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对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8年CMDS数据的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ang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增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动力,人口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其在区域间的再分配会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及增长速度产生深远影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3.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约为1.2亿,省内流动人口约为2.5亿。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近4亿流动人口当中,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比重日渐上升,这一群体以“80后”和“90后”为主,相比于其他流动人口子群体而言,拥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更独立的观念以及更好的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各个城市及地区纷纷出台有关人才引进的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部分地区给出的人才引进条件十分优越,但仍然出现人才的频繁跳槽乃至人才外流的现象,因为单单的引进人才并没有完成“引才”的全部工作,能否将引进的人才留住,让引进的人才无后顾之忧,愿意长期居留,为城市发展尽己所能,则是需要相关政策制定者花费精力去思考的要事。因此,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之下,探究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这一具有特殊价值流动人口群体的就业稳定性以及长期居留意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在总结回顾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利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2018CMDS数据),对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就业稳定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从人口学特征、经济特征以及流动特征三个方面对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将这一群体的就业稳定性作为核心自变量,探究其对与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然后按照分地区、分性别、分城乡以及分行业四个方面,对就业稳定性对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分类探析。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整体特征来看:有超半数是就业稳定的状态,就业稳定状况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2)从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人口学特征来看:性别因素并不能导致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差异;婚姻状况与户籍状况是导致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3)从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经济特征来看:单位性质和行业性质是导致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4)从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流动特征来看:流动范围对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有显著影响;经济原因是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外出流动的首要因素,家庭原因次之;东部地区是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外出流动的首要选择地点,西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少。(5)从影响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因素来看:人口学特征当中的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特征当中的个人月收入及家庭月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时间及月住房支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单位性质为私有制及其他性质的对于就业稳定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流动特征当中的流动范围、流动原因与流动区域对于就业稳定性影响有所不同。(6)从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状况对于其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来看:就业稳定状况对于其长期居留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使分地区、分性别、分城乡来看差异也并不大。分行业来看,新生代高学历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状况对于其长期居留意愿仍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只是三种行业通过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存在差异。
其他文献
在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师范类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教育实习作为职前教师专业提升的关键途径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实习是促进职前体育教师专业化、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对整体教师队伍建设来说尤为重要,同时对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习效果所包含的内容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
学位
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降临如风,令人捉摸不定,却又无往不被艺术家感受至深。“灵感”在人的创造性思维中所具有的切身又神秘的张力,让它成为了艺术创作与哲学思考都无法忽视的珍宝。德谟克利特将神话与宗教催生的艺术与秘仪之“迷狂”称为“灵感”后,到柏拉图才真正意义上对艺术“灵感”予以了系统性的理论阐释,可以说柏拉图对“灵感是什么?”的思考在艺术哲学和美学研究中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诗歌与哲学、神与人的连接凝聚
学位
本文研究健康传播自媒体权威性建构问题,选取“华山感染”“八点健闻”“白衣山猫”三个有代表性的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研究和内容分析,对以“八点健闻”为首的专业自媒体如何建构内容权威性进行分析与探讨。本文以新冠疫情为背景,将研究时间段设置为2020年1月20日至2021年9月30日。对在此期间发布的“华山感染”178篇、“八点健闻”189篇和“白衣山猫”343篇文章进行量化分析,从新闻权威构
学位
《密勒氏评论报》1917年6月9日由托马斯·F.密勒在约翰·B.鲍威尔(老鲍威尔)的协助下在上海创刊,《密报》作为最后一份离开中国的外刊,既是美国政策的解释者,又作为在新中国内部的观察者,搭建了一个远东国际舆论论坛,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国家形象建构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本文以1949年10月-1953年6月间《密报》对新中国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用内容分析法探究新中国成立后《密报》的报道
学位
家庭代际经济支持作为家庭养老的重要支撑和代际关系的重要体现,在老龄化不断加重、家庭养老功能面临挑战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以往对代际经济支持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他主义动机、交换动机、示范动机三方面,并且大部分研究以主干家庭为载体,探究某一支持动机对城镇或农村子女养老行为、父母生活幸福感的影响,但对“网络家庭”中子女对父母代际经济支持动机的综合、城乡对比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
学位
在现代中国城市的建设中,母婴室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反映了城市规划与建设水平。公共场所通过设立母婴室,维护了女性的哺乳权与在哺乳期间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权,并使其在城市空间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通过对使用过上海市区母婴室进行哺乳的母亲进行非结构式访谈,重点讨论哺乳期女性在公园、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及工作场所等公共空间的母婴室进行哺育的经历与感受,并将这些个人化的叙事解读为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动态。本文
学位
问政节目是沟通政府官员与公众互动的桥梁,其构建的平等互动式对话交流的融合式场景能够培育双方互信,促进社会力量与社会治理能力协同发展,形塑现代政府官员与公众相容相契、互为监督的新格局。在现如今传媒生态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如何借助问政节目这一媒介窗口呈现与传播良好的政府官员形象,进而增强政府公信力和号召力是政府官员以及问政节目共同需要考虑的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传播学、政治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和知识,运用访谈
学位
本文以央视综艺《朗读者》为研究对象,从《朗读者》节目的制作机制、层级把关以及仪式构建三方面讨论了《朗读者》的生产机制。本文研究将问题聚焦于这个过程,探究节目在生产中是如何为受众构建国家认同的。研究发现,节目生产的制作机制是国家认同的构建基础,其中节目制作人与内容导演对节目的内容生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影响内容生产的还有内容导演、制作人以及央视平台,三层的审核机制所呈现的层级把关是国家认同的通路搭建
学位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兴起,一批非虚构写作平台蓬勃兴起。这不仅是一次新闻领域的文体创新,更有关于真实生产机制的改变。专业化、职业化的记者群体之外,大量大众化写作者被纳入非虚构写作的生产之中。本文以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非虚构写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为例,关注大众化写作者对平台的劳动“同意”如何达成。本文借助劳动过程的理论框架,通过田野观察和对平台写作者的深度访谈,着力回答以下问题:非虚构写作者的劳动
学位
新闻媒体的数字化发展,丰富了用户新闻参与的途径,社交媒体新闻评论区为用户提供了对公共事务进行意见交流和辩论的机会。然而,社交媒体上公共讨论的质量高低有待商榷。用户身份的匿名性及评论语气的文明程度,是挑战公共讨论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将公共领域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作为主要理论视角,试图考察在我国的社会语境下,网民在社交媒体平台对新闻事件的讨论中,评论者身份的可识别性和评论用语的文明程度如何改变他人对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