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浮针结合再灌注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对浮针疗法及再灌注手法的疗效机制进行分析,并为其提供佐证,造福膝骨关节炎患者。
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法,将6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控制两张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采用浮针结合再灌注手法,针对肌筋膜触发点(MTrP)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电温针治疗,选穴:犊鼻、内膝眼、梁丘、血海用温针,伏兔、足三里、丰隆、阴陵泉等使用电针。观察指标选用:VAS疼痛评分、膝骨关节炎严重度指数评分(ISOA)。VAS疼痛评分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治疗3周后记录,ISOA评分仅在治疗前、后记录。
结果: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组内比较:第1次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对照组3周后VAS评分较第1次治疗后下降(P<0.05),治疗组3周后与首次治疗后VA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VA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首次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的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
ISOA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3周后,患者ISOA评分均较前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IS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疗效评定比较,治疗组:痊愈2人,显效16人,有效11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痊愈1人,显效11人,有效16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3.3%。经秩和检验,浮针结合再灌注手法与电温针组治疗KOA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浮针结合再灌注手法治疗KOA与电温针的总体疗效相当,前者对于疼痛的缓解起效更快,即时效果非常好,存在一定的疗效反弹,并且远期各项功能改善程度亦不低于电温针疗法。
探讨浮针结合再灌注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对浮针疗法及再灌注手法的疗效机制进行分析,并为其提供佐证,造福膝骨关节炎患者。
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法,将6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控制两张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采用浮针结合再灌注手法,针对肌筋膜触发点(MTrP)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电温针治疗,选穴:犊鼻、内膝眼、梁丘、血海用温针,伏兔、足三里、丰隆、阴陵泉等使用电针。观察指标选用:VAS疼痛评分、膝骨关节炎严重度指数评分(ISOA)。VAS疼痛评分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治疗3周后记录,ISOA评分仅在治疗前、后记录。
结果: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组内比较:第1次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对照组3周后VAS评分较第1次治疗后下降(P<0.05),治疗组3周后与首次治疗后VA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VA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首次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的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
ISOA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3周后,患者ISOA评分均较前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IS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疗效评定比较,治疗组:痊愈2人,显效16人,有效11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痊愈1人,显效11人,有效16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3.3%。经秩和检验,浮针结合再灌注手法与电温针组治疗KOA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浮针结合再灌注手法治疗KOA与电温针的总体疗效相当,前者对于疼痛的缓解起效更快,即时效果非常好,存在一定的疗效反弹,并且远期各项功能改善程度亦不低于电温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