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以治疗放射性肠炎有关的临床研究报导或医案作为切入点,分别提取出灌肠及口服处方、总结藏在其中的规律,找出核心药物群以及新方组合;探索分析口服以及灌肠两种给药方式之间用药的异同并探寻其中的原因从而探索不用给药方式的治疗理念以及用药特点。
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数据等国内比较常用的大型医学文献收录数据库以及广州中医药图书馆、古今医案云平台等,进而收集有关中医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研究报导或医家医案,整理出所用方药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方法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新方分析,初步探寻总结放射性肠炎用药规律。
结果:
本次研究纳入188篇文献,目前收集到口服方剂153条,96首灌肠处方。本研究从口服以及灌肠方药信息为切入点进行药物使用、药物功效、四气五味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及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新方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在用药频数方面:口服药使用次数排前四的有白术、甘草、茯苓,黄连,而在灌肠中药中使用靠前的药物分别为黄连、地榆、白及、黄柏、败酱草,黄芪、白芍、甘草等。
2.在用药功效方面:口服药中排前75%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止血药、解表药、收涩药、化湿药、消食药等,其中排前四的使用频率分别为26.83%、17.59%、7.25%、6.75%,在补益药物中又以补气为主;灌肠药使用频率累积前75%为清热药、止血药、补虚药、解表药、收敛药、理气药、泻下药等药物,此其前四类功效使用分别为32.38%、17.62%、14.24%、4.01%;清热药以清热燥湿药为主。
3.在药物的使用方面:
(1)四气:在口服药中使用前三的为温性、平性、寒性药物;灌肠药中前三的药性为寒、微寒、温药;
(2)药味:口服中药使用前三的为甘、苦、辛,甘味药物使用次数居首;而灌肠药中以苦、甘、辛居前三,苦味药物使用较频繁。
(3)归经;口服药物归属前五的经络为脾、胃、肺、大肠,肝;灌肠归属前四的经络相似,归属肝经由第五升至首位。
4.聚类分析研究:口服中药聚类分析得到12类,灌肠聚为14类比较合适。通过聚类分析口服药物以及灌肠药物聚类出一些功效相似的药物群体,比如扶正抑瘤,补益脾胃,清热燥湿,止血,行气,止痛,止痢疾等。
5.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口服药物组合82个,灌肠药物组合20个。口服药物以及灌肠药物关联性较强的为清热药物及补虚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口服药以补虚药配伍补虚药物以及补虚药配伍清热药为主,但以前者居多;而灌肠药物则以苦寒药物之间相互配伍为主。
6.新方分析:获得14个口服新方,9个灌肠新方。其中口服新方可以总结如下功效本表同治,扶正祛邪,清补共施,同调气血,从肺治肠,痰瘀并治,以健脾、凉血、燥湿为主要治则,辅以止血、止泻、化痰散结,化瘀等。灌肠新方的总结以清热燥湿,止泻,活血,化瘀等为治疗原则,并且兼顾脾虚,阳虚等病机变化
结论:
治疗本病大多数医家本标同治,扶正驱邪。健脾凉血是根本大法,兼顾湿盛、淤血、阴伤,气滞等病机。口服汤剂与灌肠汤剂虽均以健脾凉血为主要治法,但两者有差异,前者以补虚为主,后者以清热为主。
本研究以治疗放射性肠炎有关的临床研究报导或医案作为切入点,分别提取出灌肠及口服处方、总结藏在其中的规律,找出核心药物群以及新方组合;探索分析口服以及灌肠两种给药方式之间用药的异同并探寻其中的原因从而探索不用给药方式的治疗理念以及用药特点。
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数据等国内比较常用的大型医学文献收录数据库以及广州中医药图书馆、古今医案云平台等,进而收集有关中医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研究报导或医家医案,整理出所用方药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方法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新方分析,初步探寻总结放射性肠炎用药规律。
结果:
本次研究纳入188篇文献,目前收集到口服方剂153条,96首灌肠处方。本研究从口服以及灌肠方药信息为切入点进行药物使用、药物功效、四气五味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及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新方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在用药频数方面:口服药使用次数排前四的有白术、甘草、茯苓,黄连,而在灌肠中药中使用靠前的药物分别为黄连、地榆、白及、黄柏、败酱草,黄芪、白芍、甘草等。
2.在用药功效方面:口服药中排前75%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止血药、解表药、收涩药、化湿药、消食药等,其中排前四的使用频率分别为26.83%、17.59%、7.25%、6.75%,在补益药物中又以补气为主;灌肠药使用频率累积前75%为清热药、止血药、补虚药、解表药、收敛药、理气药、泻下药等药物,此其前四类功效使用分别为32.38%、17.62%、14.24%、4.01%;清热药以清热燥湿药为主。
3.在药物的使用方面:
(1)四气:在口服药中使用前三的为温性、平性、寒性药物;灌肠药中前三的药性为寒、微寒、温药;
(2)药味:口服中药使用前三的为甘、苦、辛,甘味药物使用次数居首;而灌肠药中以苦、甘、辛居前三,苦味药物使用较频繁。
(3)归经;口服药物归属前五的经络为脾、胃、肺、大肠,肝;灌肠归属前四的经络相似,归属肝经由第五升至首位。
4.聚类分析研究:口服中药聚类分析得到12类,灌肠聚为14类比较合适。通过聚类分析口服药物以及灌肠药物聚类出一些功效相似的药物群体,比如扶正抑瘤,补益脾胃,清热燥湿,止血,行气,止痛,止痢疾等。
5.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口服药物组合82个,灌肠药物组合20个。口服药物以及灌肠药物关联性较强的为清热药物及补虚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口服药以补虚药配伍补虚药物以及补虚药配伍清热药为主,但以前者居多;而灌肠药物则以苦寒药物之间相互配伍为主。
6.新方分析:获得14个口服新方,9个灌肠新方。其中口服新方可以总结如下功效本表同治,扶正祛邪,清补共施,同调气血,从肺治肠,痰瘀并治,以健脾、凉血、燥湿为主要治则,辅以止血、止泻、化痰散结,化瘀等。灌肠新方的总结以清热燥湿,止泻,活血,化瘀等为治疗原则,并且兼顾脾虚,阳虚等病机变化
结论:
治疗本病大多数医家本标同治,扶正驱邪。健脾凉血是根本大法,兼顾湿盛、淤血、阴伤,气滞等病机。口服汤剂与灌肠汤剂虽均以健脾凉血为主要治法,但两者有差异,前者以补虚为主,后者以清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