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辅助放疗对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预防局部复发的临床价值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和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发病率第5的恶性肿瘤,疾病致死率列第2位。我国是HCC高发国家,总患病人数占全球每年发病数一半多,多数病人伴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和肝硬化。目前治疗HCC的主要方法有外科手术、微创消融、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iton,TACE)、生物靶向治疗、放疗、化疗等。单发肿瘤(巴塞罗那分期0/A期)或满足米兰标准的多发肿瘤是广为接受的手术切除适应证,尤其是单发小肝癌,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影响HCC病人术后长期生存的主要问题是肝内外肿瘤复发转移,尤其是肝内复发,常常成为HCC病死的主要原因。癌旁肝组织内的微转移,包括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 VI,区别于肉眼血管侵犯macro-vascular invasion,MVI,本文均用小写m)和癌周卫星灶(satellite nodule),是术后肝内转移复发、尤其是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从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彻底性,和术后抗复发治疗的有效性两方面入手,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途径之一。在术前如何了解HCC癌周微转移的状况,有助于帮助决策手术与术后的辅助治疗。术式的选择,如解剖性切除和切缘的处理,虽有原则可循,但在具体应用时也往往受手术具体情况的限制;术后辅助治疗,已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如运用介入治疗、干扰素、分子靶向药物等,但缺乏高质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有效性尚不能得到广泛认可。对手术技术方法和辅助治疗方案的探索,仍是目前提高肝癌手术疗效的主要突破口,有非常高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治疗一科/肝移植科行肝癌切除手术病人231例,对这些病人的手术方式、切缘处理、癌周微转移情况进行总结,手术方式按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分组,切缘状态根据手术切除标本内切缘宽度分为宽、窄切缘,微转移情况依据病理报告是否有微血管侵犯和/或癌周子灶评估。比较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切缘宽与窄之间,在全组病人及不同微转移状态下的预后差别。第二部分研究纳入262例BCLC-0/A期HCC手术病人的临床数据和影像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m VI相关因素,并建立m VI的预测模型,以列线图(Nomogram)形式呈现。第三部分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依照入选标准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入组病人,HCC切除手术后1个月对银夹标记的切缘旁肝组织行γ射线外放疗,以无复发生存时间(RFS)、总生存时间(OS)和放疗副反应为观察指标,观察与对照组间的差别。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提示,为巴塞罗那0/A期HCC病人行手术切除,解剖性切除组与非解剖性切除组间在RFS和OS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89、0.068);宽切缘组较窄切缘组RFS(P=0.108)和OS(P=0.122)均无明显优势;m VI阳性组在RFS、OS均低于m VI阴性组(P值分别为<0.001、<0.001);癌周子灶阳性病人RFS和OS均低于阴性病人(P值分别为0.002、<0.001)。分层分析提示,当m VI阳性时解剖性切除可以提高RFS和OS(P值分别为0.001、0.001),当存在癌周子灶时解剖性切除可提高RFS和OS(P值分别为0.006、0.010)。COX回归分析提示肝硬化(P=0.002,RR=1.693)、m VI(P<0.001,RR=2.023)和癌周卫星灶(P=0.046,RR=1.391)是影响病人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脾增大、异常凝血酶原升高、肿瘤包膜不完整、大肝癌(≥5cm)、多结节融合型肿瘤这五个因素在预测m VI具有重要意义,绘制列线图最优总分截值为350分,ROC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达0.8758和0.8661。当累计分数达到220分以上时,该模型预测m VI阳性率达到80%以上。第三部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放疗组RFS优于对照组(P=0.027),OS比较无明显差异(P=0.297)。放疗组无严重毒副反应发生,乏力、放射性肝损伤、胃肠道反应均在放疗结束后自行缓解消失。研究结论:癌周微转移是早期肝癌术后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解剖性切除和宽切缘处理可以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包含脾脏增大、异常凝血酶原升高、无完整肿瘤包膜、肿瘤直径≥5cm、多结节融合型肿瘤这五个临床指标列线图预测模型,用于BCLC-0/A期肝癌病人术前m VI预测简便易行,为手术决策和辅助治疗的准备提供依据。有微血管侵犯的零切缘肝癌病人术后接受切缘旁放疗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预防术后局部复发。
其他文献
血流速度、壁面剪切应力、血管顺应性以及外周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不仅在调控血管功能及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评估心脑血管功能的重要生理指标。运动训练能够直接改变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而起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颈总动脉作为连接上游心脏和下游脑血管床的重要供血器官,其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常用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通常基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
一、课题背景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其侵袭性及增殖能力较强,具有高发病率、高术后复发率、高病死率及低治愈率的特点,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并且,恶性胶质瘤难以通过手术根治且对放化疗普遍不敏感,同时,现有的恶性胶质瘤放射增敏剂普遍存在着增敏效果差、毒副作用大等缺陷,且其放射增敏效果仍然存在争议,难以满足临床上胶质瘤放射增敏的需求。因此,寻找恶性胶质瘤放射增敏的新靶点,进一步提高恶性
研究背景及目的: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4.5亿人患有糖尿病,在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0.8%,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T2DM发病率高,并发症多,远期危害大,治疗经济负担重,是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慢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肥胖合并T2DM的有效手段,其确切的疗效让人看到根治T2DM的希望。Roux-en
研究目的过敏性哮喘是以Th2反应为主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疾病。Dectin-2(由Clen4n基因编码)是一种C型凝集素受体,能与屋尘螨(HDM)等过敏原相互作用诱导过敏性哮喘,但具体作用机制不明。本研究旨在利用HDM构建气道过敏性哮喘疾病模型,探讨Dectin-2在HDM诱导的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哮喘的治疗寻求新的出路。研究方法应用HDM滴鼻构建小鼠哮喘模型。利用HE染色、ELISA、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极大的心律失常。房颤发作时,心房杂乱无章的颤动会造成心排出量减少并加快血栓的形成,脱落的血栓则容易造成血管堵塞,严重时可能会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房颤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房颤对于人类健康的威胁也愈发严峻。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心律失常诊断方式,但是由于其所采用的湿电极的记录性能会随记录
在"新师范"建设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如何坚守和创新教师教育。岭南师范学院依据教师教育的政策导向,立足地方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师教育改革模式,做优做强教师教育,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为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研究目的:A组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又称为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是致病力最强的链球菌之一,能产生多种毒素,除引起侵袭性和非侵袭性感染外,反复感染还可以出现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尽管青霉素仍然是GAS感染的一线用药,但是治疗失败率高,且近年侵袭性GAS感染率仍逐年上升,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GA
研究背景自噬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生物学进程,进程中依赖溶酶体降解细胞内蛋白质和受损的细胞器,以维持细胞代谢和内环境的稳态。自噬大致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巨自噬即通常所说的自噬。自噬是细胞固有的生物学行为。在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存在自噬行为。但在压力负荷、缺血和缺氧等刺激下,心肌细胞自噬活性改变。自噬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影响心脏功能的维持和疾病的预后。正常水平的自噬可以保护细胞免
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早期筛查、检测是改善肺癌整体预后的关键。肺部实性病变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影像学表现之一,随着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or Tomography,CT)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部病灶被发现,病灶的良恶性确诊仍然依据病理学诊断。传统的支气管镜技术可获得中央气道腔内病灶的病理诊断,但对于肺周围病灶及气道管壁外病灶诊断率较低。支气管腔内超声(endobroncheal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由损害心室充血或排血能力的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引起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的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和压力超负荷等。尽管近年来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有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和公共卫生问题。对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机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提供理论支持。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 RNA)是一种长约18-22个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