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道教劝善书是道教进行社会教化的通俗读本,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既是道教进行世俗化与民俗化转变的产物,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应世之作。作为宗教伦理书,道教劝善书实现了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之间的平衡,以神的名义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通过通俗易懂表达方式,在明清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对当时的社会道德风气、民间风俗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道教劝善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道教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劝善书是道教进行社会教化的通俗读本,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既是道教进行世俗化与民俗化转变的产物,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应世之作。作为宗教伦理书,道教劝善书实现了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之间的平衡,以神的名义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通过通俗易懂表达方式,在明清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对当时的社会道德风气、民间风俗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道教劝善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道教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不断向世俗化伦理化转变,道教劝善书在其形成的过程当中兼收并蓄了道家、儒家、佛教、墨家的思想,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伦理体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其社会伦理思想。道教劝善书在其宗教神学宇宙观的角度下,对于人与国家的关系、人与集体的关系、人与家庭的关系以及个人道德修养都有着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并提出了一系列制约人们言行的社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具有“神圣与世俗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儒释道三教相融合”的特点。此外,道教劝善书的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践行,无一不体现着其对于社会的关切,同时也是对以何种途径能够实现其所倡导的社会伦理智慧这一问题的精确回答。通过对道教劝善书社会伦理思想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道教劝善书社会伦理思想既有值得继承的优秀成分,也有应当摒弃的部分。道教劝善书所归纳的社会道德规范、所蕴含的伦理精神、所凝结的价值观、以及与道德生活紧密相连的道德实践方式,体现了其对于世俗社会伦理问题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可继承的优秀内容。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其神学载体的部分,或是其“宗教神学伦理”的内容,与当今社会的矛盾性,因此,对其思想的批判继承是发掘其时代的价值的首要步骤。此外,对于道教劝善书社会伦理思想当代启示的研究,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发挥其社会功能,使其服务于社会,与时俱进的将其中可取的部分纳入到道教社会伦理的建设当中。作为道教教义伦理化转变的经典之作,道教劝善书社会伦理思想无论是对于当今道教伦理的建设还是推进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因此,对其社会伦理思想具体内容的再认识、再解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他文献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该领域的风险与犯罪情况不断形成纷繁复杂的局面。有关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在近几年更是呈现出快速发展与广泛损害民众权益的趋势,相关立法未有紧密相关的规定当下,出现了认识不一的多种情形。其中有关该类案件的电子数据作为案件的主要证据形式在司法实践出现一些瓶颈和障碍,并且缺乏具体认证指导和对电子数据的体系性认识,对该证据的客观缺陷、海量问题以及数据鉴证等具体环节还需要依据大量的实践
侦查指引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进程中历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是检察机关自机构设立时的固有属性,而引导取证则是侦查指引制度诞生时的重要使命,也是长久以来检察机关持续推进其发展的动力所在。尤其是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制改革的当下,要求检察机关起诉时对于证据的要求向审判看齐,确保侦查阶段收集、固定的证据符合庭审的要求,经得法庭质证与历史沉淀。侦查指引制度对于刑事个案侦查品质的提
在性侵未成年案件侦破过程中,司法机关通常将被害人陈述作为展开案件事实查明活动的核心证据,然而部分案件中被害人陈述的真实性存疑会产生案件事实难以查明,进而使得法官无法正确定罪量刑。与此同时,还有部分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或其家长基于种种原因选择沉默,不对受侵害之事实予以披露。这些现象的出现均违背了未成年利益最大化原则,亦使得公平正义未曾得到维护。由此可知,对性侵未成年案件中被害人陈述审查判断予以研究具有
为了进一步补充课程资源,同时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挥科技馆馆藏、活动、信息量大及较高的自由度等优势,本学位论文将STEM教学模式与科技馆教育活动相结合,设计开发相关教学案例,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取得一定成果。论文阐述了 STEM教育和科技馆教育活动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科技馆教育活动研究的现状与变化趋势,调查了部分中学生到科技馆接受科技教育的现状,总结了在科技馆
混合共同担保中内部追偿权的存否之争由来已久,肯定说与否定说形成相持之势,所持观点与理由皆不能让对方信服,一直以来成为民法学探讨的热点问题。同时是否可以追偿也事关当事人的利益甚切,立法与司法实践均须谨慎对待。以物的担保是否为债务人提供而区分担保人承担责任顺位的立法政策值得肯定。在第三人提供物保与第三人提供保证并存时,若当事人无相关约定,则债权人有权自主决定债权的实现顺序,此时物上担保人与保证人的法律
我国已经步入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关键时期,但是生态环境损害仍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亟需应对和解决的问题,过去那种仅仅在生产、生活之中减少生态破坏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统筹推进总体布局的需要。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使其恢复到自然、健康的状态,成为了“十四五”时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党的十九大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之路进行了整体规划,将生态环境修复纳入建设美丽中国的总目标之中,生态环境修
公司决议因瑕疵被否决后,公司依据此瑕疵决议与外部相对人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效力问题,是当前公司法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民法典》第85条及《公司法解释(四)》第6条中初步规定,通过相对人善意与否进行判断。然而,两条法律规范给出的解决方式存在着规范不足与抽象过度的问题,导致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法律问题的裁判立场仍旧不统一。规范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规范存在适用的局限性,决议不成立的瑕疵类型未被纳入规范内;二
在2017年3月“绿色原则”被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之后在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明确了绿色原则的规定,并且在合同编中新增和改造了几条具体的绿色条款,回应和落实了合同的绿色化.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这样做并不是要以民法手段取代公法手段,让其扮演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主要角色,而是要发挥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利益激励机制、事前预防以及事后补偿等作用.绿色义务规定的
《商标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应当予以驳回。”这是我国《商标法》首次在商标注册取得环节强调商标使用的重要性,凸显出我国强化商标使用,遏制非使用性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的决心。上述条款的颁布实施,有助于实现对于非使用性恶意商标注册行为的规制前置至商标注册申请阶段。由于《商标法》第四条第一款作为绝对禁注事由的时间较晚,立法规定又较为简单笼统,学界存在多种对于《商标法》第四条
艾森斯塔特(S.N.Eisenstadt,1923-2010)是闻名世界的以色列著名历史比较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新功能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等身并荣获诸多奖项。艾森斯塔特一生都致力于学术研究,将自己毕生学术研究理念总结为试图了解伟大文明的历史,了解这些文明的主要动态以及文明何以发展成为现代化模式,艾森斯塔特的研究成果树立了他在现代化、革命和文明比较方面研究的权威地位,引起各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