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第一推动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乡村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我国乡村地区环境艰苦、教师工作条件较差并且福利待遇偏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三大顽疾。提升乡村教师供给量和保障教师队伍稳定发展,关键在于提高乡村教师收入水平。津补贴是教师货币工资结构中重要补偿性部分,应充分体现出对教师因不利因素导致损失的补偿性原则,教师的工作特征是对其精准发放津补贴的重要依据。我国2015年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做到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的要求。
21世纪以来,乡村教师工作特征、工资待遇等问题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关注,积累了一定研究成果,已有实证数据证实了负面工作特征与教师收入的正相关关系。但目前我国的现有研究主要是对教师工资收入或工作生存状态的现状分析,对于教师工作特征的研究不够全面,关于现实情况中乡村教师是否因其艰苦工作特征获得差别化的津补贴等补偿收入还缺乏实证数据支撑。为此,本研究聚焦乡村教师津补贴,研究乡村教师工作特征与其津补贴关系。具体探讨以下问题:(1)乡村教师的工作特征与津补贴水平的现状如何?(2)具有不同个人特征的乡村教师在工作特征的心理感受层面有何差异?(3)乡村教师工作特征及其各个维度与教师获得的津补贴水平有何关系?
本研究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基于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视角,分析教师工作特征与津补贴的理论联系,构建教师津补贴收入模型以及主观感受与客观条件结合的二维工作特征分析框架。本研究立足于我国西南某连片特困地区,以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在编在岗专任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结构化访谈法,首先选取包括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乡村学校领导、乡村教师等11名教职工进行结构化访谈,在此基础上修正问卷,随后对该连片特困地区842名乡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计806份,最后运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本研究发现,总体上来看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没有得到一致的验证。在被调查区域内,乡村教师在工作特征的心理感受层面存在“负补偿”现象,即教师工作特征中的不利因素越多,获得的津补贴越低;在工作特征的客观条件方面,虽然部分维度变量与教师津补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工作特征越艰苦,教师的津补贴越高,但这一正向影响程度较小,对于提升教师津补贴水平作用不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被调查乡村教师工作特征与津补贴的现状方面,首先,乡村教师获得的津补贴水平总体偏低并且项目单一,每月津补贴收入在400元以下的乡村教师占到样本的54.4%。其次,教师工作特征中,知觉到忙碌感比较严重,在人际消耗与冲突方面的感知较轻,缺乏支持和公平感与感知到的社会偏见趋于中等程度;教师的教学工作繁复,工作时间长且工作量大,还需承担大量与教学无关的额外事务性工作。(2)在乡村教师对负面工作特征心理感受的群体性差异方面,被调查女性教师在“感知的社会偏见”方面显著高于男性教师;学历为本科及其以上的乡村教师感知的负面工作特征显著高于最高学历仅为大专的教师;教龄越短的教师在负面工作特征中的感受越强烈;职称等级较低的教师对负面工作特征的感受更加敏感。(3)多元逻辑回归结果表明,首先在教师工作特征的心理感受层面,“人际消耗与冲突”与津补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教师感知到的人际消耗与冲突越多,其津补贴水平越高;然而“缺乏支持和公平感”与津补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教师越是感受到缺乏支持和公平感,津补贴水平越低。其次,从工作特征客观条件方面来看,教师周工作时长越长,其津补贴水平越高,但这一影响的强度十分微弱;任教于较偏远的非中心校教师比中心校教师获得更多津补贴;其他维度的变量与教师津补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或相关程度极小,所处环境较艰苦的教师不能获得相应的补偿性收入。
上述研究结论反映出虽然国家宏观层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改善乡村教师待遇的政策,但在被调查的连片特困地区内政策执行的效果不佳,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设置津补贴标准时简单粗放,教师未能因其工作特征艰苦而获得相应的津补贴补偿,因此难以发挥良好的补偿和激励作用。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从完善乡村教师津补贴补偿机制和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特征不利因素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加大对乡村教师津补贴的政策研究和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乡村教师津补贴等补偿性工资收入,建立依据教师工作特征差异的津补贴补偿机制;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减轻乡村教师工作负荷,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给予支持,全社会高度重视乡村教师工作生存状态,共同营造尊重乡村教师、关注乡村教育发展的外部氛围。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逐步解决乡村教师有效供给短缺和结构性失衡的难题,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21世纪以来,乡村教师工作特征、工资待遇等问题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关注,积累了一定研究成果,已有实证数据证实了负面工作特征与教师收入的正相关关系。但目前我国的现有研究主要是对教师工资收入或工作生存状态的现状分析,对于教师工作特征的研究不够全面,关于现实情况中乡村教师是否因其艰苦工作特征获得差别化的津补贴等补偿收入还缺乏实证数据支撑。为此,本研究聚焦乡村教师津补贴,研究乡村教师工作特征与其津补贴关系。具体探讨以下问题:(1)乡村教师的工作特征与津补贴水平的现状如何?(2)具有不同个人特征的乡村教师在工作特征的心理感受层面有何差异?(3)乡村教师工作特征及其各个维度与教师获得的津补贴水平有何关系?
本研究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基于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视角,分析教师工作特征与津补贴的理论联系,构建教师津补贴收入模型以及主观感受与客观条件结合的二维工作特征分析框架。本研究立足于我国西南某连片特困地区,以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在编在岗专任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结构化访谈法,首先选取包括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乡村学校领导、乡村教师等11名教职工进行结构化访谈,在此基础上修正问卷,随后对该连片特困地区842名乡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计806份,最后运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本研究发现,总体上来看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没有得到一致的验证。在被调查区域内,乡村教师在工作特征的心理感受层面存在“负补偿”现象,即教师工作特征中的不利因素越多,获得的津补贴越低;在工作特征的客观条件方面,虽然部分维度变量与教师津补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工作特征越艰苦,教师的津补贴越高,但这一正向影响程度较小,对于提升教师津补贴水平作用不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被调查乡村教师工作特征与津补贴的现状方面,首先,乡村教师获得的津补贴水平总体偏低并且项目单一,每月津补贴收入在400元以下的乡村教师占到样本的54.4%。其次,教师工作特征中,知觉到忙碌感比较严重,在人际消耗与冲突方面的感知较轻,缺乏支持和公平感与感知到的社会偏见趋于中等程度;教师的教学工作繁复,工作时间长且工作量大,还需承担大量与教学无关的额外事务性工作。(2)在乡村教师对负面工作特征心理感受的群体性差异方面,被调查女性教师在“感知的社会偏见”方面显著高于男性教师;学历为本科及其以上的乡村教师感知的负面工作特征显著高于最高学历仅为大专的教师;教龄越短的教师在负面工作特征中的感受越强烈;职称等级较低的教师对负面工作特征的感受更加敏感。(3)多元逻辑回归结果表明,首先在教师工作特征的心理感受层面,“人际消耗与冲突”与津补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教师感知到的人际消耗与冲突越多,其津补贴水平越高;然而“缺乏支持和公平感”与津补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教师越是感受到缺乏支持和公平感,津补贴水平越低。其次,从工作特征客观条件方面来看,教师周工作时长越长,其津补贴水平越高,但这一影响的强度十分微弱;任教于较偏远的非中心校教师比中心校教师获得更多津补贴;其他维度的变量与教师津补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或相关程度极小,所处环境较艰苦的教师不能获得相应的补偿性收入。
上述研究结论反映出虽然国家宏观层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改善乡村教师待遇的政策,但在被调查的连片特困地区内政策执行的效果不佳,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设置津补贴标准时简单粗放,教师未能因其工作特征艰苦而获得相应的津补贴补偿,因此难以发挥良好的补偿和激励作用。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从完善乡村教师津补贴补偿机制和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特征不利因素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加大对乡村教师津补贴的政策研究和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乡村教师津补贴等补偿性工资收入,建立依据教师工作特征差异的津补贴补偿机制;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减轻乡村教师工作负荷,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给予支持,全社会高度重视乡村教师工作生存状态,共同营造尊重乡村教师、关注乡村教育发展的外部氛围。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逐步解决乡村教师有效供给短缺和结构性失衡的难题,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