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前沿,其最重要的创新是将企业异质性引入原有模型框架,从微观企业行为视角重新分析和解释国际贸易与投资以及跨国企业全球组织生产的抉择。这一理论已经显示了对于最新贸易和投资现象的巨大解释能力,且正处于创立和发展阶段,代表了未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所以该领域的研究理论价值和意义重大。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看,改革开放三十年,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以及对外投资均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源泉;然而,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已经到了需要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时期,此时中国的对外开放该何去何从,外贸发展战略应该如何调整,中国企业是否已经到了大规模“走出去”阶段,这些正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亟需解决和应对的主题和难题。在此背景下,论文将最新的理论与我国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对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中国数据的检验,并从理论与实证结果出发,指出了当前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与投资战略调整思路,剖析我国企业应有的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时的模式选择。论文的主要部分及研究结果如下。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部分。从早期的经验实证开始,介绍了新-新贸易理论的两条研究主线:一条是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即企业如何在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抉择;另一条是企业的全球组织生产选择,即企业如何在外包与一体化之间抉择。文献梳理主要对比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和研究方法。异质性企业出口贸易行为选择部分。在模型中,引入了企业对于市场信息明确和对称的假设,推导结果显示: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只供应国内市场;而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但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水平。实证研究中,用分行业企业面板数据和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分别检验的结果基本都符合理论的主要结论,虽然存在“生产率悖论”,但这是加工贸易引起的。由此推理,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出口促进战略不可逆转,但出口至上的思路需要抛弃,出口质量和结构需要提升。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适应我国需要的“市场主导的非对称出口促进战略”,即以市场主导的自由贸易战略为主要方向,对那些技术含量高的重点产业有区别的鼓励和支持其对外出口的一种策略措施。异质性企业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选择部分。在模型中,加入了企业对于自身的生产率信息清楚和对称的假设,从而能够确定自身是否应该进入市场以及是否应该出口或FDI。得出的结论显示:生产率高的企业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生产率低的企业会选择出口贸易;在出口和FDI之间,多数情况下存在的是替代关系。实证中,根据我国分行业企业数据,用三种方法计算和校正了各行业的真实生产率状况,参照有关国外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生产率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表明:我国整体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并不高,尚没有到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阶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生产率状况决定出口和FDI。异质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部分。在模型中,对相关文献框架进行了简化,专注于分析企业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选择。模型将企业的异质性分为两类:一类表现在具有可流动能力的产业,即企业的差异化能力和竞争力可以在国际间流动和传递;另一类表现在具有不可流动能力的产业。得出的结论是:异质性表现在具有可流动能力的产业,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跨国并购,而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绿地投资;异质性表现在具有不可流动能力的产业,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绿地投资,而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跨国并购。在实证中,通过对我国三十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分析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滞后于对外贸易和GDP发展水平,需要有步骤地着力发展。在具体模式选择上,技术密集型产业应更多的选择跨国并购方式,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应更多的选择绿地投资方式。总之,论文是将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项研究,在理论上扩展和检验了相关结论,在实际中指导了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现实。然而,限于我国微观企业数据获取的困难,以及理论模型扩展的难度,论文的局限和问题在所难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