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思想的传播是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同时,媒介的发展也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并对学校教育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从印刷术发明开始,人类文化的传播一直以纸质传播媒介为主,学校的教育体系也是针对主要由传统印刷技术支持的负载有人类精英文化的纸质文本和文字符号而设计的。20世纪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的流行,不仅带来了新的文本形式与表征符号,更引领了大众文化潮流的出现,因此,学校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涉及到逐渐出现的新型文本,同时也要包含与精英文化价值观相悖的大众文化,并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预防、批判、分析,以增强儿童的文化免疫力。 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开始对中小学生实施以批判大众传播文化为主要内容新的教育范式——媒介素养教育,随着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盛行,“拟态环境理论”、“涵化理论”、“媒介生态理论”等一系列具有醒世作用的理论诞生,加上对电子媒介影响忧思情绪的共鸣,20世纪50年代开始媒介素养教育为众多国家所推行效仿。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而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不良影响到波及到学龄前儿童,“童年消逝”及类似思想的广泛流传,学前儿童也逐渐被纳入到媒介素养教育范围之内。1982年联合国举行的“国际媒介教育研讨会”,共有19个国家共同发表宣言,要求各国政府支持全面的由学前至成人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计划。 20世纪80年代末,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我国针对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开始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广泛推行信息技术课程,着重进行信息技术的培养,而恰恰忽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意义。出于对近年来我国大众文化低俗化、传媒市场竞争无序化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关注,我国学者于1997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青少年儿童群体,关于学前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则廖廖无几。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城市学前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以对学前儿童接触媒介情形、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幼儿园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状况等方面有基本的认识的与定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探讨。首先,对世界媒介素养教育思潮的发展、概念的演变、教育范式的转换进行历史梳理与意义解析,以形成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完整概念。其次,讨论媒介素养教育之理论基础,包括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并分析儿童媒介权利对媒介素养教育之意义所在;再次,结合社会、文化背景讨论我国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思潮的缘起,以明晰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本土化定位。 第二部分是对城市学前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根据文献探讨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学前儿童的媒介接触情形、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与幼儿园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从而把握现状、探究问题所在。 第三部分总结与建议。教育是一个系统化问题,单纯从学校教育角度探讨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童媒市场的发展、幼儿接触媒介的现状以及我国复杂的媒介环境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社会整体氛围尚未形成。据此,笔者对开展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从幼儿园、家庭、媒体机构、管理部门等几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