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572,000例新病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食管癌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在中国,食管癌病例中约有90%是食管鳞癌。食管癌具有高度浸润性,五年生存率约为20%,预后较差。为了提高生存率,迫切需要开发无创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非靶代谢组学可分析组间的差异代谢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572,000例新病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食管癌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在中国,食管癌病例中约有90%是食管鳞癌。食管癌具有高度浸润性,五年生存率约为20%,预后较差。为了提高生存率,迫切需要开发无创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非靶代谢组学可分析组间的差异代谢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成为早期癌症预测非侵入性的生物标志物的系统性工具。随着多组学技术的发展,肠道微生物的代谢物及其衍生物对宿主的影响正在被广泛的研究,肠道代谢物被发现可以作为肠道微生物群和宿主细胞之间的信使,影响着宿主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紊乱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生密切相关,但内在机制如何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技术对ESCC及其健康组人群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分析来自ESCC患者肠道中的特异性代谢物,从肠道代谢物角度解释导致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的机制。方法:本次研究纳入了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苏北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就诊的20名食管癌患者,术前经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以及年龄、BMI指数、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20人。收集两组人群的临床基本资料。对两组受试者的新鲜粪便样本进行采集,立即液氮冻存后送样。利用非靶代谢组学对两组之间的差异肠道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非靶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食管癌患者粪便中共检测出2826种代谢物,其中339种发生变化,181种上调,158种下调。KEGG富集气泡图分析结果显示在阳离子代谢物(pos)中苯丙氨酸代谢与差异代谢物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P<0.05,在阴离子代谢物(neg)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抗坏血酸与醛酸盐代谢与差异代谢物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P<0.05。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了20种在癌症组VS健康对照组中表达差异最大的代谢物。其中11种代谢物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高表达,9种代谢物在ESCC中低表达。我们进一步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筛选出4种生物学标志物,包括新蝶呤、苯乙醇胺、13,14-二氢-15-酮前列腺素E2、N-乙酰-DL-苯丙氨酸。这4种代谢物既属于筛选出的差异最大的标志性代谢物,又同时参与着KEGG富集的代谢通路,表明可以作为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结论:本研究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对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患者的粪便组织进行分析,筛选出了肠道差异代谢物。并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肠道差异代谢物可能与苯丙氨酸代谢以及脂肪酸代谢途径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我们进一步筛选发现了4种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生物标记物预测食管癌发生。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助于通过肠道代谢物的角度来理解ESCC的分子发病机制,为ESCC的早期诊断及后续的个体化治疗和靶向干预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消腺汤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腺样体肥大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消腺汤治疗,均治疗30 d。观察两组患儿鼻塞、打鼾、张口呼吸及鼻咽部X线痊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
目的:探讨经Kambin三角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PIF)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TLBF)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与经椎弓根植骨联合PIF术式进行比较,为TLBF的治疗提供疗效更好的术式。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TLBF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70例
背景: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早期症状不明显的难治性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对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因其快速转移、侵袭力强和易复发的特点,患者确诊时大多数处于晚期阶段(70%),手术机会明显减少,预后较差。因此化疗仍然是治疗胆管癌的主要手段之一。5-Fu(5-Fluorouracil)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实体肿瘤(如乳腺、头颈部、胰腺、
目的:比较单一肋间神经阻滞、静脉自控镇痛以及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方案对于胸腔镜肺部肿瘤切除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自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部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三组,每组62例。A组患者于手术关胸前予肋间神经阻滞,B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后予静脉自控镇痛,C组患者
目的本文通过对平均脸侧貌中鼻唇颏轮廓加减参数来探究北方汉族青年对年轻女性侧貌鼻唇颏形态的审美偏好及男女性别因素对侧貌美学感知的差异。这项实验通过对平均脸侧貌剪影轮廓中鼻部、唇颏轮廓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平滑位移,获取整形手术的黄金受众—18至30岁年轻人群对侧貌美学中鼻部、唇颏位置的偏好及侧貌中鼻部、唇颏位置变化在男女视角下的美学差异。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8名年龄范围在18-30周岁的北方汉
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在第七位,而由此造成的癌症相关死亡人数,排在了第四位。HCC一典型特征就是进展过程中,有较高概率出现肝外转移(HCC with extrahepatic metastases,m HCC),此类患者往往预后较差,即使经过了系统性、多学科联合治疗,也难以
目的:探究术后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reablative stimulated thyroglobulin,ps-Tg)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取得预测疗效的最佳截止值。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行放射性碘-131(131I)治疗(radioactiveiod
第一部分分析比较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分布及多样性目的:应用16S rRNA测序技术,探索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并分析筛选疾病标志菌群,为应用肠道菌群早期诊断CRC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于苏北人民医院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纳入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
背景:肿瘤内皮标志物7(Tumor endothelial marker 7,TEM7)是一种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的内皮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证实TEM7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相关。然而,TEM7基因的表达情况与胃癌预后和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探讨TEM7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TEM7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与免疫细胞浸润有关的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骶髂关节炎和中轴关节病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最终会导致脊柱僵硬。与女性相比,年轻男性更易发病,它也是年轻男性致残的原因之一。AS的通常表现为脊柱关节炎及周围性关节炎,严重时也可导致髋关节或者膝关节畸形。A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遗传因素、免疫应答功能障碍和感染因素等可能和AS的发病相关。一项双生子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