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诗歌历史悠久,流变纷繁,很早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其中的语言艺术也表现出了精练、含蓄、简朴的特点。然而,在汉语古诗词向西方(印欧语系)语言翻译的过程中,这样一些特质便显得非常棘手,究其根本原因是作为屈折语的印欧语系诸语言在成分和结构形式上与古汉语(尤其是古典韵文中的古汉语)的可对等部分较少,或者说比之于印欧语系内部诸语言之间的对等要少很多。事实上,汉语传统诗歌的一些形式和审美特点当其向西方语言翻译的过程中才显得更加清晰,因为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语言均有着重逻辑、明主客的特征,其语法要求每个文句有明确的主-谓结构,句子的每个成分都具有清晰固定的语法功能;而相形对照下,汉语古韵文凸显了如下特征:其一,句子常由单个汉字或者双音节单词构成,由于缺乏词汇的屈折变化,所以每个单字(或词)的语法功能和与其他成分的句法关系不明晰,而且句法结构框架松散;其二,省略现象广泛存在,常被省略的成分有“虚词”以及人称词。古汉语诗词的这些特征导致了理解阐释的模棱两可,不同译者的处理会大相径庭。本文将集中探讨汉语古诗中人称词的模糊性及其在西班牙语翻译中的处理方法。从一方面讲,古典诗歌中人称词往往是隐者居多,显者寥寥,这现象背后透射的是与西方语言和文学旨趣殊异的中文语言结构和表达审美的特点:追求诗歌意义的含蓄和意境的隐约模糊。另一方面,翻译的目标语言西班牙语要求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明确,句法结构完整、清晰,就人称问题而言,是要求动词的屈折的曲折须有确切的主语,形容词定语也须和所指成分性数一致。如何处理汉诗西译中的这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何时可以将源文本中未指明的人称译明,而何时又需要保持人称的模糊;保持模糊时又如何满足西班牙语的语法要求;等等,是本文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