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合而为一的典范。诗歌翻译,历来是中外翻译家和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拟从动态对等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问题,认为,一篇好的译文要使英文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够获得像中国读者读原诗一样美的感受。
论文从传统的诗歌翻译争论谈起,分析了诗歌翻译的相对性,以及诗化和非诗化翻译两种原则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新视角,即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审视诗歌翻译,从而引入了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如果译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与原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基本相同,这样的译文就实现了动态对等。
相对于英诗来说,中国古诗有着完全不同的韵律特征,其意义丰富含蓄,从而造成了古诗翻译的困难和效果地损失。如何使译文读者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美和音韵美,成为每一位译者不懈的追求。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不同于中国的传统译论,认为评价译文的好坏不应只停留在译文和原文的对比上,重要的是看译文接受者对译文正确理解和欣赏的程度,因此对于指导古诗英译,动态对等理论比中国传统译论更具灵活性。
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在英诗译文中无法做到相应的对等,翻译时,译者就要根据译入语的特征,进行适当调整,寻求可以有效再现其效果的形式。论文对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的翻译提出了“以重音代声调”、“以步代顿”、“留韵”、“变韵”等方法。中国古诗的意义丰富含蓄,而且借助于各种意象表达出来,因此论文提出了补偿的翻译方法,目的在于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理解并感受中国古诗的意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