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论》诗教思想及对中学诗歌教学的启示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kon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诗论》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的首篇,作为诗学著作,《孔子诗论》的出现,是诗学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环节,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所涉及的诗教思想、理论以及解诗方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论文即以《孔子诗论》为基础,联系传世文献,对其中蕴含的诗教思想进行研究,挖掘其诗教思想,以期从这一宝贵的文献中汲取优秀诗歌教学思想,运用于中学诗歌教学实践。论文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进行介绍,并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了解研究现状,总结发展趋势。第一章主要研究《孔子诗论》的思想基础,包括《孔子诗论》的作者以及成书年代的问题,竹书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基础。作为诗教思想基础的诗学思想有所创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说诗方法及说诗的理论模式。第二章对《孔子诗论》中蕴含的诗教思想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在授诗理念方面,竹书作者侧重就诗论诗,强调从诗歌内容出发,以情解诗,以礼节情,注重以类相从,分类研究。注重诗歌审美性以及人文性原则,从整体出发,点面结合论诗,重视乐教。以德与智为目标,传授诗歌理论知识,重视情感表达。讲诗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准确精炼,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并且形成了固定的说诗句式。第三章根据《孔子诗论》中体现的诗教思想,结合实际情况,获得对于中学诗歌教学的启示以及一些具体策略。在理念方面,强调重视文本,掌握解诗方法的要领,讲诗重情,加强引导,教学中以类相从,以内容结构为支撑探索主题教学。诗歌教学中遵循审美性与人文性原则,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诗歌理论学习,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与表达。讲诗语言做到精炼准确,通俗易懂,具有示范性。同时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加强诗歌鉴赏理论的学习。结语部分对论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不足之处,也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关研究也会不断深入。
其他文献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蓬勃发展,人们需要以批判的方式来区别海量的讯息和知识。并且,2017版最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内容中强调阅读时要“批判性地审视语篇内容”,“培养学生预测、略读、扫读、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技能”。批判性阅读不是要求读者简单地记诵和接受文本知识,而是要主动地发掘文本中更深层次的含义,以明确作者所要传递的真正要义。这不仅是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要求,同时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积
“学习拖延”是指明知道拖延会造成不良后果仍进行不必要的拖延,导致没能在预期内完成必须或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伴有不良情绪产生的行为。初中生的学习拖延表现尤为明显,且会给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在充分研读以往文献的基础上,以郑素瑾2009年编制的《中学生学习拖延问卷》为测量工具,选取W市X中学的562名寄宿制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施测,发现寄
本文依据“有效教学”的理论,着眼于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和理论思考,希望能够对提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从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部分对小学低年级(此处指小学一二年级)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阐述和研究,以期达到对小学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的目的。第一章,分析小学低年级传统文化课堂的教学现状,现状主要包
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更是其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政治素养、人生目标塑形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必须抓住这一“拔节孕穗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了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克服传统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的弊端,需要大力推进该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基于此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法律素养是社会法治化管理下新时代公民必须具备的重要思想政治素养之一,中学时期是培育学生法律素养的黄金时期,鉴于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比较薄弱,因此,制定策略来高效培育学生的法律素养,既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研究初中生法律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包括法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学生作为未来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储备,其综合素质、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强国能否实现的大局。当前,由于中职学生处于较为敏感脆弱的年龄阶段,同时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之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存在一定不足,导致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2014年9月4日,国家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随后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改革的配套方案,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高考制度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并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有着导向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考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如今,选课走班制作为新高考改革的重要部分
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榜样教育运用的特点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时代楷模”,作为榜样宣传的新阵地,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与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更是息息相关。因此,本研究立足“时代楷模”先进典型,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时代楷模”的运用策略,旨在通过研究“时代楷模”先进典型,深化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榜样教育的效果,以达到引导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阵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政治认同居于首位。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把政治认同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的经验中,高中生政治认同状况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本研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理论和教学实践
健康人格是各种优良品质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其人格形成容易发生偏颇,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健康人格培育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所特有的科学与人文特性,使这一学科在初中生健康人格培育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健康人格培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