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们用米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语言以不同社会成员的认可为前提,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存在于生活中,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经济和社会发展。语言反映民族文化,又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习语是语言中对民族文化发展和变化非常敏感的部分,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在习语中有所反映。鉴于习语在语言文化中的重要和特殊地位,我们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义学角度讨论习语的理解。
对于习语的定义,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但总体分为两种观点。传统的非组构观(non-compositional)认为习语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意义中推导出来。而组构观则恰恰相反,认为习语的比喻意义与其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任意的。本文采纳组构观的观点,认为习语的意义与其组成成分存在一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使用隐喻假设和整合理论来分析习语(本文主要分析意象习语“imageableidioms”)的理解。
Lakoff等学者认为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隐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习语也可以用隐喻米解释。习语往往需要隐喻、转喻、常规的形象(conventionalimage)以及相关的常识为之提供理据。例如,“spillthebeans”是建立在两个概念隐喻“MINDISACONTAINER;IDEASAREENTITIES”之上的。概念隐喻和此习语的常规形象等信息为之提供了理据。隐喻假设证明我们的思维是隐喻性的,习语的组成成分与其比喻意义之间的关系并非任意的。
由于习语本身分为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习语的理解依赖语境,不同的语境,往往使习语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我们还使用了整合理论(BlendingTheory)来解释习语,其优势在于可以适应不同语境进行在线处理。在整合过程中,整合空间有选择地继承输入空间的相关结构,并对其进行即时处理,产生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Lakoff等提出的隐喻假设是研究概念隐喻即认知域之间凝固化的隐喻映现,而整合理论解释的是人们把熟悉的概念化成分结合成为新的有意义的概念化成分。两种方法侧重习语理解的不同方面。我们在具体语境中可以看到,这两种理论并非相互抵触的。概念隐喻帮助习语的的源域和目标域建立映射关系。而这些映射关系是整合过程中动态的概念网络的输入成分和限制成分。整合理论的强大阐释力并非漫无边际,而是受到优化制约原则的限制。这些原则的制约使得整合更加有效地运作,使习语的意义更接近人们容易把握的尺度。我们认为整合理论是解释习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隐喻假设所研究的凝固化的隐喻映现为整合提供了基础,二者的作用具有互补性。
常识和背景知识对于习语的理解也不容忽视。如果能将这些因素也考虑在内,大部分意象习语都是有理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