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小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国民素质水平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同时,在社会转型期,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德育正在面临着众多新的挑战,亟待研究出有效方法、策略以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这对于提高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德育实效,乃至推进德育体制改革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农村小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在国家和地方颁布的德育大纲指导下,在分析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思想品德发展差异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优秀德育资源(人、财、物)来选择、改编或新编适用于学生思想、道德、政治和心理素质等发展的课程并在校内组织、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本文通过梳理并借鉴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后现代课程观、民族教育理论、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来探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认为德育必需知、情、意、行结合;影响民族地区德育的主要因素是民族学生的心理和民族文化;课程开发要增强开放意识,勇于创新,重视德育情境和学生差异,使德育成为学生自组织的过程;社会实践是德育必要手段。同时,为了深入了解实际情况,设计关于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实施策略、评价方式、开发困境与对策等几个方面的教师调查问卷。以龙胜各族自治县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为调查对象,给学校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并访谈了部分家长、学生、教师和校领导。根据回收问卷统计数据结合访谈获取的信息分析了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尝试从中探求原因。调查发现:1、教师缺乏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知识;2、学校德育缺乏家庭配合和社会支持;3、学校德育停留在灌输和管制层面上效果有限;4、缺乏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5、没有充分利用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缺乏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资金。从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能力和学校条件出发,结合德育校本课程理论基础,提出规范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原则,即开放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最后,综合实地调查研究结果和德育校本课程理论及开发原则,提出了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其主要阐述了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确定策略、内容选择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等。目标确定策略包括目标的类型、来源和筛选要求,认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应当设计更多的过程性德目。内容选择策略包括三个步骤,即收集,筛选,组织。围绕民族文化,自然环境,人力资源挖掘德育资源并通过删除、更新、细分、整合等多种方式编制课程内容。实施策略包括七个方面:1、成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2、加强教师培训;3、开展“校校合作”;4、开展“家校合作”;5、教学方式多样化、6、加强小学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7、开发资金落实到位,专款专用。评价策略在揭示现有德育评价方式弊端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和多主体性评价。笔者通过研究认为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驱动力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差异分析。满足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生道德发展实际需求及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作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不仅仅要开发出以校为本的德育资源,还要加强家长、社区、学校间的分工合作,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行之有效,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做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与论述,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第二、从实际的需要出发,前瞻性地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第三、为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寻找理论支持和有效的行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