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对等看中国古诗英译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合而为一的典范。诗歌翻译,历来是中外翻译家和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拟从动态对等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问题,认为,一篇好的译文要使英文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够获得像中国读者读原诗一样美的感受。 论文从传统的诗歌翻译争论谈起,分析了诗歌翻译的相对性,以及诗化和非诗化翻译两种原则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新视角,即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审视诗歌翻译,从而引入了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如果译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与原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基本相同,这样的译文就实现了动态对等。 相对于英诗来说,中国古诗有着完全不同的韵律特征,其意义丰富含蓄,从而造成了古诗翻译的困难和效果地损失。如何使译文读者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美和音韵美,成为每一位译者不懈的追求。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不同于中国的传统译论,认为评价译文的好坏不应只停留在译文和原文的对比上,重要的是看译文接受者对译文正确理解和欣赏的程度,因此对于指导古诗英译,动态对等理论比中国传统译论更具灵活性。 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在英诗译文中无法做到相应的对等,翻译时,译者就要根据译入语的特征,进行适当调整,寻求可以有效再现其效果的形式。论文对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的翻译提出了“以重音代声调”、“以步代顿”、“留韵”、“变韵”等方法。中国古诗的意义丰富含蓄,而且借助于各种意象表达出来,因此论文提出了补偿的翻译方法,目的在于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理解并感受中国古诗的意义美。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此同时,对环境污染、劳动力剥削等企业责任欠缺行为的披露,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备受关注。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开始增
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每种语言都有其使用衔接手段构成语篇的不同特点,所以在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在译入语语篇的构建过程中,衔接的转换便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几年来,在建设部、全国化学建材协调组领导下,福建省始终把化学建材的推广应用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建筑业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真正把化学建材当作新兴产业来扶持。坚持以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传统的“忠实”与“对等”的翻译观严重压制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翻译研
本文结合企业实际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能更有效使国有企业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失乐园》中的撒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形象的复杂性激发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相反,弥尔顿笔下的上帝却备受冷落。他时不时受到人们的误读或抨击,许多评论家认
陈云同志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始终注重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党的政治建设、
空气是疾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一种主要传播媒介,目前世界上41种主要传染病中,14种经空气传播,占各种传播途径的首位[1]。空气质量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医院门诊患者的
在中国的日语教育领域,因为受到母语的影响,要让学习者根据场面、关系来贴切地运用好日语复杂的对称词,这可以说是一个难点。然而,迄今为止,关于日中对称表现异同点的研究几乎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