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与正常人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功能连接的对比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发现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活动异常。课题利用静息态功能核磁技术,采用种子点功能连接方法分析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正常人不同脑区相关性的区别,从大脑结构和功能探讨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中枢机制。材料与方法:将3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26例健康对照组进行静息态的功能磁共振扫描,选择双侧海马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利用SPM5软件模式下的两样本t检验,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患者组在静息状态下双侧海马脑区功能连接图中的差异。结果:最终符合实验要求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32例和正常受试者26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左侧海马与右侧颞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的连接减少,与右侧顶下回的连接增加。右侧海马与左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左侧前扣带回、左侧额中回的连接减少,与双侧丘脑、左侧颞上回,左侧颞中回的连接增加。结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海马脑区与额叶、颞叶皮层之间的连接减少,提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枢机制可能是脑损害导致海马与皮层之间的脑网络连接不足所致。同时发现:海马与其相邻皮层下区域连接增加,这可能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进行认知行为过程中脑网络的一种重新整合,可能是一种代偿机制。第二部分针刺百会穴促卒中后认知功能恢复机制的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研究目的及意义:大量研究发现针刺督脉百会穴能够改善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其改善认知功能的中枢效应机制尚不明确。课题首先通过临床研究证实百会穴可能改善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其次观察百会穴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海马脑网络连接的变化,从大脑结构和功能探讨百会促卒中后认知恢复的中枢效应机制。材料与方法:1.开展临床研究,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刺患者百会结合认知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认知康复训练,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2.将完成第一次核磁扫描的第一部分试验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32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接受百会穴针刺刺激及针刺非病症相关穴位针刺。采用静息态功能核磁研究方法,以海马的种子点,收集治疗后两组的核磁共振数据。利用SPM5软件基本模式(basic model)下的独立样本及两样本t检验,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双侧海马脑区功能连接图中的差异。同时采用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完成量表与脑功能连接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探讨针刺百会促进认知恢复的中枢效应机制。结果:临床研究方面:与治疗前相比,针刺结合认知训练组与单纯认知训练组的各项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提高。相比较单纯认知功能训练组,针刺结合认知训练组效果更优。核磁共振方面:1.百会组:相比治疗前,治疗后针刺百会组受试者左侧海马与右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海马与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左侧额上回以及左侧顶叶连接增加。神经心理学量表评分发现治疗后记忆总分及记忆商分数较治疗前提高,连接测试A耗时时间缩短。针刺百会穴记忆商的提高与左侧海马和双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增加呈正相关;与右侧海马和右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加呈正相关;与右侧海马和左侧顶叶的功能连接增加呈正相关。连线测试耗时时间的减少与左侧海马和右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加呈正相关。2.非病症相关穴位组:治疗后受试者左侧海马与右侧枕中回、右侧海马与右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上回之间的连接减少。神经心理学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量表前后得分与海马脑区的功能连接无明显相关。结论:1.针刺百会穴能够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而与现代认知康复训练有机的结合,是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一种合适的选择。2.核磁功能研究揭示了针刺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的中枢效应机制可能是海马脑区与额叶、顶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有所改善。而针刺非病症相关穴位组,认知功能及海马脑区的功能连接均无明显改变,且无相关性,一定程度证实百会穴的腧穴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