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涉及被指控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或构成哪一种犯罪的定性问题,是取得型财产犯罪案件中常见的争辩焦点。在已公开的裁判文书中,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论证暴露了证明标准不一、过于依赖推定、淡化反证作用等问题。换言之,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证明被虚化了,很少做到实在的论证。非法占有目的司法虚化的问题,不是司法实践中的个别现象,不应仅归咎于法官队伍职业能力的不足,还应寻找理论以及制度层面上更加深层的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涉及被指控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或构成哪一种犯罪的定性问题,是取得型财产犯罪案件中常见的争辩焦点。在已公开的裁判文书中,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论证暴露了证明标准不一、过于依赖推定、淡化反证作用等问题。换言之,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证明被虚化了,很少做到实在的论证。非法占有目的司法虚化的问题,不是司法实践中的个别现象,不应仅归咎于法官队伍职业能力的不足,还应寻找理论以及制度层面上更加深层的原因。从部分裁判文书看,法官对非法占有目的的处理并无不当,但吝啬于在文书中论证说理,原因在于法律的指引较为模糊,以法官个人经验替代法律明文规定,有法官造法之嫌疑。在我国法官权威还未坚挺树立的现状下,法官对争议焦点模糊处理,也是无奈之举。因此,司法文件需要对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特征以及常见情形进行更为详尽的规定,为法官提供厚实的裁判依据。非法占有目的虚化的原因,还在于案件处理可能存在罪刑失衡的情况下,法官有可能有意调整非法占有目的的标准,以此为手段调整刑罚。换言之,在具体案件中,法官可能面临着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就将处罚过重,否定就会处罚过轻的两难困境。究其原因,非法占有目的仅有具备或不具备两种状态,不能精准评价被告人的复杂心态,因此,根据主观心态的不同,对非法占有目的进行分级处理,可以更加准确评价被告人的行为,化解法官的两难困境。在非法占有目的虚实难辨的情况下,法官如何分配证明责任决定了案件处理的走向。虽然由控诉方承担举证责任是一项诉讼原则。但是,被告方在特殊情况下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是理论界通说观点,也得到了司法实践的支持。问题在于被告方所承担的证明责任的范围还不清晰,加剧了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虚化。在非法占有目的论证过程中,控诉方履行了基本的举证责任后,被告方负有合理说明的责任。故将证明责任划分为举证责任和说明责任,并结合现行非法占有目的推定规则对说明责任进行限定,也有利于缓解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虚化。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家对资本市场日益重视,先后设立了科创板和北京证券交易所。随着我国各项法规的完善,资本市场愈发成熟,审计工作对经济活动的价值也越来越高。在国家的重视下,我国审计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A股市场上,始终存在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维持上市地位,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来使注册会计师同意其盈余管理的行为,从而实现审计意见购买,并最终影响审计质量。中注协网站数据显示,近些年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在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第229条(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修改使得蜷缩在罪数理论中一角的牵连犯概念再一次步入大众视野。在诸多罪数形态中,牵连犯一直是极其重要也极其复杂的一环。所谓重要指的是,实质数罪处断一罪的特有性质,既能够处理介于普通一罪和普通数罪之间客观存在的多行为牵连犯罪形态,又能够体现刑法主观主义,与当前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刑法理念相契合。所谓复杂指的是,对于牵连犯的本质属性、牵连关系、处断原
个人破产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法律工程,其中失权复权制度是平衡债务人与债权人利益的有效手段。个人破产程序包括清算、重整与和解三种类型,其中清算程序最为典型。本文主要探讨清算程序下失权复权制度的立法模式、主体资格、失权监督期、失权内容、复权条件。个人破产失权复权的立法模式选择上,根据各国(地区)司法实践,失权制度的立法模式主要有裁判形成主义和当然形成主义两种立法例,复权制度的立法模式主要有当然复权主义
职务犯罪案件中的证据是认定事实,保障案件质量的关键。2021年9月20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四章第二节规定了“证据”,在该节中规定了非法口供排除规则,进一步细化了监察法的证据规定,也有效衔接了刑事诉讼法。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犯罪主体特殊、调查方式特殊、证据稀缺,导致其对口供十分依赖。本文通过对比职务犯罪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分析职务犯罪案件非法口供排除规范,发
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是司法部门实际中较为普遍的两种财产性犯罪,这两个罪的区分标准在学界和司法部门实际中并不统一。从学术研究上看,典型性的区别标准主要是:暴力、“两个当场”、被害人处分自由。在其中,暴力标准可以划分为:是不是存有暴力,暴力是不是抑制受害者的抵抗,暴力是不是向受害者给予财产的根本原因。“两个当场”宣称,行为人在当场对受害者应用暴力,行为人在当场得到财产的情形下,被判定为抢劫罪,反过来,被
近年来,中小学师源型性侵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师源型性侵也被称之为教师性侵,不同于传统性侵犯罪,师源型性侵犯罪中犯罪教师与被害学生之间存在特定身份关系。师源型性侵犯罪的发生,不仅侵犯了学生的性权利,而且降低了公众对负有教育职责的教师的信任感。从被媒体曝光的师源型性侵犯罪案件来看,相较于传统性侵犯罪,此类犯罪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隐蔽性强、受害人数多,危害性大。《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
2019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修订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政府信息公开中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并且在实践中行政机关以个人隐私为由规避公开的案件愈来愈多,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反而成了行政机关规避政府信息公开的借口,这大大地违背了政府信息公开中“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固然重要,但保护也是有限度的,《条例
行政成熟原则是指争议行政行为只有在起诉时机成熟时才能进入司法审查程序。它起源于美国司法实践,1967年雅培案中最高院对其内涵的阐述使得行政成熟原则成为了行政诉讼领域一项门槛性原则。经过长足发展,该原则已经成为当代行政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我国法律未有明确规定行政成熟原则,但司法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法院以行政成熟原则为裁判依据。本文从司法实践出发,考察行政成熟原则在我国具体的适用情况。首先,以最高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逐步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相应的保障措施也逐步完善,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在这一制度中,容许被追诉人认罪认罚后反悔是我国现行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不同的诉讼因素和不同的利益要求的不确定使得被追诉人在认罪认罚后又悔罪无法避免。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对认罪认罚后反悔制度的保障,这直接造成了此类案件的处理缺乏一个统一的规范,“无法可依”的缺点使其不能及时地保障自
《民法典》第997条创设性地规定了人格权禁令制度,旨在制止正在实施的侵害行为或有侵害之虞的行为,防止民事主体人格权利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害。尤其在当下的信息社会,网络侵害人格权的行为普遍存在,传统的侵权责任法所构建的人格权保护体系侧重于对权利的事后救济,而互联网人格权侵权具有主体匿名性、客体复杂性、传播速度快且损害难以弥补等特性,如果只依靠事后救济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人格权禁令可填补这一空缺,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