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钛基复合材料可通过引入增强相有效改善基体的耐磨性和综合力学性能,特别是TiB增强相具有与钛接近的密度和热膨胀系数,可减小热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避免因温度变化产生裂纹。因此,TiB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在钛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粉末冶金制备技术在钛基复合材料成分设计、近终成形、组织调控方面有独特优势,然而钛对氧敏感,临界固溶氧含量低,导致粉末冶金钛制品低氧控制较难,不易实现低温全致密。此外,增强相的引入也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钛基复合材料可通过引入增强相有效改善基体的耐磨性和综合力学性能,特别是TiB增强相具有与钛接近的密度和热膨胀系数,可减小热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避免因温度变化产生裂纹。因此,TiB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在钛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粉末冶金制备技术在钛基复合材料成分设计、近终成形、组织调控方面有独特优势,然而钛对氧敏感,临界固溶氧含量低,导致粉末冶金钛制品低氧控制较难,不易实现低温全致密。此外,增强相的引入也会影响复合材料的室温塑性,导致使役性能不理想。虽然目前已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热等静压等技术提升性能,但会造成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与粉末冶金低成本初衷相背离。为此,本研究采用可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路线,采用真空无压烧结结合热变形调控,实现了高性能原位自生TiB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制备,系统研究了不同增强相前驱物(ZrB2、CaB6)的引入对钛基复合材料组织物相、室温力学性能和耐磨性的影响规律。依托于本团队的微细低氧钛粉末制备技术,选择低氧高活性HDHTC4细粉为基体原料,以硼粉作为增强相前驱物,在1150℃真空烧结获得原位自生TiB增强钛基复合材料,轧制后样品的氧含量在2200ppm左右,低于ASTM B988-13标准中对粉末冶金TC4合金的规定,轧制态TC4-0.1B抗拉强度为1021.2MPa,延伸率可达10.3%,但当进一步增加硼粉含量以提高强度时,在断口内观察到硼的硬质颗粒。因此,需要寻找提升基体强度的方法及合适的硼源。控制氧含量一直是粉末冶金钛制品的研究热点,然而有研究通过添加TiO2制备出延伸率大于20%的高强纯钛材料,这为提高钛基复合材料的基体强度提供了新思路。考虑到锆、钛元素性质接近,存在连续互溶区,基于此本论文制备了 Ti-xZrO2系列样品,在1100℃烧结120 min后样品的致密度超过99%,Zr、O固溶到钛基体中,而Zr元素可降低钛的相变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钛粉末的烧结致密化。轧制产生的细小再结晶晶粒提高了材料整体变形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材料延展性。Ti-0.5ZrO2的等效氧含量约为0.54%,其延伸率为28%,抗拉强度为736.8 MPa,显示出优异的综合性能。Ti-1.5ZrO2(等效氧含量为0.7654wt.%)的延伸率达到9%,其室温力学性能与ASTMB988中TC4性能相当。对应用最广泛的TC4基体也进行了类似研究,轧制态TC4-0.75ZrO2的抗拉强度达到1180.2 MPa,延伸率7.3%,此时等效氧含量0.5895 wt.%。上述结果为高性能纯钛基、钛合金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奠定基础,也降低了粉末冶金钛制品对氧的控制难度。针对增强相阻碍钛粉接触,低温烧结致密度低的问题,利用Zr元素可促进烧结致密化的作用,向钛粉中添加前驱物ZrB2,烧结时ZrB2与基体反应原位合成TiB短纤维限制晶粒长大,锆原子取代晶格中钛原子的位置形成固溶体,并促进烧结。轧制后Ti-xZrB2复合材料的平均晶粒尺寸基本在20μm以下,Ti-2.0ZrB2与纯钛相比晶粒尺寸减少了 65.5%,15 μm以下的晶粒约占52%。高细晶比例显著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室温延展性,Ti-2.0ZrB2延伸率高达21.4%。与已报道的其他硼源相比,添加少量ZrB2即可得到更高强度的钛基复合材料,展现出更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计算发现,轧制产生的位错亚结构强化在强度增量中占主导位置。进一步地,探索了添加ZrB2制备强塑性匹配TC4基复合材料的可行性,轧制态TC4-2.0ZrB2的抗拉强度为1153.6 MPa,但延伸率仅4.3%,无法进一步提高增强相含量,改善其耐磨性和硬度,需减少固溶原子含量,特别是间隙固溶氧原子,以提升材料室温延展性。为此,选择CaB6作为增强相前驱物进行TC4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既可以避免引入外来固溶原子,钙元素还可与钛基体发生固氧反应,从而原位生成微米级三元钙氧化物和TiB增强相,少量钙元素的引入所带来的固氧作用可显著改善复合材料的室温延展性,且强度也有所提升,轧制态TC4-0.1CaB6、TC4-0.2CaB6样品的延伸率均超过10%,抗拉强度在1150 MPa左右,TC4-0.5CaB6样品仍显示出1227.2 MPa的强度及8.5%的延伸率,综合性能较优,这为3500 ppm以上高氧HDHTC4粉的低值化应用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同时研究了高TiB含量的TC4基复合材料的硬度和室温耐磨性,TC4-12 wt.%TiB的抗拉强度可达1327.6MPa,延伸率2.8%,硬度42.5 HRC,磨损率5.07 × 10-13 m3/(N·m),与传统铸锭冶金TC4相比降低了 33.6%,具有优异的耐磨性。
其他文献
铯铅卤化物钙钛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LED)具有宽色域、窄半峰宽等优点,在高清显示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单一卤素钙钛矿,如CsPbI3,其发射光谱波长大于680 nm,不符合高色纯度红光(波长位于620-650 nm)的需求。虽然混合卤化物组分很容易实现纯红光发射,但在电场下易产生相分离,光谱的稳定性差。利用量子限域效应,减小CsPbI3量子点的尺寸可以获得纯红光发射,然而,尺寸减小显著增加了
由于兼具5xxx系和7xxx系铝合金高强度、可焊接与耐蚀性能好等特点,基于T相及其亚稳相强化的新型Al-Mg-Zn-(Cu)合金,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轻量化材料。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提高合金中Zn元素含量、引入Cu微合金化以及利用最终形变热处理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合金的时效响应速率。但预变形的引入会在基体中产生大量不均匀分布的位错结构,诱发析出相的非均匀形核与快速长大、粗化,损坏了合金的塑性。因此,需
水系锌离子电池由于金属锌负极理论容量高(5855 mAh cm-3和820 mAh g-1)、水兼容性良好、电极电位较低(-0.763 V vs.标准氢电极)受到广泛关注。尽管如此,二价Zn2+与正极材料之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电极结构退化、扩散动力学缓慢等问题严重限制了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发展。因此,开发能够高效、稳定、快速Zn2+储存的正极材料是推动水系锌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之一。针对以上难点,
为明确荒漠生态系统碳汇是否有助于提升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问题,文章论述了荒漠生态系统碳源/汇驱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从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及植物碳同化的角度分析了植被恢复对荒漠生态系统碳汇扩增的意义。分析表明,荒漠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间协同作用研究不完善,对荒漠植被及土壤碳同化过程间的联系及碳固定后的最终走向仍然不明确,给荒漠生态系统增汇研究带来了局限性。未来应更加关注植物在干旱环
双相不锈钢因具有优秀的耐腐蚀性能和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已广泛用于海洋油气开发。然而,已报道多起海洋双相不锈钢部件因氢脆发生失效事件。到目前为止,关于双相不锈钢的氢扩散、氢陷阱以及氢脆机制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此,本文对双相不锈钢的氢传输和氢致断裂机制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双相不锈钢的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2205双相不锈钢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电化学氢渗透、多物理场有限元法、
Ni-Mn-Ga铁磁形状记忆合金具有大输出应变、高功率因子、可磁驱动的优势,使其有望满足微型传感、制动领域的应用需求。Ni-Mn-Ga合金多功能特性的来源是马氏体相变,由于马氏体相的自协作行为,导致合金实现双程形状记忆效应需要经过训练过程,难以直接实现高应变输出;另一方面,关于合金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电阻及阻抗信号的研究非常有限,缺乏对相变相关磁电阻效应与磁阻抗效应的理论机制研究。为了解决块体多晶N
形变是材料在制造、加工和使用工程中的一个必经环节。近年来,突破“超级钢”向更高强韧、耐腐蚀的高性能材料探索已经开始,有国内学者研发出了屈服强度达到2200 MPa、延展性达到25%左右的碳钢材料。腐蚀科学表明,高强度、高延展形变的材料反较低强度、低形变材料更易发生腐蚀断裂,而目前关于材料腐蚀寿命的研究中,很少考虑高延展应变对腐蚀寿命的影响。本论文关注高延展性材料在使用中常发生的应变现象,进行应变与
共晶高熵合金兼具高熵合金广阔的成分设计空间和共晶合金铸造流动性好、微观偏析少等特点,可以满足众多精密仪器和复杂大型铸造零件的要求,为高熵合金的实际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但目前多主元共晶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缺乏指导准则,这极大的限制了共晶高熵合金的成分开发和实际应用。因此,本论文以二元合金平衡相图中的共晶成分为起点,耦合各元素之间的混合焓进行共晶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并把此方法从四元拓展到高阶共晶高熵合金
高熵合金作为一类新型的结构材料,具有独特的显微组织和优异的综合性能如高强度和高韧性、耐摩擦磨损、耐腐蚀、耐辐照性、耐高温等,在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可期的应用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具有面心立方结构(Face-Centered-Cubic,FCC)的高熵合金通常拥有优异的塑性和适中的强度,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在众多FCC结构的高熵合金中,CoCrNi合金在室温和低温下都呈现出
低合金钢在大气环境中经历初期腐蚀萌生与扩展,向全面腐蚀发展,并形成稳定锈层。在此过程中钢中夹杂物和组织结构影响低合金钢的初期腐蚀行为及全面腐蚀的锈层转变过程,且合金元素在夹杂物区域及组织结构中的分布特征影响了各阶段的腐蚀特征。本文通过真空冶炼、腐蚀形貌观察、产物分析等手段研究了贝氏体组织状态下的合金元素Cu、Cr、Sb单一及协同作用对锈层转变特征影响,明确了合金元素对低合金钢锈层作用机制,并优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