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其来源有两个:一是对语义现象的浓厚兴趣,一是得益于Rosch对典型形状的范畴化所做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与其他语言学流派不同,认知语言学以意义为理论基础,研究语言的认知功能。认知指的是人们与世界接触时中介信息结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自认知语言学建立以来,其典型理论和基本范畴理论已得到证实,并且被广泛地运用于语言现象的分析。本文正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具体理论来分析语义现象—词汇蕴含(词汇蕴含包括:同义关系和上下义关系)。 通过简述语义学的发展史并对比两大语义研究方法,我们发现语义问题不只是语言学问题,还与人类的认知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语言学的创立是必然的。 通过仔细分析认知语言学的三大理论支柱(范畴化,典型理论,基本范畴理论),笔者认为这些理论也适用于词汇蕴含的分析。 本文讨论了英语同义词的来源和常见分类,着重阐述了Cruse对英语同义词的论述。借鉴典型理论,笔者认为同义关系也是一种典型范畴;同义关系范畴中的成员的同义程度有所不同;绝对同义关系为该范畴的典型。 典型理论很重视区分那些决定同义关系度的语义特质的不同地位。语域是决定认知同义关系的联想意义中的语义特质。语域包括语场、语式和语旨。通过第四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语场、语式和语旨有不同的地位; (2)作为区分同义词的语义特质的一方面,语旨比语场和语式更重要。 在讨论上下义关系时,笔者通过分析其概念认为至少在语言学里,词的上下义关系应该以词的内涵为标准。依照基本范畴理论,我们发现人们在一个词、该词的上义词和该词的下义词三者做出选择时,这种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由反映在语言中的人的认知能力决定的。 本文还讨论了同义词和上下义词在语言使用中的功能:修辞功能,语用功能,语篇功能。两者有许多同样的功能:能避免重复,使表达多样化;是衔接标志;能使语言生动,富于表现力。 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回顾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