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复中人群中医状态辨识及病机关键探索研究

来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找到适合群体化服务的中风复中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为缺血性中风进一步总结病机关键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调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风病慢病防治管理信息协作平台2014年01月0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所录入信息的人群,共筛选出病例3322例,以既往是否有脑卒中为标准,将病例分为新发组和复发组,其中新发组病例为1542例,复发组病例为1780例。应用SPSS25.0软件对1780例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进行四诊信息频数统计,并运用组内联接聚类方法对3322例缺血性中风人群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应用Lantern5.0软件建立数据模型,分别对1780例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及1542例首发人群分别进行多层隐结构统计分析。
  结果: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四诊信息出现频率排名前十位分别为白苔,头晕,四肢麻木,肌肤不仁,便秘,弦,腻苔,喉中痰鸣,关节酸痛,肥胖。
  应用聚类分析纳入研究的3322例缺血性中风人群的证候特征,共聚为四类状态。第一类为气虚夹血瘀证。第二类为痰热腑实证。第三类为肝阳化火夹阴虚证。第四类为风痰阻络证。
  运用隐结构分析纳入研究的1780例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的中医状态,共分为七类。第一类为风火上扰证;第二类为痰热腑实证;第三类为气虚血瘀证;第四类为风痰阻络证;第五类为阴虚风动证;第六类为痰蒙清窍证;第七类为元气败脱证。痰热腑实证由中风首发人群至中风复发人群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2.65%升至15.06%;气虚血瘀证由中风首发人群至中风复发人群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3.29%升至18.48%;风痰阻络证由中风首发人群至中风复发人群比重呈上升趋势,由38.46%升至40.51%。
  理论研究得出中风风险人群分为中焦虚满态和下焦失藏态。通过德尔菲法判读得出,缺血性中风人群(首发及复中)中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痰蒙清窍证以及元气败脱证等四种状态由中风风险人群的中焦虚满态发展而来。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等三种状态由中风风险人群的下焦失藏态发展而来。
  结论:多层隐结构分析纳入研究的1780例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和1542例缺血性中风首发人群的分别将其中医状态分为七类。其中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等三种状态为缺血性中风易复发人群。且由中风风险人群的中焦虚满态发展而来,占缺血性中风复发患者多数。并探索得出“风”为中风病发病的关键因素,“怫热郁结”为中风病病机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温胆汤治疗失眠的文献医案及黎明全教授门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温胆汤治疗失眠的方证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温胆汤治疗失眠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系统的文献查阅,总结历代医家对温胆汤的理解及临床应用,总结历代医家用温胆汤治疗失眠的医案以及黎明全教授门诊应用温胆汤治疗失眠的病例,分别录入Excel表建立2个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黄金分割法及系统聚类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温胆汤治疗失眠的
学位
1.目的:  结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我国的发病率,及其对人体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的整体反映能力,通过临床、实验合为一体的研究,尝试探索调脂消斑通脉方(TXT)治疗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及机制,为临床上应用调脂消斑通脉方治疗颈动脉斑块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也为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新方法。  2.方法:  2.1 调脂消斑通脉方对颈动脉斑块患者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  通过回顾导师赵为民教授
目的:基于“气一元论”理论学说,进一步结合《黄帝内经》“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探讨CFS中脾气虚证的机理及中医相应干预疗效研究。  方法:本课题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收集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取汤药疗法,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进行干预,对照组仅调整作息时间以及适当运动。汤药煎服法:选用砂锅,每副汤药用600ml清水武火烧开后文火煎煮,煮出三分之一汤液分两次服,日一副,为期
目的:本文章旨在通过对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应用中医特色的管理手段,观察是否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改善生活质量。  方法:来源于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及导师课题试验分中心的符合诊断及纳、排标准的72例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后者采用基础常规治疗,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慢病管理。通过改良RANKI
目的: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输合配穴针刺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的影响,通过对比观察输合配穴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和常规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探索输合配穴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作用及其在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方面是否具有优势,并为中医康复技术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方法:根据本临床试验的纳排标准,在长春中医药大学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中医慢病管理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探讨中医慢性病管理治疗失眠的特色优势,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收录2019.09-2020.01期间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失眠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5例,观察过程中由于依从性差治疗组结案3例,对照组结案1例,由于疫情影响治疗组结案6例,对
学位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300例临床病例原始资料的分析整理,从中总结出赵建军教授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证候特点、立法、处方等方面的临床经验。  方法:  将导师2017-2019年来诊治的有关缺血性中风病的完整病例资料,整理成word版,再将病例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后录入数据挖掘系统,选用系统中相关数据板块进行中药分布统计,属性分析,关联原则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生成图表,最后总结并归纳导师的
目的:  通过对中医“内痈”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病机上相似性的认识,运用解毒通络方干预ACS并评价临床疗效,为中医诊治ACS开拓新思维。  方法:  本试验收录ACS患者120例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A予以西医规范化治疗(阿司匹林、氯毗格雷、阿托伐他汀、雷米普利以及低分子肝素等),对照组B在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诊疗规范,治疗组以对照组B为基础加解毒通络方。
目的: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对吉林省名中医姜丽红教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慢性胆囊炎病历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治疗该病的常用中药、药物配伍、常用处方等,总结其治疗经验,进而指导临床。  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于吉林省中医院姜丽红教授门诊就诊的18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病历,得到处方432个,将病案信息规范化、标准化,两人分别核对后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系统
目的: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通过对姜丽红教授门诊治疗室性早搏的病案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导师治疗室性早搏的常用中药、中药配伍、中药用量、核心方剂等,为今后临床室性早搏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姜丽红教授2018年9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吉林省中医院诊治的室性早搏患者。数据共纳入患者205例,共获得处方530首。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中医舌象、中医脉象、中医证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