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_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差距较大始终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工造成的农村严重“失血”,以及城乡二元制度的顽固性,统筹城乡发展的效果并不理想。城市的快速发展虽然为农村带来一些进步,但同时也使农村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带来田地抛荒、村庄凋敝、乡土文化衰落等一系列问题。在社会发展领域,问题尤其严重,由于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带来农村“留守”问题严峻、公共服务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等社会问题。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共生关系,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局限于农村,城市的发展也受到了拖累。基于对城乡发展规律的认识,2006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从社会治理被引入中国以来,研究社会治理的成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国内学者研究社会治理问题,大多是借鉴西方相关治理理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进行理论创新的较少;二是当前的研究大都是将城市治理和乡村治理分开进行的,要么是研究农村社会治理问题,要么是研究城市社会治理问题,很少将城乡社会治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样就陷入一种困境,虽然城市和农村的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越来越深入和精细化,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甚至由于城市和农村分别进行各自的闭环治理,反而使城市和农村的隔阂更深,以至于农村和城市的一些治理举措与城乡融合的愿景反向而行,不是促进而是拖累城乡一体化发展。一些看似是农村的问题,其实根源在城市化,仅将视野局限于农村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得向农村之外的城市寻找方案;反之亦然,城市问题也是如此。这就是城乡社会治理问题的逻辑,也是本文的目的,即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和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中国实践,探索我国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路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共分6章。第1章为绪论。本章除了选题依据和文献综述外,还重点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进行了解读。针对学术界把治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立起来的问题,从内涵、时代意义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这一命题本身进行论证,证明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是一个真命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还对城乡社会协同治理进行了分析,明确本文中“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内涵,使其与“统筹城乡发展”区别开来。
  第2章主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城乡社会治理思想,鲜明阐释了城乡社会分治的原因及其历史进步性,并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城乡社会分治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深刻地批判,进而提出实现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前瞻性设想。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社会治理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俄国城乡对立的状况,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联合和领导农民进行阶级革命的思想,并将其运用于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实践。在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苏联形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带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道路。斯大林关于城乡社会治理的思想及实践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更有很多弊端,对其弊端及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反思,对于正确认识城乡发展问题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第3章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主要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演进为线索,梳理党的主要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理论贡献。在梳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提出的“城乡兼顾”、“工农并举”、“城乡互动”、“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些思想观点与当时城乡发展现状的契合程度,及其对城乡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期揭示城乡关系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经验积累和有益的启示。
  第4章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结合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实际,在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制度、政策、价值导向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分析我国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打下基础。
  第5章探讨中国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创新做法、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首先,分别从省域、市域、县域、村域四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创新做法。其次,梳理了中国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初步经验,包括高度重视“三农”是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基石,有序推进城镇化是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动力,统筹兼顾是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关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根本。再次,从城乡收入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空心化、城市病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城乡社会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治理主体、治理体制、治理路径、治理平台等方面解析了城乡社会治理问题的根源。
  第6章探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一是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愿景,通过“农村人进城+城里人下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复兴乡土文明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通过乡村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二是价值取向协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城乡社会公平发展理念、城乡包容性发展理念。三是主体协同,促进多元主体治理,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协同,以乡贤为中介促进城乡居民协同治理,推动治理结构扁平化。四是治理政策协同,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平等的产权制度、公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城乡权益均等化。五是治理方式协同,推动村改社区,促进城乡基层治理社区化。六是治理平台协同,从网络平台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转变,从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变,从精准式管控向精细化服务转变,实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化。
其他文献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在面临融资约束时,通过商业银行获取贷款等方式获得融资所需要达到的标准较高,且审批时间较长,而股权质押这一融资方式对于大股东来说更加便利,因此逐渐成为常见的融资手段。自2015年以来,市场上很多股票的价格飞涨,许多股东为了加杠杆而采用股权质押融资方式。对于目前“无股不押”的A股市场来说,大股东所质押股权的未平仓总市值已达到10513.26亿,接近平仓线的达到298
学位
证券分析师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挖掘者和传播者,是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桥梁,其重要性在中国日渐发展的资本市场中日渐凸显。而实地调研作为分析师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公司治理的外部监督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地调研中,通过对公司的经营和生产活动进行考察,分析师能够获得该公司更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增加其分析报告的可靠性和信息含量,进而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这无形中会强化分析师的监督效应,优化公司
学位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以及产业结构能否及时调整的重要时期,以往依靠高投资和高储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逐渐下滑,此时急需新的动力因素,而自主创新不仅可以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还可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但是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高,而且我国“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特点使得政府官员对经济资源掌握着大量的权力,企业为获得政府给予的特权和优惠,会与官员建立某种政治关联,而企业为寻求这种政治关联
学位
指数效应是一种股票指数成分股调整所带来的市场异常反应的现象。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等现代金融理论,指数的调整事件不含对公司未来前景的预测,因此不会对股票的价格和交易量产生影响。然而在实际中,指数效应却确实存在,指数的调整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调入指数的股票会有更多的投资者购买,从而推高其价格,而调出的股票则会出现股价下跌的情况。  本文就以我国股票市场上中证系列指数为研究对象,以中证100指数、中证200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政府四万亿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债务迅速积累,导致宏观部门杠杆率攀升,进而增加国民经济和金融稳定的潜在风险。中国宏观部门杠杆率分布不均匀,非金融企业部门最高,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相对较低。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非金融企业部门过度举债已成为中国金融稳定的一
贫困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所带来的结果。贫困不仅仅会使个人生活窘迫,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困带来的生存压力迫使人们打破道德法律的底线从而增大了犯罪的可能性;贫困带来的发展瓶颈迫使人们采取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大量开采资源进而污染环境。此外,贫困还会导致国民思想愚昧,文化素质整体不高等问题。由于贫困具有反复性和代际传递性,已经脱贫的人群可能再度陷入
学位
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创新发展一直是经济发展问题中备受关注的重点之一。而在企业科技创新领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无疑是主导力量。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出的尖端产品可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科技变革;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所掌握的前沿科技可以用来提供技术服务、转化为技术成果,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或者说由多行业、多类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联合而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发展潜力无疑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经济体量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经济发展质量也不断提升。但同时,新常态特征逐渐显现,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收入不平等程度较高等问题愈发严重、难以忽视,而发展普惠金融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自2005年普惠金融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后,各国政府和世界组织都大力推行金融普惠,减少金融排斥。虽然我国早在2006年已正式引入普惠金融概念,但受区域经济
学位
我国通过从事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并极为依赖人口红利的低端制造业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进入21世纪10年代后,制造业出离我国,将工作岗位转移到东南亚、非洲等具有人口红利的国家和地区的进程明显加快。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为此,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诸如“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推
学位
天地万物皆有道,公民道德选择也是如此。在过去的传统社会,公民道德选择是人们在遵循已掌握的天、地、人及自然之道的基础上,对即将作出的行为作出道德性质判断,即在善与恶、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的二元对立统一结构中作出评定、筛选,进而作出符合主观需要与客观实际的具体行为。然而,新时代诞生了一场宏大的信息变革,这个新时代数据囊括一切,大数据成为了新的社会发展主题,成就了大数据时代,也暴露出了道德选择原有的思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