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天道相关论文
孔子的人性观颇难被确切了解。《论语》提到“性”只有两次。且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应是孔子死后子贡面对七......
"哲学"本身是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哲学问题,对中国哲学的反思必须从对"哲学"概念本身的反思开始。哲学与所有其他学科不同,它不是......
孔子被誉为中国第一圣人,其崇高地位并非来自于权势、金钱,而是来自于他“言性与天道”的品德,即人格力量。几千年来,孔子的“君子人格......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虽然尊崇天道,但却不轻言天道。所以,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虽说是......
在里,颜回与子贡都接触到了“性与天道”的问题,但为学之方和人生境界不同,颜回“尊德性”而子贡“道问学”.全书抑子贡而扬颜回,......
王船山基于孔、孟的“熟仁”观念,始终联结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展开了“仁之熟”辨和“义精仁熟”的底据挖掘,融入了“性与天道”意......
在'性与天道'的意义上,孔子认为,人道本于天道,人道的根源是源于无限的超越性存在--天道,人的生命具有内在的潜能,人可以......
<正>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人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及人应如何才能成为人。孔子人性思想是沿着历史......
汉唐儒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汉儒到唐儒,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逐步从章句训诂向义理阐释转化。韩愈和李翱的《论语笔......
《论语》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经学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由于《论语》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对现实的“应世随感”式的言......
汉魏之际,学风大变,从章句训诂的经学一变而为谈玄析理的玄学。这思想变迁之间存在着一条内在理路,也就是汉末经学自身理论困乏,由......
宋明理学"摆脱汉唐,独言义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它的"新"既体现在"理本论"的哲学形态上,又体现在思维方法上.而之所以能......
“性与天道”关注的是有关性命、天道等超越性、终极性的问题,在任何思想体系中均居于核心地位。受“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圣训影响......
思孟学派是否存在,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荀子第一个将思孟联系起来看作一个思想传承系统。荀子既批评思孟“五行”的内容,又肯......
中庸的本质规定性是一个知识论的命题。在孔子看来,这一命题可以表述为:(一)知识不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作为求知的活动,它是生命......
智慧是关于性与天道的学问。智慧的历史不同于逻辑的历史,智慧惟有在生命历史之中方可呈现,因为智慧产生于哲学家在当下生命遭遇之......
对于"性与天道",孔子很少谈起。故子贡虽然才智卓绝,且与老师感情深厚,但也不能亲聆孔子对此问题的充分阐释。子贡学有所得后,引以......
孔子仁学思想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内在逻辑,即:天道-性-仁-孝悌。其中,“仁”是核心,它的形而上依据是“性与天道”,形而下践行则是“孝......
在“明圣者,述作之谓也”的道德文化中,孔子不敢自尊为“作礼乐”的圣人,只以讲圣贤之学、传先王之道为使命,由此也就有了“述而不......
孔子时期儒学的原始问题,就是“性与天道”问题。“性与天道”问题的实质,就是通过关于人的本性的洞察,将作为伦理道德行为和活动......
<正> 新学说的诞生,往往需要新的研究方法,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古代则主要表现为注经方法的革新.这是因为,儒家经典......
<正>无论我们对于子贡"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说法做出如何的诠释,《论语》所见孔子思想中天道......
<正>历史地看,尽管"哲学"以及与哲学实质内涵相关的"智慧"等概念在中国相对晚出,但这并不是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不存在以智慧的方式......
对于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历代的解读,众说纷纭。汉儒认为,孔子不言性与天道;魏晋南北朝的儒者则把孔子所言......
在《论语》里,颜回与子贡都接触到了"性与天道"的问题,但为学之方和人生境界不同,颜回"尊德性"而子贡"道问学"。《庄子》全书抑子......
本文通过孔子哲学思想的整体背景解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真实原因,并尝试还原“性与天道”在孔子哲学中的意义。孔......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延续千年的思想学说,易学具有与众不同的思维特征和理论特色,而这也是其能够在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承担重要......
<正>《中庸》的"三句教",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出于《中庸》。《中庸》一开头就提出了它的哲学思......
<正> 中国传统哲学,从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大多数(不是全部)哲学家都宣扬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