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上半期朝鲜战争小说《航线突击》与《红色斑点》人物形象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ang4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战争爆发,参战各国文学界相应创作大量战争题材小说作品。朝鲜高层出于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严格制定文艺政策,控制战争小说创作导向。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战争小说叙述战争进程,刻画战斗细节,塑造诸多战争人物形象。其人物形象具有模式化和概念化等特征,缺乏塑造战争人物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该阶段战争小说遵循歌颂领袖和服务政治的创作宗旨,具有政治宣传色彩和文学功利性,属于非纯文学性战争小说范畴。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朝鲜制定符合时局发展的主体文艺理论。文学界要求作家创作必须遵循主体文艺理论,塑造主体文学人物形象。90年代上半期朝鲜战争小说在主体文学理论影响下,小说人物形象特征和战争叙事等方面呈现一定范围内有限变化。国内学术界针对上述变化,关注较少,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探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尝试客观论述90年代上半期朝鲜战争小说《航线突击》和《红色斑点》中人物形象基本特征和变化特征。本文绪论部分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学术界对该课题研究明显不足,研究成果甚少;论文以此为切入点,主要运用文学内部研究方法论述该课题。第二章首先概述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战争小说创作基本情况,然后分析该阶段战争小说英雄人物形象、女性人物形象及反面人物形象特征。本章内容有助我们把握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战争小说发展情况和人物形象基本特征,为第三章纵向对比论述人物形象的变化特征提供主要参考依据。第三章是本文重点论述部分。阐述90年代上半期朝鲜时代背景及主体文学状况;论述两部小说中英雄人物、女性人物及反面人物形象的共同特征和变化特征。考察发现90年代上半期朝鲜战争小说属于特殊的主体战争文学范畴,仍具有明显政治功利性,缺乏纯战争文学塑造人物的全面性和真实性。第四章论述90年代上半期朝鲜战争小说人物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助我们了解朝鲜主体战争文学本质属性。第五章是论文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升观点,论述90年代上半期朝鲜战争小说存在的文学缺陷,提出相应解决方法。战争小说应以战争和参与者为描述对象,客观塑造各方参战人物形象,真实再现战争起因、发展过程及最终结局。中国国内对朝鲜战争文学小说了解研究不足。通过本文研究,希望国内外学者了解朝鲜战争小说的基本情况、发展变化及其本质特征等。有助我们全面深刻认识朝鲜战争的真实面目及其残酷性;有助客观解析朝鲜特殊时期文艺政策、文学创作及主流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将为国内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借鉴依据。
其他文献
外来词是文化接触和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也不可或缺的社会语言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成功地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与外界的科技、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清宫争斗剧《甄嬛传》于2011年在国内首播,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台词个人风格强,古典宫廷气息浓重,在中国大陆取得了优异的播放成绩,随后《甄嬛传》在港台及东南亚地区也收获了观众热
学位
当代印第安女作家露易丝·厄德里奇一直被普遍视为印第安年轻一代的代言人。她创作的“北达科他系列小说”以错综复杂的契皮瓦族人生活及他们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种种遭遇为素材
提及斯蒂芬·金,不禁让人联想起他在小说中缔造的恐怖世界。斯蒂芬·金的作品之多,读者之广,声誉之高都是其他恐怖小说家无法企及的,他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转向”的出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长足进步。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意义的转化过程,它还涉及到语言间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路易斯·厄得里克是美国近三十年来最出色的印第安裔作家之一,是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的后起之秀,其作品备受广大读者与学者推崇,屡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接连斩获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