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居民对城市便捷出行和空间环境要求的提升,绿道作为集两种需求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绿色宜居的森林城市”和“出行友好的绿色街道”等现代城市发展战略,近年来受到城市居民与国内外学界的热切关注。绿道作为品质空间的独立性和作为出行通道的开放性,要求其在与机动车道的冲突中保持良好的连续性,但目前的绿道过街设施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过街连续性体验不佳。因此,绿道过街设计成为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工程问题。
本文从游憩型绿道(圭塘河绿道)及交通型绿道(金星路绿道)的过街不连续问题出发,设计了过街设施使用行为SP问卷,基于调研数据对绿道使用动机、过街设施偏好及设施属性需求进行了初步的使用特征分析。随后建立了包含社会经济特征、设计属性及连续舒适感知潜变量的绿道过街设施选择ICLV模型,并与不包含潜变量的二元logit(BL)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应用Mplus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获取了两类型绿道人群过街设施使用的异同性特征。最后基于交通型绿道人群过街设施选择ICLV模型分析的结果,对交金星路绿道与桐梓坡路交叉口提出了融合稳静化设计的绿道设施工程优化方案,同时对金星路绿道与其他交通量较低的生活性道路过街设施给出了优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ICLV的绿道过街设施选择行为模型比传统的BL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度和解释能力。由参数分析结果可获得两类型绿道人群过街设施使用特征的共性和异性。共性在于其过街设施的使用特征主要受到设计属性和连续舒适感知潜变量的影响,连续舒适性高的过街设施更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设计属性上,较长的绕行距离、信号等待时间和低等级可进入性都对两绿道使用人群的过街效用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骑行人群对设施的无障碍性能要求更高;在较高的交通量水平下,人行天桥被选择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差异性特征在于游憩型绿道人群对于设施连续舒适感知更为敏感,耐受度更低,对过街设施的外观和实用性要求较高;交通型绿道的人群更为重视过街设施的实用性功能,对绕行距离、信号灯等待时间等耐受度更高。总体上两类绿道人群的过街设施使用特征所呈现的差异与其相应的绿道功能特征相符。
本文从多种绿道过街设施类型及使用情景出发,采用ICLV模型方法构建了交通型绿道和游憩型绿道过街设施选择行为模型,探索了绿道使用人群的过街设施使用选择行为特征,尤其是连续舒适感知在行为选择特征中的作用,并进行了优化实证分析。研究丰富了绿道场景下人群过街选择行为理论,对绿道过街设施方案的规划、设计、决策和管理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游憩型绿道(圭塘河绿道)及交通型绿道(金星路绿道)的过街不连续问题出发,设计了过街设施使用行为SP问卷,基于调研数据对绿道使用动机、过街设施偏好及设施属性需求进行了初步的使用特征分析。随后建立了包含社会经济特征、设计属性及连续舒适感知潜变量的绿道过街设施选择ICLV模型,并与不包含潜变量的二元logit(BL)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应用Mplus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获取了两类型绿道人群过街设施使用的异同性特征。最后基于交通型绿道人群过街设施选择ICLV模型分析的结果,对交金星路绿道与桐梓坡路交叉口提出了融合稳静化设计的绿道设施工程优化方案,同时对金星路绿道与其他交通量较低的生活性道路过街设施给出了优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ICLV的绿道过街设施选择行为模型比传统的BL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度和解释能力。由参数分析结果可获得两类型绿道人群过街设施使用特征的共性和异性。共性在于其过街设施的使用特征主要受到设计属性和连续舒适感知潜变量的影响,连续舒适性高的过街设施更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设计属性上,较长的绕行距离、信号等待时间和低等级可进入性都对两绿道使用人群的过街效用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骑行人群对设施的无障碍性能要求更高;在较高的交通量水平下,人行天桥被选择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差异性特征在于游憩型绿道人群对于设施连续舒适感知更为敏感,耐受度更低,对过街设施的外观和实用性要求较高;交通型绿道的人群更为重视过街设施的实用性功能,对绕行距离、信号灯等待时间等耐受度更高。总体上两类绿道人群的过街设施使用特征所呈现的差异与其相应的绿道功能特征相符。
本文从多种绿道过街设施类型及使用情景出发,采用ICLV模型方法构建了交通型绿道和游憩型绿道过街设施选择行为模型,探索了绿道使用人群的过街设施使用选择行为特征,尤其是连续舒适感知在行为选择特征中的作用,并进行了优化实证分析。研究丰富了绿道场景下人群过街选择行为理论,对绿道过街设施方案的规划、设计、决策和管理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