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300例临床病例原始资料的分析整理,从中总结出赵建军教授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证候特点、立法、处方等方面的临床经验。
方法:
将导师2017-2019年来诊治的有关缺血性中风病的完整病例资料,整理成word版,再将病例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后录入数据挖掘系统,选用系统中相关数据板块进行中药分布统计,属性分析,关联原则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生成图表,最后总结并归纳导师的用药特点。
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30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病例,300例患者均大于40岁,其中大于60岁的病例有185例,占总人数的61.67%。
2.缺血性中风的症状中,半身不遂出现的频率达81.99%,取前10位的症状依次为:半身不遂,头晕,头痛,言语謇涩,肢体麻木,耳鸣,口舌歪斜,怕冷,口干,乏力,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
3.本研究共搜集672首处方,赵建军教授共使用过185味中药,中药总频数12054次。其中中药频次大于30%的药中取前15位中药依次为:天麻、丹参、鸡血藤、珍珠母、全蝎、僵蚕、钩藤、赤芍、山茱萸、牛膝。
结论:
1.缺血性中风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其主症有半身不遂,头晕,头痛,言语謇涩,肢体麻木,耳鸣,口舌歪斜,怕冷,口干,乏力,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
2.用药多味苦,性平,归于肝经。核心中药有天麻、丹参、鸡血藤、珍珠母、全蝎、僵蚕、钩藤、赤芍、山茱萸、牛膝,常用中药组合方式分为平肝药+柔肝药、平肝药+活血药、平肝药+补肾药;6个核心聚类群分别为:①川芎、当归、白芍;②白芷、延胡索、水牛角;③石决明、夏枯草、茺蔚子;④白蒺藜、珍珠母、钩藤、牛膝、莱菔子;⑤天麻、全蝎、僵蚕;⑥水蛭、山茱萸、丹参、鸡血藤、赤芍。
3.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机为病发于脑,髓海空虚,本在于肾;本虚邪实。可归结为髓虚毒损。治疗上依据髓虚责肾,培肾固本;邪气仍在,祛邪务尽的原则。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300例临床病例原始资料的分析整理,从中总结出赵建军教授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证候特点、立法、处方等方面的临床经验。
方法:
将导师2017-2019年来诊治的有关缺血性中风病的完整病例资料,整理成word版,再将病例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后录入数据挖掘系统,选用系统中相关数据板块进行中药分布统计,属性分析,关联原则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生成图表,最后总结并归纳导师的用药特点。
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30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病例,300例患者均大于40岁,其中大于60岁的病例有185例,占总人数的61.67%。
2.缺血性中风的症状中,半身不遂出现的频率达81.99%,取前10位的症状依次为:半身不遂,头晕,头痛,言语謇涩,肢体麻木,耳鸣,口舌歪斜,怕冷,口干,乏力,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
3.本研究共搜集672首处方,赵建军教授共使用过185味中药,中药总频数12054次。其中中药频次大于30%的药中取前15位中药依次为:天麻、丹参、鸡血藤、珍珠母、全蝎、僵蚕、钩藤、赤芍、山茱萸、牛膝。
结论:
1.缺血性中风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其主症有半身不遂,头晕,头痛,言语謇涩,肢体麻木,耳鸣,口舌歪斜,怕冷,口干,乏力,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
2.用药多味苦,性平,归于肝经。核心中药有天麻、丹参、鸡血藤、珍珠母、全蝎、僵蚕、钩藤、赤芍、山茱萸、牛膝,常用中药组合方式分为平肝药+柔肝药、平肝药+活血药、平肝药+补肾药;6个核心聚类群分别为:①川芎、当归、白芍;②白芷、延胡索、水牛角;③石决明、夏枯草、茺蔚子;④白蒺藜、珍珠母、钩藤、牛膝、莱菔子;⑤天麻、全蝎、僵蚕;⑥水蛭、山茱萸、丹参、鸡血藤、赤芍。
3.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机为病发于脑,髓海空虚,本在于肾;本虚邪实。可归结为髓虚毒损。治疗上依据髓虚责肾,培肾固本;邪气仍在,祛邪务尽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