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理理念兴起于西方,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和协作。在当代中国,治理概念具有中国特色,强调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届四种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政领导干部的官德素质对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官德建设就成为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在治理视域下,探讨官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引言部分分析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其中,选题背景及意义主要分析治理与官德建设的内在联系、官德的内容建构、培育机制及重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治理与官德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提出了治理视角下官德建设的研究方向。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问题出发,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包括文献法和比较法等。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治理的视角,重新定位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二是提出官德建设的方法应从治理主体多元的条件出发,实现官德教育、制度建设、监督和自律的统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对治理与官德的内在关联、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分析不到位。第一部分在分析治理和国家治理概念的内在规定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官德建设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道德支撑作用。在西方语境下,公共治理是公共权力部门管理公共事务和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合作协商等特征。而在中国,国家治理概念既考虑到了治理理念所强调的主体多元,同时也强调了转型社会国家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性,具有中国元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官德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换言之,官德建设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是以德治国的必然要求,也为实施社会治理提供道德支撑。第二部分分析了当前官德失范问题的成因。导致官德失范的原因与中国社会深刻的现代转型有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官德教育的认识有待深化。主要包括对官德教育的重要性、对培育合理的官德价值原则的重要性和对官德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有待发展。其二,市场经济导致功利化。领导干部由于掌握公共资源,更容易受到市场经济功利化的冲击,导致官德失范。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其三,监督体制机制不完善。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形式上的监督多,但监督的实效差。主要是监督制度体系和司法监督有待完善,监督制约的强制性有待加强。第三部分讨论治理理念中的官德规范建构。官德规范的建构必须根据社会的具体条件。其中,建立服务型政府要培育为民之德,因为国家治理是建立在服务精神基础上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所以为民之德是规制权力和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发挥市场作用要培育廉洁之德,因为廉洁是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的基础,要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培育廉洁之德。鼓励公民参与要培育亲民之德,因为社会治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制度设计激发社会活力,鼓励公民参与,所以亲民和包容之德是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必然要求。第四部分提出治理理念中的官德培育机制,良好的官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需要通过内在修炼、外在监督、制度安排和制度执行等综合作用才能养成,具体表现为:参与式多元监督;综合式道德自律;启发式官德教育和规制式制度建设。其中,实现权力监督主体多元化,既要充分发挥不同监督主体的作用,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体制;自省与自律是官德建设的内在基础,而修身自律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度建设可以为官德建设提供法律制度保障,通过其惩治效力促进领导干部道德自律的养成;同时,官德规范的养成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启发教育,重视官德教育时机、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