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写作源于在文化转型中“晚生代”叙述主体的角色定位及由这个定位引起的小说文本在价值趋向、审美精神等创作特征上的变迁。一方面,谈论当下的文学,没法回避市场化、都市化的背景,市场经济通过将商品观念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进文艺中,通过提供新的艺术生产手段、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和文化市场,改变着文学家和消费者对待文学的态度,改变着当代中国文学的格局。“晚生代”作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同时面对着各种角色的诱惑,引起了对中国的现实生活与与人的价值观念的变更,在这种变化带来的角色定位中,力求为自己确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的新角色。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家审美情感与文化想象力的根本改变,表明我国“当代文学的范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下由崇尚精神完善向崇尚物质实惠的转化,人们物质消费的欲望日益高涨,享乐型的生活期待日益膨胀,人们往往不再关注政治历史的宏大主题,而只关心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小叙事”;人们不再关注形而上终极关怀和深度叙事,转而关注自己,关注当下,拆除深度,走向平面的极端,或者走向另一极端--在感观化的欲望废墟上狂欢。文学传播更普遍的是走向市场化的自由写作,不再有能力创造社会共同的想象关系,或是充当意识形态整合的有效形式,更经常的是作为调节社会精神心理的抚慰手段,完成社会无意识的宣泄以及在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想象需要方面起作用。
根据这种观念,本文选择创作特征的变化作为切入“晚生代”小说创作的视角,探讨其叙述的驱动力和激情,试图找出“晚生代”小说演进与变化的动力与根源。
导言简单地介绍“晚生代”的命名,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对“晚生代”叙述主体的影响以及引起的审美精神等创作特征的变化。
第一章主要分析创作主体在“瓦解传统”这一现代性永恒特征下叙述主体的虚无情致、飘移状态和消费焦虑等在小说中的呈显。
第二章着重分析“晚生代”小说叙事方式的价值趋向,在感官状态的欲望叙事中,为当下的金钱拜物教提供精神安慰,彻底瓦解传统的性爱伦理叙事。同时分析了由于价值主体精神立场的缺席,使之缺少超越性的力量。
第三章分析“晚生代”小说叙事方式的审美特征,热衷于对当下生活作表象式的拼贴,呈现出倚重私人性和日常性经验,具有游戏娱乐感和反讽的美学效果。
结语部分指出了“晚生代”小说创作特征的弊端,指出了“从欲望化叙事向心灵化叙事”是“晚生代”小说创作的出路。“人们在对理性与乌托邦进行了充分的‘祛魅’以后,又将欲望鬼魅化”了,因而呼吁一种超越平面和感观的力量,呼吁一种彼岸性、终极性的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