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历资料的回顾分析,总结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症候、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活检时血清肌酐升高的危险因素,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提供指导。
方法:
本研究采用病历资料回顾分析的方法,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医症候、临床指标、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活检时血清肌酐升高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本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应用等比例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结果:
1、纳入429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年龄以40岁以上者居多,男女比例约1.19∶1,42.9%患者合并高血压,51.1%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48.4%患者活检时出现肾功能下降;病理分期以Ⅱ期为主(65.7%),不典型膜性肾病不少见(12.4%),80.9%患者存在肾小管间质损伤。
2、年轻患者不典型膜性肾病比例较高,高龄患者病理损伤更重。男性、高血压、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下降、肾小球节段性硬化、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尿蛋白定量更高。男性、高龄、长病程、高血压、高尿蛋白定量、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新月体形成、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肾功能更差。
3、特发性膜性肾病辩证为本虚标实,本虚证以脾肾气虚占绝大多数(83.0%),其次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及其他证型,标实证为水湿、湿热、湿浊兼夹血瘀,以水湿瘀阻证、湿热瘀阻证为主(分别为41%、33.3%),单纯血瘀证较少(4.4%)。临床、病理各项指标在不同本虚证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4、活检时约19.3%患者出现血清肌酐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高血压、肾小球节段性硬化、肾小管萎缩是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活检时血清肌酐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425、2.282、2.923、4.931)。
5、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总体缓解率为75.8%,中位缓解时间为8月。最常用的抑制剂方案为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其次为激素联合他克莫司/环孢素。中医药组缓解率为65.8%,中位缓解时间为12月,中医药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组80.4%,中位缓解时间为9月。活检时年龄≤50岁、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是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情缓解的有利因素(HR值分别为1.371、1.402)。
结论:
特发性膜性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多以肢体浮肿起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中医辩证本虚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以水湿瘀阻、湿热瘀阻为主。病理分期以Ⅱ期为主,年轻患者不典型膜性肾病比例较高,总体上病理表现相对良好。年龄>50岁、高血压、肾小球节段性硬化、肾小管萎缩是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肌酐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总体缓解率为75.8%,中医药组缓解率为65.8%,中医药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组80.4%,最常用的抑制剂方案为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其次为激素联合他克莫司/环孢素。活检时年龄≤50岁、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是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情缓解的有利因素。
本研究通过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历资料的回顾分析,总结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症候、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活检时血清肌酐升高的危险因素,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提供指导。
方法:
本研究采用病历资料回顾分析的方法,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医症候、临床指标、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活检时血清肌酐升高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本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应用等比例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结果:
1、纳入429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年龄以40岁以上者居多,男女比例约1.19∶1,42.9%患者合并高血压,51.1%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48.4%患者活检时出现肾功能下降;病理分期以Ⅱ期为主(65.7%),不典型膜性肾病不少见(12.4%),80.9%患者存在肾小管间质损伤。
2、年轻患者不典型膜性肾病比例较高,高龄患者病理损伤更重。男性、高血压、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下降、肾小球节段性硬化、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尿蛋白定量更高。男性、高龄、长病程、高血压、高尿蛋白定量、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新月体形成、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肾功能更差。
3、特发性膜性肾病辩证为本虚标实,本虚证以脾肾气虚占绝大多数(83.0%),其次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及其他证型,标实证为水湿、湿热、湿浊兼夹血瘀,以水湿瘀阻证、湿热瘀阻证为主(分别为41%、33.3%),单纯血瘀证较少(4.4%)。临床、病理各项指标在不同本虚证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4、活检时约19.3%患者出现血清肌酐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高血压、肾小球节段性硬化、肾小管萎缩是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活检时血清肌酐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425、2.282、2.923、4.931)。
5、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总体缓解率为75.8%,中位缓解时间为8月。最常用的抑制剂方案为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其次为激素联合他克莫司/环孢素。中医药组缓解率为65.8%,中位缓解时间为12月,中医药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组80.4%,中位缓解时间为9月。活检时年龄≤50岁、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是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情缓解的有利因素(HR值分别为1.371、1.402)。
结论:
特发性膜性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多以肢体浮肿起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中医辩证本虚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以水湿瘀阻、湿热瘀阻为主。病理分期以Ⅱ期为主,年轻患者不典型膜性肾病比例较高,总体上病理表现相对良好。年龄>50岁、高血压、肾小球节段性硬化、肾小管萎缩是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肌酐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总体缓解率为75.8%,中医药组缓解率为65.8%,中医药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组80.4%,最常用的抑制剂方案为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其次为激素联合他克莫司/环孢素。活检时年龄≤50岁、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是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情缓解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