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Dia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in Drama Translation Process-Taking Yu Guangzhong's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把翻译活动看成静态的语言转换过程,是在封闭空间中进行的个人行为,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可以知道翻译并非是在真空中进行,参与翻译过程的主体要素也绝非译者一人,同时涉及到原文作者,读者,也涉及到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译者作任何选择与决策都是受不同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各方主体相互交流后的结果,而实现这种交流的有效方法便是对话。在翻译研究受二元桎梏和中心论思想的影响下,对话思想可以为翻译研究带来一股新空气。
  本文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以余光中翻译的王尔德四大喜剧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话语对话性分析在戏剧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分析了戏剧翻译过程中三个层面中的对话性,所发生的对话关系以及这些对话关系对翻译过程各个层面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本文在前人对翻译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界定戏剧翻译过程:翻译活动的发起层面,文本理解层面,译本输出层面。话语对话性分析作为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之一,主要从文学话语的对话性和人文话语的对话性来着手,可概括为:形式上的对话和对话的精神。文学话语的对话性也可称为文学话语的内在对话性,即形式上的对话,此类对话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双声语”,理解双声语是理解文本意义的重要手段。王尔德戏剧中包含丰富的双声语,挖掘“双声语”有助于译者完成对文本意义的构建。对话精神在翻译研究中有较普遍的运用,本文着重分析在翻译发起活动,文本理解和译本输出过程中所进行的对话,包括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译语文化,译者与文本,译者与译语读者的对话。译者在对话交流中分别实现了翻译文本的选择,文本意义的构建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等。通过与戏剧观众的对话,充分考虑到观众接受能力与期待视野,译者选择了灵活变通的翻译策略和手法,从而有助于译出更易于读者接受及适合舞台表演的译本。
  通过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发现戏剧翻译过程包含丰富的话语对话性,这些对话性可以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和影响译者的选择,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图发展一种以文本为依托,以译者为中介,综合考虑文化与读者等因素,可以来解释和指导戏剧翻译实践的动态的、多元的、较为科学的对话思想。对话视角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较新的理论视角,它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是值得研究与思考的。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理论在西方学界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代最新的理论思潮之一。90年代初以来,后殖民理论开始被陆续引入中国,在中国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印度学者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近年来,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紧密结合也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自从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文化翻译”的概念经常出现在国内外的翻译研究文章中,并且这
学位
翻译研究不断从临近学科吸取养分以拓展自身的研究领域,而翻译与文学文体学的联姻却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文学翻译与文学文体学有着天然、本质的联系。文学文体学强调实际运用中的语言选择,将文体及其产生的效果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文学作品中有助于表达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并探讨它们的文学价值。而当前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小说翻译似乎过于强调对原作所指内容的传译,相对而言,对原作所
学位
张谷若是中国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专家,其中尤以其翻译的哈代作品而享誉中外,因此被誉为“哈代专家”,同时以其严谨的翻译态度,被称为“译界楷模”。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译作有《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等。其译作独具特色。在20世纪30年代,当硬译死译风靡之时,他的译文晓畅明白,尤其是让中国读者看起来觉得通顺流畅。近年来,随着对张谷若其人其译文特色的研究日臻深入,其“地道的译文”思想,方
学位
期刊
作为图式理论的一部分,文化图式是指人们用于感知世界上各种文化现象并存在于人脑中的关于文化的背景知识结构。随着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发展,把文化图式理论用于翻译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译者的翻译过程,而且有助于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  《围城》是一部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其语言幽默,文化内涵丰富。目前对其英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幽默翻译、隐喻翻译、前景化语言翻译和文化负载词翻译,以及翻译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上。因
学位
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水意象出现的频率之高是其它意象无法企及的。水意象贯穿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始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形态万千。水意象不同的形态特征在诗人和读者心中引起的联想意义也不同,水意象因而成为中华文化中内涵丰富的意象之一。但之前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水意象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译文的对比以及翻译技巧等层面,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因此对水意象的翻译研究亟待深入。  本文以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空白”
期刊
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还是译者将原作的美移植到译文中的一种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由于中英文在字、形、音、意等语言方面木身存在着较大差异,文化方面如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审美观等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照字面直译原文,这就需要译者灵活采取“变通”手段,再现原文的意境美和音形美。余光中是知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提倡翻译中灵活“变通”,也力推以诗译诗,在其自译中将作者和译者融为一
学位
期刊
叙事学是60年代在西欧新兴起来的受结构主义和语言学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文学的理论。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叙事学很快成为解读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重要方法。  然而中国古典叙事文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的叙事观、叙事模式与尺度标准,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古典小说分析研究难免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者已迈开了建设中国叙事学的步伐,建立了以中国文化出发的中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