑子。胡雪岩年幼家贫,帮人放牛为生。年纪稍大,被人荐往一个钱庄做学徒,干扫地、倒尿壶之类
期刊
现代社会讲究多元,饮食衣着如此,学术文化亦然。  但有些学者似乎不太明白多元的好处,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一味追求“高深”,排斥“通俗”,把精心炮制的只有少数几个人看得懂的学术著作比作《三国志》,而将大众喜闻乐道的文字比作《三国演义》,认为作演义不过是处于文人底层的“小说家流”的谋生手段,作这类文字的人不但不能侧身“儒林”,甚至不能进入“文苑”。这种观念长期存在,中国的文字作品也因此出现“文野”之
期刊
湿毒:仲夏季节,潮湿的空气加上持续高温,这样的季节最重要的是排湿毒。湿气通于脾。厚重的湿气把脾捆绑起来,叫做“困脾”,会出现头昏、四肢沉重、恶心、食欲差、大便不成形、胃脘胀气、舌苔腻。芳香能够醒脾。将薄荷、生姜凉拌,稍微放点辣椒,能刺激脾胃。脾胃“清醒”过来,才能利湿。  具体来说,恶心欲吐者,喝藿香正气水,吃参苓白术丸。舌苔腻、早上肚子偏大者,说明身体里有水排不出去,往往是脾虚、脾不健运的表现,
期刊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