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分:小耳畸形下颌发育不良综合征同卵双胞胎家系的致病基因探索 临床部分:双侧小耳畸形合并外耳道闭锁单/双侧骨导助听疗效评估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ee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小耳畸形下颌发育不良综合征双胞胎小家系行二代测序,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寻找其可能的致病基因,为进一步探索其致病机制及开展遗传诊断、遗传咨询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临床上收集了6个小耳畸形下颌发育不良综合征双胞胎小家系,分别采集家庭成员的静脉血2ml,应用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全基因组DNA,并利用Agilent 51M、Agilent SureSelect对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质量检测,将符合纯度、浓度和体积要求的样本建立测序文库;对捕获杂交后的文库进行纯度、浓度检测;最后对检验合格的测序文库进行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测序数据通过bwa、picard和gatk的标准方法比对到到人类基因组参考(hg19)。使用GATK HaplotypeCaller进行变异检测和基因分型。去除ESP数据库、千人数据库、ExAC数据库等正常人群数据库中等位基因频率>5%的良性变异(BA1),保留基因功能区非同义突变。对具有完整变异信息的6个双胞胎家系的de novo突变使用varscan的trio和gatk的de novo两套流程分别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在不同家系间进行位点及功能重现性分析;利用R的ClusterProfiler对de novo突变进行GO的生物学富集分析,获得可能致病基因模块;并使用连锁分析、关联分析、拷贝数变异(CNV)分析、机器学习、基因功能分析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交叉验证寻找可疑致病基因。结果:varscan的trio和gatk两个软件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虽然位点在不同方法学上有一定的重现性,但基因的重现性更明显,提示遗传异质性的可能性很高。重现性分析结果发现5个基因((HOXA4,MUC6,CHST15,TBAX10,MER1))包含7个变异至少在两个家系中重现。CNV分析发现UGT2B17,OVOS,KATNAL2三个基因至少在两个家系中出现变异。连锁分析结合机器学习结果得出FGFR1,EYA1可能为致病基因。结论:通过对6个小耳畸形下颌发育不良综合征同卵双胞胎小家系进行全外显子检测,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得出多个基因可能为其致病基因。这一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小耳畸形-颌面发育不良综合征的致病机制提供更多理论依据。目的:评估双侧小耳畸形合并外耳道闭锁患者行分期耳廓再造-听觉植入时机,及单/双侧骨导助听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在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共纳入32例双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者(男20,女12)。平均年龄(SD)为11.8(5.0)岁(范围为7-27岁),均伴有双侧外耳道闭锁所致的传导性听力丧失,且骨导阈值小于45 dB HL。在进行骨桥植入手术之前,所有患者使用软带骨桥至少6个月。术后2周开机时,测试裸耳、单侧软带骨桥助听及单侧植入式骨桥助听条件下的言语识别阈(0.25-8 kHZ频率范围)及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率。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32名患者使用植入式骨桥至少3个月,在声场下分别测试(0.25-8 kHz频率范围)裸耳、单侧植入式骨桥助听及双侧骨导助听(植入式骨桥+对侧ADHEAR)的纯音听阈及安静和噪音(信噪比+5)环境下言语识别率,并测试单侧植入式骨桥及双侧骨导助听(植入式骨桥+对侧ADHEAR)的声源定位能力。双侧骨导助听(植入式骨桥+对侧ADHEAR)测试前,通过助听器调试匹配至最佳阈值,并使患者适应佩戴至少3个小时。使用国际助听器效果自我评估问卷(IOI-HA)及格拉斯格儿童受益列表(GCBI)评估患者术后满意度及获益情况。结果:纳入患者中,20例行耳廓再造三期时同期骨桥植入手术,6例行耳廓再造二期时同期骨桥植入术,6例患者仅接受了骨桥植入。术后2周开机时平均听阈分别为:裸耳63.25 ±1.75 dB HL,软带骨桥组36.38±1.29 dB HL,植入骨桥组31.85±1.48 dB HL。软带骨桥组显著优于裸耳组(t=22.15,P<0.01),植入式骨桥组显著优于软带骨桥组(t=16.81,P<0.01)。单音节测试(65 dB SPL)平均言语识别率分别为:裸耳(53.5±6.5%)、软带骨桥(86.5±3.4%)、植入式骨桥(96.4±1.6%)。使用植入式骨桥至少3个月随访时平均听阈分别为:裸耳63.9±1.3 dB HL,单侧植入式骨桥31.4±1.0 dB HL,双侧骨导助听30.8±1.3 dB HL。单侧植入式骨桥及双侧骨导助听均显著优于裸耳组(t=22.15,P<0.05),植入式骨桥组及双侧骨导助听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单音节测试(65 dB SPL)裸耳、单侧植入式骨桥、双侧骨导助听的安静环境下的平均言语识别率分别为:53.5±6.5%,96.4±1.6%和 97.1±1.5%,噪音环境下分别为:27.9±5.0%,74.2±5.1%和78.8±5.1%。安静环境下单侧及双侧骨导助听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言语识别率(t=6.5,P<0.05),单侧与双侧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噪音环境下,双侧助听显著优于单侧助听(P<0.05)声源定位测试结果显示单侧植入式骨桥组及双侧骨导助听组的角度识别准确率分别为16%和22%(P<0.05);单侧和双侧的偏差角度分别为:34.1°和26.4°(P<0.05);均方根误差(RMS errors)分别为84.4°和75.0°(P<0.05)。主观调查问卷显示单侧植入式骨桥及双侧骨导助听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儿,采取分期耳廓再造联合骨桥助听装置植入术可解决外形及听力问题,患者满意度高。单侧植入式骨桥和双侧骨导助听(一侧植入式骨桥+对侧粘贴式ADHEAR)均可提高双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者的听力,双侧骨导助听较单侧可提高噪音下言语识别率及声源定位能力。
其他文献
背景:纳米金颗粒因为具有特殊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理化性质,因而在原位成像、药物靶向运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基于纳米金颗粒开发的药物在应用中通常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以提高生物利用度,所以上述纳米药物的血液相容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巯基聚乙二醇修饰的金纳米颗粒(PEG@AuNPs)被红细胞摄取后会诱发氧化损伤,导致红细胞膜上的带3蛋白发生聚簇化并损伤红细胞携释氧功能和变形能力
研究背景软骨组织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曾被认为是单一细胞成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不断有研究者从关节软骨、鼻中隔软骨、软骨膜、椎间盘等组织中分离得到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群,称之为软骨干/祖细胞(cartilage-derived stem/progenitor cells,CSPCS)。CSPCS在软骨分化、软骨表型稳定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方面具有优势,是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逐渐应用
研究背景:NRF2在肝癌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它的激活既可以保护正常宿主细胞免受致癌物的侵害,也可以帮助肿瘤细胞抵御氧化应激和化疗的损伤。作为一个转录因子,NRF2主要是通过调控其下游基因实现功能的。以往的研究大都关注于其下游的编码基因,而对其下游长链非编码基因研究较少,该部分将从分子层面上阐明NRF2和长链非编码基因LUCAT1的关系,并探索LUCAT1在肝癌中的作用。实验方法:根据课题组已拥有
目的:临床部分:周围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组织低灌注在感染性休克器官衰竭的病理生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多普勒鼻烟窝桡动脉阻力指数(SBRI)可用于评估周围血管系统的状态。我们探讨了 SBRI是否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外周组织灌注(PI)相关,以及其在预测脓毒症患者乳酸清除率的能力。基础试验: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 2,UCP2)在维持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示UCP
目的:评估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qSOFA)筛查成人软组织感染致脓毒症和预测脓毒性休克及病死率的准确性,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并分析比较qSOFA和SIRS评分在脓毒症发展至脓毒性休克病程中的动态改变。
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究SAP相关ARDS(SAP-ARDS)患者临床特点及早期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SAP住院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和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早期预测SAP-ARDS的指标。结果:共纳入313例SAP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45(14,9
学位
研究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diabeticretinopathy,DR)是常见且严重危害生活质量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早期特征性病理改变为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pericytes,PCs)凋亡。研究显示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与DR存在关联,并可能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然而这一观点尚未得到一致认可,且其潜在作用机制尚未
背景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既往研究报道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血浆TMAO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程度。然而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人群,两者的关系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纳入2组队列人群,包括33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目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颌面畸形。患侧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结构和功能异常是其最为显著的临床表现之一,是Pruzansky-Kaban分型的依据,始终是HFM研究和治疗的重点。但是,对于不同分型HFM的上颌骨发育异常的畸形特点、上颌骨与下颌骨畸形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尚不明确,同时缺乏专门针对HFM上颌骨形态学的测量体系。此外,儿童严重
背景与目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体重指数(BM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与老年人死亡率独立相关,但这三个因子与老老年(≥80岁)高危心血管病(CVD)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目的是探究hsCRP、BMI及LVEF与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及此三种因素的联合预测价值,旨在为老老年高危CVD人群的风险预测提供新的临床信息。方法:自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