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4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COL7A1基因突变位点。
方法:
1.提取各位患者及相关亲属外周血DNA,采用PCR方法扩增COL7A1基因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筛查突变位点;
2.中华-8芯片分析第四例患者及其父母3号染色体COL7A1基因所在片段SNP位点;
3.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第四例患者及其父母COL7A1基因拷贝数;
4.行体外实验,通过RT-PCR预测第四例患者的纯合剪切位点突变对COL7A1基因剪接产生的影响。
结果:
1.突变检测结果:4例患者共有6个突变位点,包括2个错义突变(p.P2232L与p.G1531E),2个无义突变(p.R2492*与p.R2777*)和2个剪切位点突变(dsIVS6+2T>C及dsIVS53+5G>C),其中p.P2232L、p.G1531E、dsIVS6+2T>C及dsIVS53+5G>C这四个突变位点未曾报导。200例健康对照未发现此突变。前三例患者的健康父母为相应突变的杂合携带者,而第四例患者的健康父亲为其纯合突变位点的杂合携带者,但母亲未携带此点突变。
2.芯片分析结果:第四例患者SNP位点系来自于父母双方;患者约364kb大小染色体区域为纯合状态,而除此区域仍为杂合状态。
3.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结果:第四例患者COL7A1基因呈半合子状态。
4.RT-PCR结果: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置于凝胶成像仪系统分析示突变型包含235bp的一个条带,野生型包含235bp和280bp的两个条带,空质粒对照为235bp的一个条带。
结论:
1.这些突变位点可能参与引起患者相应的临床表现;
2.第四例患者因其COL7A1基因的半合子状态合并dsIVS53+5G>C而出现表型。
检测4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COL7A1基因突变位点。
方法:
1.提取各位患者及相关亲属外周血DNA,采用PCR方法扩增COL7A1基因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筛查突变位点;
2.中华-8芯片分析第四例患者及其父母3号染色体COL7A1基因所在片段SNP位点;
3.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第四例患者及其父母COL7A1基因拷贝数;
4.行体外实验,通过RT-PCR预测第四例患者的纯合剪切位点突变对COL7A1基因剪接产生的影响。
结果:
1.突变检测结果:4例患者共有6个突变位点,包括2个错义突变(p.P2232L与p.G1531E),2个无义突变(p.R2492*与p.R2777*)和2个剪切位点突变(dsIVS6+2T>C及dsIVS53+5G>C),其中p.P2232L、p.G1531E、dsIVS6+2T>C及dsIVS53+5G>C这四个突变位点未曾报导。200例健康对照未发现此突变。前三例患者的健康父母为相应突变的杂合携带者,而第四例患者的健康父亲为其纯合突变位点的杂合携带者,但母亲未携带此点突变。
2.芯片分析结果:第四例患者SNP位点系来自于父母双方;患者约364kb大小染色体区域为纯合状态,而除此区域仍为杂合状态。
3.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结果:第四例患者COL7A1基因呈半合子状态。
4.RT-PCR结果: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置于凝胶成像仪系统分析示突变型包含235bp的一个条带,野生型包含235bp和280bp的两个条带,空质粒对照为235bp的一个条带。
结论:
1.这些突变位点可能参与引起患者相应的临床表现;
2.第四例患者因其COL7A1基因的半合子状态合并dsIVS53+5G>C而出现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