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UHR-OCT)和数字化裂隙灯生物显微镜定量评估软镜配适,并研究其对干眼的影响,为选择更合适的软镜配适提供指导意义。
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本实验共纳入21例(21只右眼)既往无接触镜配戴史的受试者,予以长戴软性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其中男8例,女13例,平均22.5岁。戴镜后1天、1周、1月、3月及6月的随访,分别使用UHR-OCT和数字化裂隙灯生物显微镜获取镜片颞侧边缘的结膜覆盖度,颞侧滞后量,镜片偏心量以及瞬目引起的垂直移动度4个配适参数。同时需完成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填写,泪膜破裂时间(TBUT)及SchirmerⅠ试验的检测。使用Bland-Altman图比较4个配适参数处理结果的一致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混合线性模型做两两比较分析各指标在不同随访时间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配适指标与干眼主观症状及客观临床指标的相关关系。
结果:在不同随访时间内,不同研究人员之间及同一研究人员不同时间之间的配适指标测量结果都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4个配适参数、TBUT及SchirmerⅠ试验随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OSDI戴镜后和戴镜前相比有显著增加(P<0.05)。颞侧滞后量的变化量与TBUT的变化量成正相关(r=0.544,P=0.044),与OSDI的变化量成负相关(r=-0.629,P=0.016)。瞬目引起的垂直移动度的变化量与OSDI、TBUT及SchirmerⅠ试验的变化量均成正相关(P<0.05)。
结论:UHR-OCT和数字化裂隙灯生物显微镜可以综合定量评估软镜配适特点。软镜和眼表情况在6个月内保持稳定。颞侧滞后量和瞬目引起的垂直移动度和软镜配戴者的干眼情况有关,表现为颞侧滞后量越多,或瞬目引起的垂直移动度越小,主观症状越少;颞侧滞后量越多,或瞬目引起的垂直移动度越大,干眼客观指标越好。
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本实验共纳入21例(21只右眼)既往无接触镜配戴史的受试者,予以长戴软性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其中男8例,女13例,平均22.5岁。戴镜后1天、1周、1月、3月及6月的随访,分别使用UHR-OCT和数字化裂隙灯生物显微镜获取镜片颞侧边缘的结膜覆盖度,颞侧滞后量,镜片偏心量以及瞬目引起的垂直移动度4个配适参数。同时需完成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填写,泪膜破裂时间(TBUT)及SchirmerⅠ试验的检测。使用Bland-Altman图比较4个配适参数处理结果的一致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混合线性模型做两两比较分析各指标在不同随访时间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配适指标与干眼主观症状及客观临床指标的相关关系。
结果:在不同随访时间内,不同研究人员之间及同一研究人员不同时间之间的配适指标测量结果都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4个配适参数、TBUT及SchirmerⅠ试验随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OSDI戴镜后和戴镜前相比有显著增加(P<0.05)。颞侧滞后量的变化量与TBUT的变化量成正相关(r=0.544,P=0.044),与OSDI的变化量成负相关(r=-0.629,P=0.016)。瞬目引起的垂直移动度的变化量与OSDI、TBUT及SchirmerⅠ试验的变化量均成正相关(P<0.05)。
结论:UHR-OCT和数字化裂隙灯生物显微镜可以综合定量评估软镜配适特点。软镜和眼表情况在6个月内保持稳定。颞侧滞后量和瞬目引起的垂直移动度和软镜配戴者的干眼情况有关,表现为颞侧滞后量越多,或瞬目引起的垂直移动度越小,主观症状越少;颞侧滞后量越多,或瞬目引起的垂直移动度越大,干眼客观指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