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力图从技术发展角度探讨“艺术的终结”问题。通过阐释和梳理具有代表性思想家的观点,考察对“艺术与技术关系”反思的问题史。试图提出这样的结论: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技术一方面是构成艺术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力量;另一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导致了若干艺术范式的终结。但是,无论特定的艺术范式如何被消解,人类社会中艺术的功能是无法被替代的,因此,艺术不会被终结,技术依旧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分成三个部分,用四位思想家的相关理论贯穿了“艺术与技术关系”的问题史,进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第一部分是以本雅明的思想为主干,论证所谓的“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在本雅明看来,广播、电影等机械复制技术给艺术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艺术韵味的消失、艺术功能的转型、艺术品传播格局的变化等等。在这种变化的推动下,两种艺术范式被终结了:一是传统艺术,即本雅明所谓的“韵味的艺术”;二是自主性艺术,即现代主义的艺术。前者终结的原因在于机械复制技术颠覆了传统艺术生存的整体环境,艺术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制作手段、传播通道和接受情境;后者终结的原因在于机械复制技术将自主性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特有的“震惊”体验转型了,换言之,人们更愿意在电影院里感受电影画面的刺激,在震惊和心神涣散的情绪交替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而日益远离诸如波德莱尔的诗歌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形而上的震惊体验。尤其是机械复制技术造就的文化工业对现代都市人闲暇时间的全面侵略和占有,使得自主艺术日益丧失自己在社会中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第二部分论述了关于“技术和艺术”的两种思想观念的对立,即面对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的影响,阿多诺延续了本雅明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尤其是传统艺术在技术的冲击下的确终结了。比如由技术和商业合谋造就的“拜物教”的音乐就完全颠覆了传统音乐艺术存在的可能;但是,麦克卢汉却认为,技术并没有导致艺术的终结,相反技术却强化了艺术的功能。因为,艺术是作为社会的“反环境”而存在的,人们通过透视艺术的内涵能够更清晰地看清楚社会的本质,而技术能够帮助艺术更完美地制造这种“反环境”。有了这样一种艺术视野的参照,人类历史的发展将更明确,更进步。
如果说,在本雅明和阿多诺的时代,技术只是能够导致某种艺术范式的终结,那么到了鲍德里亚的时代,技术就成为整个艺术领域终结的理由。这是本文第三部分讨论的内容。鲍德里亚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提供幻觉,即提供一个更加理想、美好的世界以感召现实,这也造就了艺术必然要和现实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技术的发展消融了这种距离,这种技术就是鲍德里亚所谓的“仿拟技术”,它可以营造一种比真实还要显得真实的“超真实”,艺术也就成为这个“超真实”世界中的一部分。于是,在这个世界中,人们感受不到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差别,艺术也就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感召和指示作用。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艺术品,所有的艺术品也都成为现实,艺术和真实一起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仿像”。艺术,在技术的扩张中彻底终结了。
鲍德里亚虽然认为艺术终结了,但是他并不否认艺术功能存在的合理性,即艺术虽然死了,但是人们还是需要艺术品为他们提供价值、意义、理想等等。于是艺术只能“假装”继续存在:明明艺术的内涵已经完全“空”了,但是各种仿拟技术造就的艺术品还假装有价值、有内涵、有思想等等。鲍德里亚称之为“艺术的阴谋”。但正是“艺术的阴谋”证明了艺术继续存在的理由,即只要人类还需要梦想、理念、终极关怀的感召,艺术就有存在的必要和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以“阴谋”的方式存在的艺术依旧是艺术,只不过是一种崭新范式的艺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