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喻研究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的焦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转喻及语法转喻的研究己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人们对转喻的认识也从一种修辞手段转变为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体现。语法转喻就是在以句子为单位的转喻研究。在国内,沈家煌(1999)最早提出"语法转喻(grammatical metonymy)"这一术语。在国外,RuizdeMendoza&Pérez(2001)、RuizdeMendoza&Otal(2002)、RuizdeMendoza&Pe?a(2007)等对语法转喻进行了研究。动宾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中,对"吃加宾语"的动宾结构尤其是"吃食堂"的研究有不少成果。多数学者,如任鹰(2005),杨琴(2007),杨成虎(2011 )认为这是语法转喻的体现。
本研究从认知操作过程的经济性对英汉饮食类动词的动宾结构的语法转喻进行研究。理论框架是杨成虎(2011)提出的三角模型理论。本文在分析所收集到的出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英汉大词典》、有道词典和网页等来源的语料的基础上,在杨成虎(2011)的三角模型理论上,根据认知操作过程的复杂程度,将英汉饮食类动词的动宾结构分为正常搭配,超常搭配和转喻的转移,并对其动因进行到何种程度而转喻发生变化进行分析。本研究试图回答三个问题:一、动宾结构的正常搭配如何转变为超常搭配和转喻的转移;三、经济原则在认知过程中如何体现;二、语法转喻如何在"饮食类动词+宾语"的结构中体现。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本文研究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对动宾结构的语法转喻的特征做了初步探索。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综述国内外转喻、语法转喻以及动宾结构的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理论框架,包括语法转喻的模型,尤其是三角模型理论。并在最后提出为了经济性转喻模型中转喻将发生转移。第四部分,在三角模型中,对英汉语饮食类动词动宾结构进行分类和认知操作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语,包括研究发现和以后研究的建议。
研究发现,在第一类正常搭配转喻中,宾语都是可吃的或者可喝的,语义冲突较小或几乎不被察觉,动词作为触体(trigger)能通过作为始源(source)的宾语找到目标(target)。在第二类超常搭配中,宾语是不可吃或者不可喝的,语义冲突明显,但是通过较为复杂的过程,作为动词的触体还是可以从作为始源的名词找到目标。在第三类转喻的转移中,名词也是不可吃或者不可喝的,并且当动词作为trigger时,通过始源找不到目标或者找到了很多目标,却无法确定是哪个。这个时候,触体由动词转移到名词,当以宾语作为触体而动词作为始源的时候能够找到目标,此时三角模型也发生了变形。
本研究从认知操作过程的经济性对英汉饮食类动词的动宾结构的语法转喻进行研究。理论框架是杨成虎(2011)提出的三角模型理论。本文在分析所收集到的出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英汉大词典》、有道词典和网页等来源的语料的基础上,在杨成虎(2011)的三角模型理论上,根据认知操作过程的复杂程度,将英汉饮食类动词的动宾结构分为正常搭配,超常搭配和转喻的转移,并对其动因进行到何种程度而转喻发生变化进行分析。本研究试图回答三个问题:一、动宾结构的正常搭配如何转变为超常搭配和转喻的转移;三、经济原则在认知过程中如何体现;二、语法转喻如何在"饮食类动词+宾语"的结构中体现。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本文研究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对动宾结构的语法转喻的特征做了初步探索。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综述国内外转喻、语法转喻以及动宾结构的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理论框架,包括语法转喻的模型,尤其是三角模型理论。并在最后提出为了经济性转喻模型中转喻将发生转移。第四部分,在三角模型中,对英汉语饮食类动词动宾结构进行分类和认知操作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语,包括研究发现和以后研究的建议。
研究发现,在第一类正常搭配转喻中,宾语都是可吃的或者可喝的,语义冲突较小或几乎不被察觉,动词作为触体(trigger)能通过作为始源(source)的宾语找到目标(target)。在第二类超常搭配中,宾语是不可吃或者不可喝的,语义冲突明显,但是通过较为复杂的过程,作为动词的触体还是可以从作为始源的名词找到目标。在第三类转喻的转移中,名词也是不可吃或者不可喝的,并且当动词作为trigger时,通过始源找不到目标或者找到了很多目标,却无法确定是哪个。这个时候,触体由动词转移到名词,当以宾语作为触体而动词作为始源的时候能够找到目标,此时三角模型也发生了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