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China English and Translation Ethics:Based on The 2011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Chinese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信息时代到来之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地球村已逐渐成为现实。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在此情况下也渗透到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与其它国家的情况一样,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也逐渐打上中国文化和中式思维的烙印,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即中国英语。“中国英语”这一术语首次出现于1980年葛传槼的文章《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英语”这一术语的概念虽然争论不休,但却对此提法表示了强烈的认同,并从语言、文化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另一方面,出现在报纸、电视、杂志和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大量例子也说明“中国英语”确实存在,具有可接受性和可行性。本文的主要研究中国英语,在对其概念进行基本探究的基础上,从翻译伦理学的角度来对其翻译效果进行分析。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往活动,其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就是一种伦理行为,需要伦理学的指导。翻译伦理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由法国文学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提出以来,逐渐成为当前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其后的学者所进行的研究中,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无疑是一位集大成者。他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性地提出了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即: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际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的伦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受到各种伦理因素的制衡,从而译出更好的作品。
   本文将运用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式,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对中国英语进行分析,并将此模式作为判断翻译效果的标准。本文选取《201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版作为分析材料,是因为作为最权威的官方工作报告,该报告包含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英语。
   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依次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和论文的整体结构;第二章对翻译伦理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并详细介绍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第三章总结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中国英语的形成、定义、特点及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异同。第四章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分析《201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英语,然后运用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对《201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中国英语选择性地进行分析,并尝试将上述翻译伦理模式作为标准来分析对应译文的翻译效果。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对本文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以及今后的研究提出看法。
其他文献
甲骨文自1899年被发现起,100多年来学者们对其的研究,可说探赜索隐,成就辉煌,但多表现在考释文字,对材料的整理、缀合,与文献结合研究商史、书评、书讯等方面。也有学者对甲骨文了的形义关系进行研究,但都是运用传统的理论观点。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从认知的角度对汉字结构以及形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频繁,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对简化汉字的研究。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甲骨文形义之间的关系可谓寥寥无几
学位
期刊
期刊
近年来,心理词库成为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及神经科学等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心理词库也称为心理词汇或心理词典,主要探讨词汇知识的在大脑中是如何表征、存储、组织与通达的以及词汇能力如何发展等问题。双语心理词库是心理词库研究中的特殊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双语心理词库的形式一概念的表征关系。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尹德谟教授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为阐释中国成年英语学习者的特殊心理加工机制
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也是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它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决定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和前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的扩招,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我国大学生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艺术生英语教学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基础差,投入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少,教学效果差,使得艺术类英语教学一直处于一
学位
本论文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中“他者”的理论,通过对土著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的小说《卡彭塔利亚湾》中所塑造的三个人物的分析,借助这部作品里土著人的叙述视角和语言刻画,探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在白人统治者的统治和压迫下如何沦为“他者”,以及他们在坚守与认识自我过程中的种种差异,从而表现澳大利亚土著人在“他者”与自我双重身份之间的困惑与无助,揭示出这一民族在“他者”命运中进行自我认同时所面临的艰难困境。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并于八十年代介绍到中国。该理论不同于以往的翻译理论,拘泥于译文与原文的对照,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研究翻译,而是强调功能对等,重视读者反应,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从动态的角度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从而对国内外翻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期刊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一直在世界文学界享有盛誉。杨宪益,中国著名的翻译家,由他和夫人共同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自1978年问世以来,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好评。本文通过《红楼梦》译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杨宪益及其夫人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自上个世纪诞生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更
学位
最近几年,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研究教学当中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问题是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主体性作为重要的教学理论对现在的英语教学的影响很大。  主体性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对“学生是教育主体”这一命题认识的深化,针对“非主体性教育”提出的,它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主体性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