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日常生活压力加剧,人际矛盾愈演愈烈,生活体验不佳,在面对冒犯事件时,人们是否宽恕冒犯者的决策成为提高人际交往质量的关键。
本文共分为四个研究,在研究一中,将被试分别进行高、低自我损耗的处理,在单因素被试间的实验设计下,和冒犯情境中以《人际侵犯动机量表》测量被试的宽恕水平,研究一的结果验证了自我损耗状态下会降低被试的宽恕水平;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在情境变量进行的同时关注被试自身的特征,引入了一个人格变量,采用了两因素被试间的实验设计,自变量分别为2受害者敏感性(高/低)×2自我损耗(高/低),继续探讨它们分别对宽恕的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经过研究二的实验,结果表明自我损耗对宽恕水平的作用、受害者敏感性对宽恕水平的作用、以及两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三在考虑如何提高不同受害者敏感性的高低自我损耗后的宽恕水平,引入了共情这变量,并通过情境诱发共情的方式,自变量依旧是受害者敏感性和自我损耗,来探究共情对不同受害者敏感性大学生高、低自我损耗后宽恕水平的补偿作用。研究三的研究结果与研究二的研究结果对比揭示了,情境诱发共情确实能够弥补不同受害者敏感性大学生高、低自我损耗后的宽恕水平。研究四为了弥补研究三的不足,采用了经典的共情启动任务继续探究共情的弥补作用,研究四的研究结果与研究二的研究结果对比进一步明确了状态共情对不同受害者敏感性大学生高低在自我损耗后宽恕水平的弥补作用。
据此,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如下:
1.自我损耗会影响宽恕。自我损耗越高,越难以宽恕他人。且自我损耗状态下的宽恕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
2.被试的宽恕水平受到人格特质受害者敏感性的影响。高受害者敏感性被试比低受害者敏感性的被试更不容易做出宽恕行为。
3.对于受害者敏感性高的个体来说,自我损耗能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宽恕水平,对于受害者敏感性低的个体来说,自我损耗不能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宽恕水平。
4.共情能够补偿不同受害者敏感性高低自我损耗后的宽恕水平。
本文共分为四个研究,在研究一中,将被试分别进行高、低自我损耗的处理,在单因素被试间的实验设计下,和冒犯情境中以《人际侵犯动机量表》测量被试的宽恕水平,研究一的结果验证了自我损耗状态下会降低被试的宽恕水平;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在情境变量进行的同时关注被试自身的特征,引入了一个人格变量,采用了两因素被试间的实验设计,自变量分别为2受害者敏感性(高/低)×2自我损耗(高/低),继续探讨它们分别对宽恕的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经过研究二的实验,结果表明自我损耗对宽恕水平的作用、受害者敏感性对宽恕水平的作用、以及两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三在考虑如何提高不同受害者敏感性的高低自我损耗后的宽恕水平,引入了共情这变量,并通过情境诱发共情的方式,自变量依旧是受害者敏感性和自我损耗,来探究共情对不同受害者敏感性大学生高、低自我损耗后宽恕水平的补偿作用。研究三的研究结果与研究二的研究结果对比揭示了,情境诱发共情确实能够弥补不同受害者敏感性大学生高、低自我损耗后的宽恕水平。研究四为了弥补研究三的不足,采用了经典的共情启动任务继续探究共情的弥补作用,研究四的研究结果与研究二的研究结果对比进一步明确了状态共情对不同受害者敏感性大学生高低在自我损耗后宽恕水平的弥补作用。
据此,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如下:
1.自我损耗会影响宽恕。自我损耗越高,越难以宽恕他人。且自我损耗状态下的宽恕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
2.被试的宽恕水平受到人格特质受害者敏感性的影响。高受害者敏感性被试比低受害者敏感性的被试更不容易做出宽恕行为。
3.对于受害者敏感性高的个体来说,自我损耗能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宽恕水平,对于受害者敏感性低的个体来说,自我损耗不能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宽恕水平。
4.共情能够补偿不同受害者敏感性高低自我损耗后的宽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