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越来越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是国内外参与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课堂口译为参与者架起了沟通桥梁,保证培训课程的成功进行。本报告基于作者在农业部沼气研究所(BIOMA)2016年培训课程的课堂口译实践,时间为2016年5月5日至6月15日的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两节课,每节课两个小时,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国自然资源与环境、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能源、沼气发酵微生物学、培养产甲烷菌等技术。本次课堂口译的目的是满足中国老师和外国学生的交际需求,完成教学任务。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认为,“人类从一系列的可能性中做出妥协性的语言选择,以达到满足交流需求的目的”(1999:61)。口译也是一种以满足交际需求为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本项目以顺应理论为指导,确立了以目的语听者为导向的口译原则,以动态顺应为口译策略,选取了恰当的口译技巧来处理口译过程中的问题。本次课堂口译的内容主要包括交际信息、科技信息和中国文化信息,译者对以上三类信息的口译分别作了顺应调整。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技巧。首先,在交际信息口译中,老师的口音、说话习惯和口误造成了原文信息模糊、冗余和不准确,译者通过简化翻译和纠错的方法确保了信息有效地传递;其次,在科技信息口译中,中文隐性逻辑结构、老师语言习惯以及大量主动语态的使用,造成了不清晰的逻辑结构、模糊的语言及不客观的表达,译者通过增译、明晰化和使用被动语态以保证译文的客观和准确;最后,在文化信息口译中,习语、政治词汇和礼貌用语的口译是主要挑战,针对习语和礼貌用语,作者主要采用归化译法,以使译文与原文达到对等效果;针对政治术语,译者采用增译法,补充相关政治背景信息,向听者介绍政府当前相关政策。BIOMA培训课程的课堂口译赢得了培训主办方与师生的认可,但也出现了译前准备不足、长时间口译后译者身体劳累反应变慢的问题。据此,作者提出了相应建议:译员应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汉英口译中,更加注重译文逻辑性;提升笔记能力;加强身体锻炼和思维训练。本报告指出,一个合格的口译员首先需要重视翻译理论在口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其次,良好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双语文化素养、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笔记能力是保证口译质量的必要条件。此外,充分的准备和持续的练习是译员取得进步的前提。基于对课堂口译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本文希望为未来课堂口译实践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